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魏、吴两国度过了相对友好的三年,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蜀汉政权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政策。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辩击溃蜀将吴兰;七月,曹操亲征刘备,夏侯渊在定军山遭遇大败,曹操于次年三月兵出斜谷,至阳平关,刘备因险相拒,五月,刘备取汉中,曹操撤军。七月,刘备为汉中王。
8、魏吴联合。在魏、吴和平相处的这几年中,也有冲突,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曾再次进攻合肥,但很明显,关羽在荆州的威胁不得不让东吴担心,扬州刺史温恢曾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果然,秋天,汉水暴溢,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大获全胜,甚至曹操也为之惊恐。此时,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等人对曹操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魏书14》)曹操听从了二人的建议。适逢孙权也看出了关羽的强势,担心殃及东吴,便写信给曹操:
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操问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不能去。(资治通鉴)
为了不让关羽有所防备,孙权请求曹操不要泻露消息。曹操群臣深以为然,但是,董昭却别有见识,建议将消息泄露给关羽及被围魏军,结果,关羽在是否进攻上犹豫不决。最终,东吴袭击关羽后方,关羽只好撤军。
这次吴、魏联合,直接导致了关羽大败,从获得利益的程度看,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仅击败了关羽,除去了多年的心腹之患,而且还得到了荆州诸郡,可以说这是东吴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9、奉贡于汉。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将潘璋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占领荆州。曹操上表奏请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为了表达吴、魏之好,孙权派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并把朱光等人送回。二十五年春正月,孙权斩杀关羽,并将其首级传送至洛阳。双方关系再上层楼。
8、魏吴联合。在魏、吴和平相处的这几年中,也有冲突,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曾再次进攻合肥,但很明显,关羽在荆州的威胁不得不让东吴担心,扬州刺史温恢曾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果然,秋天,汉水暴溢,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大获全胜,甚至曹操也为之惊恐。此时,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等人对曹操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魏书14》)曹操听从了二人的建议。适逢孙权也看出了关羽的强势,担心殃及东吴,便写信给曹操:
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操问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不能去。(资治通鉴)
为了不让关羽有所防备,孙权请求曹操不要泻露消息。曹操群臣深以为然,但是,董昭却别有见识,建议将消息泄露给关羽及被围魏军,结果,关羽在是否进攻上犹豫不决。最终,东吴袭击关羽后方,关羽只好撤军。
这次吴、魏联合,直接导致了关羽大败,从获得利益的程度看,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仅击败了关羽,除去了多年的心腹之患,而且还得到了荆州诸郡,可以说这是东吴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9、奉贡于汉。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将潘璋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占领荆州。曹操上表奏请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为了表达吴、魏之好,孙权派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并把朱光等人送回。二十五年春正月,孙权斩杀关羽,并将其首级传送至洛阳。双方关系再上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