东北土语
作者:庞壮国
的瑟(de se)
“的瑟”不是外语,尽管它有点貌似外语。“的瑟”这词流传于北方人的口头语言之河,能感到它历史悠久却无法考证。有人把它写成“抖擞”,其实大谬。我擅自写成“的瑟”,主要是为了跟写成“抖擞”的人作对,强调这词儿的音韵,强调这词儿的音的外在而不是义的指向。“的瑟”这词用舞蹈动作来体现才最为淋漓尽致,而且很简单,只要两手哆嗦两腿抖动嘴巴子再里拉外斜扰行。
“的瑟”的纯文本意义无法用现成的那些词语来完全饱和地表达,因为它本身就是语言海洋里的一滴水。如果别的词语能替代它的话,它本身便丧失了存在的必要。“的瑟”在东北地区使用频率很高, 由于《辞海》、《辞源》、(汉语词典)对此种下里巴人的词语不屑一顾,笔者只好“的瑟”一下(解释):张狂,炫耀,轻浮,窝头翻个显大眼,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光腚骑摩托车转圈丢人,裸体打狼胆大不怕“坷碜”(丢人)。把这些意思搅和搅和,也许刚刚能接近“的瑟”原版意思的一小部分。最根本的,“的瑟”用途广泛,凡是动词,只要想让它带有贬义或者打趣取笑的成分,都可以用“的瑟”替代。例如刚才我应该使用“翻译”这个动词,就被“的瑟”替代了。举例说吧,《岁月)杂志主编潘某在大庆报业集团楼梯口碰见我,或许拍我肩膀一下:“老庞,你上这的瑟啥来了?”他这里用的“的瑟”,没别的意思,仅仅是指“来到”,只不过把“来到”加以“打是亲来骂是爱”的包装而已,“的瑟”的幽默性和亲切性非其他词语可替代,这里潘某不用的瑟那他就有点的瑟了。“的瑟”的另一种发音“的嗖”,也挺好听的。“的嗖”的使用频率没有“的瑟”高。它俩还经常叠用,的的瑟瑟,的的嗖嗖。
淤嘬(yuzuo)
舒服、惬意、愉快、幸福、美好等等,这种感觉东北老百姓称之为“淤”。我选择“淤”、“嘬”两个字属于硬译,只是强调这词的音韵,其实叫“愚做”、“迂佐”、“吁唑”也不是不行。
硌硬(geying)
“硌硬”也是硬译,不过选这两个字表音,字面上倒有点意思。好像挺喧乎平展的褥子上,被谁撒几粒石头子儿,你半夜三更脱得溜光想淤嘬地闷上一个甜觉,却给硌着了感到了硬,心间泛上的那种情绪正好就叫“硌硬”。硌硬比讨厌、厌恶、烦人等等同义词显得含蓄大度一些,还有点温柔婉转的女性味道。
东北口头上比较经典的用法是一句歇后语:“癞蛤蟆蹦脚面,不咬人硌硬人”。
嘎哈(ga-ha)
东北人在口头上基本上不说“干什么”、“干啥”,而说嘎哈。我听见
“嘎哈”就是比听见“干什么”、“干啥”亲切。“你现在嘎哈呢?”“没嘎哈。”“没嘎哈那你嘎哈?”“嘎哈老问我嘎哈不嘎哈?”这种对话在我听来具有诗歌的韵味。
“嘎哈”从黑土地先人那里流传至今,并没有**什么”、“干啥”所取代,我以为这件事本身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语言力量在起作用,
行政命令也罢,规范条例也罢,田头地水井边菜园里甚至咖啡厅软包车厢中,我的乡亲仍然固执地““嘎哈嘎哈”着。
恩哪(en—na)
别人说什么,你回答“是”,显得太古板。回答“喳”你回陷到清朝沦为奴才了。回答“是的”,官腔官调好像有多大学问。只有我的乡音,一声
“嗯哪”,清亮的亲情如同井拔凉水,三伏天里让人畅快,又像火盆里的碳火,能烤土豆能炒瓜子,三九天里让人热乎。
“孩子,给妈把锥子拿来妈给你纳鞋底子。”“嗯哪。”我小时候总是嗯哪嗯哪的,长大了,怕人笑话,不怎么嗯哪了。现在我再想嗯哪,嘴都不
怎么好使,但是我骄傲我在童年里无数次地嗯哪过。
硌楞(ge-leng )
不顺当、不和谐、不上路、不咋遭、不咋的、不敞亮、不痛快、不合口味、不合群、不让人省心等等意思,搅和在一起叫作“硌楞”。这词除了有点音乐性之外,还有点舞蹈动作似的,好像拿个棍子搅酱缸,发出那种硌楞硌楞的难听声。被别人定义为“硌楞”的人往往是好瞎搅。比如说王二麻子挺硌楞,哥几个到饭店都点了酸莱扣肉,他偏偏唱反调,连喊不要不要,他要吃炸鱼鳞。
作者:庞壮国
的瑟(de se)
“的瑟”不是外语,尽管它有点貌似外语。“的瑟”这词流传于北方人的口头语言之河,能感到它历史悠久却无法考证。有人把它写成“抖擞”,其实大谬。我擅自写成“的瑟”,主要是为了跟写成“抖擞”的人作对,强调这词儿的音韵,强调这词儿的音的外在而不是义的指向。“的瑟”这词用舞蹈动作来体现才最为淋漓尽致,而且很简单,只要两手哆嗦两腿抖动嘴巴子再里拉外斜扰行。
“的瑟”的纯文本意义无法用现成的那些词语来完全饱和地表达,因为它本身就是语言海洋里的一滴水。如果别的词语能替代它的话,它本身便丧失了存在的必要。“的瑟”在东北地区使用频率很高, 由于《辞海》、《辞源》、(汉语词典)对此种下里巴人的词语不屑一顾,笔者只好“的瑟”一下(解释):张狂,炫耀,轻浮,窝头翻个显大眼,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光腚骑摩托车转圈丢人,裸体打狼胆大不怕“坷碜”(丢人)。把这些意思搅和搅和,也许刚刚能接近“的瑟”原版意思的一小部分。最根本的,“的瑟”用途广泛,凡是动词,只要想让它带有贬义或者打趣取笑的成分,都可以用“的瑟”替代。例如刚才我应该使用“翻译”这个动词,就被“的瑟”替代了。举例说吧,《岁月)杂志主编潘某在大庆报业集团楼梯口碰见我,或许拍我肩膀一下:“老庞,你上这的瑟啥来了?”他这里用的“的瑟”,没别的意思,仅仅是指“来到”,只不过把“来到”加以“打是亲来骂是爱”的包装而已,“的瑟”的幽默性和亲切性非其他词语可替代,这里潘某不用的瑟那他就有点的瑟了。“的瑟”的另一种发音“的嗖”,也挺好听的。“的嗖”的使用频率没有“的瑟”高。它俩还经常叠用,的的瑟瑟,的的嗖嗖。
淤嘬(yuzuo)
舒服、惬意、愉快、幸福、美好等等,这种感觉东北老百姓称之为“淤”。我选择“淤”、“嘬”两个字属于硬译,只是强调这词的音韵,其实叫“愚做”、“迂佐”、“吁唑”也不是不行。
硌硬(geying)
“硌硬”也是硬译,不过选这两个字表音,字面上倒有点意思。好像挺喧乎平展的褥子上,被谁撒几粒石头子儿,你半夜三更脱得溜光想淤嘬地闷上一个甜觉,却给硌着了感到了硬,心间泛上的那种情绪正好就叫“硌硬”。硌硬比讨厌、厌恶、烦人等等同义词显得含蓄大度一些,还有点温柔婉转的女性味道。
东北口头上比较经典的用法是一句歇后语:“癞蛤蟆蹦脚面,不咬人硌硬人”。
嘎哈(ga-ha)
东北人在口头上基本上不说“干什么”、“干啥”,而说嘎哈。我听见
“嘎哈”就是比听见“干什么”、“干啥”亲切。“你现在嘎哈呢?”“没嘎哈。”“没嘎哈那你嘎哈?”“嘎哈老问我嘎哈不嘎哈?”这种对话在我听来具有诗歌的韵味。
“嘎哈”从黑土地先人那里流传至今,并没有**什么”、“干啥”所取代,我以为这件事本身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语言力量在起作用,
行政命令也罢,规范条例也罢,田头地水井边菜园里甚至咖啡厅软包车厢中,我的乡亲仍然固执地““嘎哈嘎哈”着。
恩哪(en—na)
别人说什么,你回答“是”,显得太古板。回答“喳”你回陷到清朝沦为奴才了。回答“是的”,官腔官调好像有多大学问。只有我的乡音,一声
“嗯哪”,清亮的亲情如同井拔凉水,三伏天里让人畅快,又像火盆里的碳火,能烤土豆能炒瓜子,三九天里让人热乎。
“孩子,给妈把锥子拿来妈给你纳鞋底子。”“嗯哪。”我小时候总是嗯哪嗯哪的,长大了,怕人笑话,不怎么嗯哪了。现在我再想嗯哪,嘴都不
怎么好使,但是我骄傲我在童年里无数次地嗯哪过。
硌楞(ge-leng )
不顺当、不和谐、不上路、不咋遭、不咋的、不敞亮、不痛快、不合口味、不合群、不让人省心等等意思,搅和在一起叫作“硌楞”。这词除了有点音乐性之外,还有点舞蹈动作似的,好像拿个棍子搅酱缸,发出那种硌楞硌楞的难听声。被别人定义为“硌楞”的人往往是好瞎搅。比如说王二麻子挺硌楞,哥几个到饭店都点了酸莱扣肉,他偏偏唱反调,连喊不要不要,他要吃炸鱼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