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吧 关注:34,917贴子:487,042
  • 8回复贴,共1

赤壁战后东吴外交策略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1-06-03 06:58回复
    从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魏、吴两国度过了相对友好的三年,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蜀汉政权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政策。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辩击溃蜀将吴兰;七月,曹操亲征刘备,夏侯渊在定军山遭遇大败,曹操于次年三月兵出斜谷,至阳平关,刘备因险相拒,五月,刘备取汉中,曹操撤军。七月,刘备为汉中王。
    8、魏吴联合。在魏、吴和平相处的这几年中,也有冲突,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曾再次进攻合肥,但很明显,关羽在荆州的威胁不得不让东吴担心,扬州刺史温恢曾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果然,秋天,汉水暴溢,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大获全胜,甚至曹操也为之惊恐。此时,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等人对曹操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魏书14》)曹操听从了二人的建议。适逢孙权也看出了关羽的强势,担心殃及东吴,便写信给曹操:
           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操问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不能去。(资治通鉴)
    为了不让关羽有所防备,孙权请求曹操不要泻露消息。曹操群臣深以为然,但是,董昭却别有见识,建议将消息泄露给关羽及被围魏军,结果,关羽在是否进攻上犹豫不决。最终,东吴袭击关羽后方,关羽只好撤军。
    这次吴、魏联合,直接导致了关羽大败,从获得利益的程度看,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仅击败了关羽,除去了多年的心腹之患,而且还得到了荆州诸郡,可以说这是东吴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9、奉贡于汉。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将潘璋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占领荆州。曹操上表奏请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为了表达吴、魏之好,孙权派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并把朱光等人送回。二十五年春正月,孙权斩杀关羽,并将其首级传送至洛阳。双方关系再上层楼。
    


    2楼2011-06-03 06:59
    回复
      2025-08-29 14:23: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到,前六次为发生在双方之间的战役,第一次夷陵之战、第二次合肥之围是赤壁战后双方的“余战”,第四次濡须对峙、第六次再攻濡须为曹操主动进攻,合肥之战与皖城之战为孙权主动进攻。可见,曹操面对赤壁大败,心有不甘。而对于孙权来说,明知自己是曹操的主攻对象,所以也就早作准备,如建安十六年看到曹操要发动进攻,孙权作濡须坞,但直到建安十八年曹操才发动第一次进攻,二十一年又发动第二次进攻。这两次进攻,曹操都没有取胜,反而是孙权的进攻取得了胜利。这说明,面对曹操的攻势,孙权已经有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收到了预期成效。相对的,曹操则似乎只是虚张声势,已经缺少了攻必克、战必取的必胜信念。这种战略上“吴强魏弱”的格局,为孙权在联合曹魏的外交思想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最后三次事件,是孙权主动向曹操示好,曹操顺水推舟,孙权最终达到了目的,取得了重大胜利。可以说,如果没有双方前几次的交锋,孙权未必敢向曹操提出这种联合对付关羽的建议,曹操也未必能够答应孙权。
      


      3楼2011-06-03 06:59
      回复
        二、强力抑制的对刘外交。
        和对曹魏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同,东吴在对蜀汉的外交方略上,以强力抑制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西部边境问题。实际上,赤壁之战前东吴对蜀汉的外交政策已经有了强势凌侵的态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和《资治通鉴》都记在了类似的事件: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蜀书·先主传》)
        


        4楼2011-06-03 06:59
        回复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尉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资治通鉴·建安十三年》)
          从这段记载可见,刘备在东吴大将周瑜面前是这样诚惶诚恐,根本没有与其平起平坐的资本,这是刘备及其政治、军事集团战前地位的反映。
          赤壁之战之后,双方虽然也在利益相同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合作,但因为荆州之争和双方极不对等的政治、军事关系,终归是同床异梦,东吴对蜀汉是恶多好少。现将双方赤壁之战到曹操去世这段时间的主要事件罗列于次。
          


          5楼2011-06-03 06:59
          回复
            3、计取西蜀。主战派周瑜建议孙权占领西蜀,并北连马超,图谋曹魏。孙权却与刘备商量此事,刘备顿感不妙,便巧与孙权周旋说:“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原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吴书9》)很明显,孙权的计策遭到了刘备的坚决抵制,在刘备看来,蜀地即将成为自己囊中之物,不能让孙权插手,但又不敢公然违背孙权,所以,便孙权采纳了荆州主簿殷观的建议:“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蜀书》2)
            


            7楼2011-06-03 06:59
            回复
              看到刘备执意拒绝,孙权即刻派遣孙瑜强行西进,但遭到刘备的阻挡:
              (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并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蜀书2》
              后来,刘备西攻刘璋,孙权终于看出了刘备的真实目的,十分气愤说:“猾虏,乃敢挟诈如此!”至此,双方矛盾激化,孙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久,周瑜病死,临死前还不忘未酬之志,给孙权写信说:“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周瑜还建议鲁肃接替自己的位置,但鲁肃的对外政策是以联合为主,与周瑜大不相同,所以,刘备在荆州的地位越来越牢固,直到十年以后。
              


              8楼2011-06-03 07:00
              回复
                4、迎妹回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操将派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张松劝其迎刘备入川,尽管遭到了主簿黄权“一国不容二主”及从事王累自倒悬于州门的极力劝谏,刘璋却一无所纳,派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刘备。为了让刘备能够顺利入川,刘璋前后花费以巨亿计。不仅如此,法正还对刘备陈说益州可取之策。《吴书》曰:
                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蜀书2》)
                实际上,张松最早是面见曹操的,但曹操看到张松为人短小,颇为不屑,张松十分生气,回去之后就对刘备大家赞扬。曹操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一提的是,在魏、蜀、吴三方关系发展变化的微妙时刻,曹操的以貌取人,导致了刘备迅速入川,并逐渐建立了足以与魏、吴相抗衡的稳固的政权。可以说,是曹操的失误给了刘备以绝佳的机会,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基本注定。
                当刘备率数万人入川的时候,孙权派遣舟船迎妹回吴,而夫人欲将刘禅一并带回,遭到张飞、赵云拦截。
                5、荆州之争。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刘备已得益州,向刘备索还荆州。但刘备此时羽翼已丰,再加上关羽镇守荆州,对孙权已经无所畏惧,双方便开始了围绕荆州的正面交锋。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十分生气,云:“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但关羽却尽皆驱逐。孙权大怒,派遣吕蒙袭夺三郡。刘备也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将万人屯曾阳以拒关羽;飞书召吕蒙,让他放弃零陵急还助肃。吕蒙得书连夜召见诸将授以方略,最终成功占领三郡,与孙皎、潘璋和鲁肃共同进军,在益阳和关羽相拒。
                6、怒斥关羽。双方对峙期间,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之外,只有二人单刀俱会。鲁肃斥责关羽不还三郡:
                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
                双方正在剑拔弩张之时,刘备听说了曹操将攻汉中的消息,于是担心益州有失,遣使与孙权和解。双方将荆州一分为二,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矛盾暂时化解。
                7、物归原主。建安二十二年,年仅四十六岁的鲁肃死去,继任者为吕蒙,和当年周瑜一样,吕蒙也是一位主战派,一改鲁肃的安抚政策,主张以武力收复荆州。
                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9楼2011-06-03 07:00
                回复
                  2025-08-29 14:17: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得到了孙权的同意,吕蒙便精心策划袭击关羽之计策。
                  首先,蒙蔽关羽。吕蒙表面上与关羽“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吴书9》),实则暗寻良方。
                  其次,制造假象,当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上疏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
                  第三,利用关羽弱点。陆逊来到陆口,给关羽写信一封,对关羽大加赞颂,称其功美,自己则十分谦逊,表达了希望关羽多加关照的心情。关羽十分高兴,对陆逊的谦虚深感满意,自然也就放松了警惕,将兵力逐渐调往樊城。
                  第四,果断出击。陆逊见计谋已成,迅速报告孙权,孙权下令袭击关羽。吕蒙率军昼夜兼程,傅士仁、糜芳投降,吕蒙占领公安、南郡,并优抚关羽将士家属,深得人心。孙权又派遣朱然、潘璋截断关羽退路,终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司马马忠、都督赵累等俘获关羽父子,荆州再次回归东吴。
                  从东吴对蜀汉的外交策略看,主要是以抑制为主,必要时的联合,也是为这种强力政策服务。双方更多的是军事、政治上的实力较量,最终,以东吴的取胜而结束。
                  作为实力并不算是最强的东吴政权,在魏、蜀、吴三方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采取适合自身需要、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既抗衡了曹魏的侵吞,又抑制了蜀汉的蚕食,使魏、蜀、吴三方相互牵制,力量达到相对的平衡,给自己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发展空间,东吴的这种外交政策在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0楼2011-06-03 0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