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47,915贴子:53,188,101

整理:孙晓谈英雄志的创作动机与武侠的未来 [申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回应广大没有阅读过《英雄志》小说的金迷对英雄志和对孙晓的偏见,特精心整理出来的。
全文大概18000字,分为两大部分:
(一)孙晓谈为什么创作英雄志,以及英雄志要探讨什么?
(二)孙晓谈武侠的前途,以及如何振兴武侠。


1楼2011-06-01 19:11回复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1-06-01 19:11
    收起回复
      2025-08-27 09:5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度娘v5


      3楼2011-06-01 19:20
      收起回复
             我写卢云,一开始是因为金庸笔下的书生代表人物【段誉】的言行太过吓人,好像除了王语嫣外,世间没有任何值得探索的事一般,因此才创造了这个角色,但后来读了日本人所作的【敦煌】一书,更对其中浪漫色彩产生憧憬,终于发展出卢云这个在文革时代才会出现的角色。
             我并没有意思要疯狂称颂这种冥顽不灵,之所以让主角受到无限考验,只是想要说,讲究气节,绝不是轻轻松松的,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在我的想法里,没有讲究气节侠义还能美女抱抱,爽到骨子那种事。若不是千万人吾往矣,只是站在主流价值观大声嚷嚷,指责他人的不是,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卢云的一生发展围绕在一件事上:
             【我至始至终难忘功名,可又阴错阳差成为罪人……】
            
             英雄志探讨的人物类型很多,卢云的出场感觉比较强烈,但故事发展到中段,秦仲海的光芒耀眼,恐怕会盖过卢云,从而成为与卢云相对应的另一种价值典范。
             杨肃观、伍定远两个角色的意义比较隐讳,必须到故事完全结束前,读者才比较能看出来他们在英雄志里扮演的真正身分。杨肃观是另一种典范,在他光鲜的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宛如斩断双腿仍能前进的孙膑,他是英雄志中最为可怕的人物,也是当代成功政治人物中最普遍的类型。不过,一定要等英雄志全书出完之后,大家才能同意或评论这一段文字。
        伍定远本就是世俗之人,在西凉风暴里,马王庙前心战栗,伍定远之所以不曾背弃苦主的付托,正是因为无法逃脱良心的责备,更无法忘记齐伯川死前的血泪。
             【伍定远啊伍定远,你现下若把东西交出去了,你死后还要投胎做人吗?你有脸见齐润翔于地下吗?】
             正是这种力量来规约他,伍定远不是侠客,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尽忠职守的捕快。在这乱世之中,心中自有一把尺。
        伍定远正是世俗之人,只要不越过那最后底线,他可是很念人情的哦。
             钢铁般的政客、充满热血的反贼、一身理想的知识分子、满心无奈的公务员,这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人物,也是英雄志四个主角的身分。我用武侠来描写他们,也许会比较有「大众性丵」吧!
        观海云远,谁才是您心中认定的成功人物,这就是英雄志想要探讨的东西……
             四个主角,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观,您想选择哪一种?
        英雄志的世界没有真正的坏人,那个世界为什么会变得那么可怕,是因为每个人的冷漠,以及每个人的乡愿,【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每一个人都纵容着那一点恶,堆积到最后,就会变成排山倒海般的可怕世界。
            
        那个世界写实么?见仁见智吧!之所以会写成这样,是因为想描述一个不太同于传统武侠的世界,也许太强烈了,让人压抑。
        我自己学的是政治,也曾在政治界打滚过一段时日,所以英雄志谈得较多的是【权力】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字上的粗糙,加上创作环境的恶劣,确实连工具书 都少,有时必须靠自己瞎掰或所学硬干,倒是贻笑大方了。
        在小说故事里,我偏向於先有一个主题,酝酿出热情去激烈地表达它,如果彼此脑波相似、人生阅历相近,多少能感同身受吧?於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创作是有意义的,但於文学价值而言,还有很大的空间来走。
        关於结构,个人认为古龙具有侦探小说的性格,他的布局异常重要,所以他最大的难度也在这里。金派是一笔到底的,他的伏笔与布局偏向於十九世纪的写法,孙晓知道这样评论会引发争议,但我还是这样认为,文字上可以仿效金派,但结构上如果走金派的路线,好像不太好。以读者自行幻想为主角的模式,个人认为不再合适於后现代的成年读者。
        


        6楼2011-06-01 19:29
        回复

          我是台湾大学毕业的,美国罗彻思特大学的硕士,你可以想见我的朋友们大概都混得不错,环境的压力,以及前程的晦暗,更能对比出波西米亚人处境的尴尬。偏偏这个坑,又是我自己亲手挖出来、跳下去的。
              
               我先前已经说过了,做这行啊,已经无所谓钱不钱了,支撑我的,是一把熊熊火焰。
              
               我相信自己看到了未来,极光明璀璨的大未来,你说我看到了什么?妄想成为金庸八世、古龙九世吗?不是的,那您误会了,金庸只有一个,他是武侠皇帝,古龙则是武侠王子,再过一百年,也没有人可以取代他们。无论是创作上的成就或是财富。他们都是武侠的鼻祖,生得其时、死得其所,堪称空前绝后。
              
               不为钱,那你问我想做什么?我这样回答,我认为【武侠】有很大的潜力,只差一步,它可以成为【民族文学】。而武侠的作家,终有一天会是【民族作家】。
              
               【民族作家】?【民族文学】?什么是【民族文学】?练功干炮,到处干女人,干到两腿发软,这样就是【民族文学】吗?没错!这就是【民族文学】,练功干炮,当教主、当帮主,功成名就,反应了中国人现实的性格,以及功名利禄的世俗观。这当然也是一种民族文学。
              
               只差一步的意思,是练功干女人里其实潜藏着一种哲理,(女性读者,抱歉粗口了),当傅元影望着那本三达剑,流下了泪水的时刻,练功与干女人这种事,就找到了另一种生命。
              
               武侠是一种载体,里头藏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必须有更多人的努力挖掘,才能使这个载体更加巨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承载下更深刻的主题。
              
               强烈、深刻、明确的主题。具有民族史观、民族性格的严肃主题。
              
               为什么是民族?不能是【普世】吗?
              
               当然可以,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问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契柯夫,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作家。他们的作品承载了整个民族的灵魂,描绘了整个俄罗斯的样貌。同样的,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他们也一样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的意思,是勾勒我们自己的思想、面貌,以及精神,这个巨大的载体,可以承载整个民族的一切。从民族到普世,延续俄罗斯的灵魂。
              
               作为当代的写手,籍籍无名,没没无闻,然则十年磨剑的我,心理有一句话想说。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比武侠更能反映【中国】。任何一个自认为作家的人,都有责任以传统章回的形式,写下一部小说,他必须藉此修炼自己的功力,扩大对文化的掌握、对生命的历练,这时他才够资格去谈【变】。
              
               我们这一代【武侠作家】的使命是什么?
              
               我们背负社会的轻蔑、环境的冷漠、国家的忽视,然则我们不能自甘X L,我们必须在市场的考验下,以自己的力量承载出最大的主题,唯独如此,我们才能使武侠这个载体更加巨大,使其伟岸辽阔,足以承载全民族的容貌。这个力量,是任何形式的当代丵文学所及不上的,武侠的载体本身就具有传统小说的一切特色,它是章回体、以半文言、半八股为其结构,原本就有庞大的读者群,超越了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或者纯文学小说,你必须在旧有特色下让它变新,可是你不能让它失去原有的形状。
          


          9楼2011-06-01 19:29
          回复
                
                 民族的灵魂,承载于这艘大船上,驶向苦海的彼岸。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武侠小说具有先天的优势,我相信,许多当代优秀的武侠作家,莫不因此而投入这块领域,兢兢业业的努力耕耘着。然而,我必须提出一个警告,不要从【西方人眼中看自己】,这样会使你的作品离不开【西方眼里的东方】,绑小脚、抽鸦丵片、肮脏动丵乱里急忙逃到美国的那种剃头辫子痨病鬼,这种论调会使你变成一个【华裔作家】,你看似在解剖自己的民族,其实你的有色眼镜只是让你自己成为后人解剖的对象。
                
                 不要粗暴地解剖任何东西,即使你自以为在帮助它。
            我为什么写武侠?
            作为一个作家,我们会先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身关切的议题,于此同时,我们也会观察读者的兴趣,在两个集丵合里访查切入点,最终完成我们的论述。只是当我写了数百万言的故事后,却怎么也料想不到,书写自己的故事却原来是最艰难的。
                
                 有的作者会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故事一样精彩,所以才有人会选在广播电台里切腹自杀,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希望成为公众的焦点。我想,作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就是作品本身。无论以什么形式发表,只要作品含有灵魂的质量,都能替作家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首先,我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反问所有阅读本篇文章的读者,请问,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
                
            一、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
                 究竟有多久了?我们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应该很久了吧。若把问题更加窄化,请问,你有多久没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了?那么,这个答丵案可能更为可怕,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他一生当中,从没阅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
                
                 金庸在武侠界的地位有多么强大呢?有一个说法,金古温粱,加上新一代名家黄易,以及台湾的诸大家(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萧逸……),从排名第二的古龙乃至于到最后一名的作家全数加总,他们的销售量还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
              
                 这句话并不夸张,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在台湾总计卖出过三百万套,营业额接近新台币四十亿,别忘了,金庸一共有十四部作品,除开倚天屠龙记以外,还有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长篇巨著,保守估计,他的销售总额累积达到新台币一百五十亿以上。(换算为人民币四十亿)。这还不包含香港与大陆,以及其它改编形式的收益。
                 说完了伟大的武侠全盛时期,我们来看看武侠的近况,由于我自己没有做过市场调查,手上除了销售额以外,并没有其它统计资料可供左证,因此我只能提供一篇报导,让读者明白香港武侠市场的现况。
            这篇报导是近两年所作,文中提到香港武侠的凋零,作者不无感慨的指出,全港最盛的时刻,曾有数百名以上的专职作家,对比今日的萧条景况,当真不可同日而语。文中引述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某助理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秀作家的水准明显下降,才是近年武侠小说热潮减退的最主要原因。」他指出,「由于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在这样的论调下,他做出了结论:「所以,在金、梁退出江湖后,武侠小说就一直陷入低谷,(中略)这是造成金庸的作品翻拍又翻拍(中略)的原因。」
            在这篇报导里,记者反应了很多武侠读者的心声,他们其实并没有放弃武侠,只是因为武侠界没有新一代的优秀作品产生,这才逼迫他们放弃了武侠阅读,故而不是他们抛弃了武侠,是武侠先抛弃了他们。因为武侠小说「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11楼2011-06-01 19:29
            回复
                  
                   答丵案很简单,我猜,该篇报导的记者,或者是被采访者,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看武侠小说了,在这个网络世代中,他可能早已去打高尔夫、去看达文奇密码,去看Harry Potter,或上互联网漫游去了,总之他的休闲生活早已脱离了武侠阅读圈,他们对金庸带有一种怀旧式的情感,然而他们也用金庸这两个字,为自己的武侠阅读划上了句点。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宣称武侠小说的创作已经死亡了。这不啻谋杀了武侠小说最后挣扎的机会,将之放逐到无边黑暗之中。
                  
                   鸡生蛋、蛋生鸡,到底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如何相遇的呢?是先有读者,还是先有作者?抑或是先有作者,还是先有读者?我们该如何追本溯源呢?直追到史记、三国演义的诞生么?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出正确的答丵案,我们只知道武侠的读者已经散去,武侠的创作者也已凋零,成了一片荒漠。
                  
                   金庸成就了武侠,也终结了武侠,当「金庸」二字成为拒绝武侠的理由时,不啻是金庸自己的悲哀,也是武侠文学的悲剧。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武侠的生机何在
                   没有任何一个文种会死亡,只有市场先死亡,文种本身才会随之死亡。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初公演时惨淡一片,骂声四起,然而「天鹅湖」并没有导致俄罗斯舞剧的灭亡,因为观众并没有散去。也因为观众还存留着,「胡桃钳」、「睡美人」这些戏码才能不断公演,最后为「天鹅湖」做出了翻案。
                  
                   无论现实的理由是什么,今日武侠面对的是一个极空虚的市场,有点像是华文阅读市场,任何世界知名出版公司都会摩拳擦掌,信誓旦旦,认为这是一个十三亿人外加海外八千万人的惊人单一文种市场,然而投入之后,却很快发觉自己的作品其实只能印刷两千本的悲惨事实。    
                   很多人说,好的产品需要靠好的行销,说到这里,我们立刻联想到关于台湾农产品的争论。
                      
                   每年夏天,台湾农民会陷入一种情绪的盲动之中,他们一方面期望老天爷做美,不要天灾、不要人祸,让田里长出美好的果实,然而当老天爷真的应允祈祷之后,却惊觉大批的果实跌到史上最悲惨的贱价,以致于全数喂给猪吃,或是任其腐烂、倾倒入海。
                  
                   为了解决这种悲惨的两难情况,曾有一个知名的台湾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问题不在生产,而是在于市场,台湾的农产品之所以会受制于环境,其实是因为农民不懂得包装,故而不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附加价值(Added Value),他认为经由一些产品外包装的美化,可以逐步开拓出一个忠诚的市场,透过品质的提升,终于能使台湾的农业发展成类似瑞士的精密工业(手表、刀艺),成为世界知名的产业。
                  
                   这样的论点并没有错,任何产品都需要包装,使其「精致化」。文学作品如此,农产品也如此,试想一件美观耐用的女性大衣,在产地制造之后,出厂成本大约是人民币一百块,然而挂上某些品牌之后,却可能要人民币一万块,一百倍的增值空间,谁不趋之若骛?
                  
                   然而,提出这个论点的学者,却漏说了一件事。
                  
                   法国的成衣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技术优良的工厂,而是因为有顶尖设计师的存在,然而很少有人提及,这些设计师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他是所谓的「设计天才」、「时尚先知」,而是因为法国有数千种以上的时装杂志,这些杂志的总订阅量动辄超过一千万份,分类之细,让人叹为观止,这才打造出论坛顶端那几颗亮眼的宝石。
              


              13楼2011-06-01 19:29
              回复
                    
                     实情真是如此么?既然旧版是完美的作品,自称是「老武侠迷」的读者们,为何不赶紧去选购一套旧版的「倚天屠龙记」?要知道新版发行以后,旧版会越来越难买到啊!是因为家里还有一套么?不可能,要知道图书是会破损脱线的,更会因各种缘故而遗失,例如我八年前购买的倚天屠龙记,如今只剩下残破的一两部,其余都已失散,既然老武侠迷如此崇拜金庸,为何不将之补足呢?
                    
                     新版不买、旧版也不要,难道是因为网络散布、免费下载导致的惨剧吗?自称是「老武侠迷」的读者们,请问你们最近一次在计算机上读完金庸是什么时候?甚至可以这样问,你们上次全本读完自己下载印制的金庸全集,又是在什么时候?
                    
                     面对现实吧,你……早就放弃了武侠。
                    
                     当年躲在被窝里的青涩少年,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有的成家立业,有的踏遍关山万里,有的经历过落榜、事业失败,累积了无数的人生沧桑,这就是当年阅读金庸的那批孩子的写照。
                    
                     这些自称是「武侠老读者」的人们,并不会认真的思索他们为何早已放弃了「武侠」,当出版人遇上他们,总以为自己挖到了宝,因为这些「老武侠迷」总是聚精会神的说起九阳神功、九阴真经,彷佛还沈浸在武侠的奇幻世界里无法自拔,然而,当出版人急忙端出一本「少年易筋经奇遇记」时,这些「老武侠迷」却消失无踪了。
                    
                     「老武侠迷」永远不会承认一件事,他们已经长大了,就如同少女们沈浸在王子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一样,老武侠迷也痴迷于张无忌练神功、韦小宝娶七个老婆等等情节,那么我们可否这样说,拿出这些「畅销元素」出来,就能把他们找回来吗?
                    
                     错之极矣。
                    
                     如同沈迷于王子公主爱情故事的少女们,她们因为太高兴而快乐地嫁人了,之后惨遭家暴、离丵婚、破产,沦落到酒店上班,可当你向她们提起白雪公主的童话幻想时,她们仍会绽放笑容,但是,当你要把这种东西推销给她们,让这些人掏腰包出来购买一本回家看的时候,她们的笑容依然不变,只是她们的玉手是否那般快乐地伸向钱包?我存疑。
                    
                     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多变,早让武侠读者们脱离了迷幻梦境。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大到无法再幻想自己是张无忌、韦小宝,大到对那种泡泡美女、寻寻宝、搞奇遇的「成人童话」早就丧失了兴趣。他们不像是少年英雄张无忌,二十岁就已天下无敌,他们毋宁更像是朱元彰、常遇春。他们对世界的关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对国家社会民族种种变迁的思考,也不仅仅是武侠所能承载,他们早就走出去了,就像是已经长大的少女早已把注意力放在「Sex and City」这样的影集上,武侠的旧有读者早已从其它文种中得到启发,而这批早已长成的菁英,恰恰是武侠全盛时代的老读者!
                    
                     武侠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回忆,缅怀青春的回忆。每当他们提到武侠,仍然眉飞色舞,不同的是,他们其实早就不看武侠了,那么,他们又为何老是自称自己是「老武侠迷」呢?答丵案很简单,他们长大了,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就像是睡觉要抱一个洋娃娃。因为童年是那样的美好。那是一种眷恋的心情。
                  
                    
                让武侠振兴的方法
                    
                


                15楼2011-06-01 19:29
                回复
                  2025-08-27 09:47: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么长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1-06-01 19:39
                  回复
                    谁能静下心来,认真把这些文字读完?
                    然后,思考一下:
                    是不是在金庸武侠之后,孙晓又给了我们武侠爱好者新的希望?
                    孙晓这么一个甘于忍受寂寞,默默创作武侠小说的作者?
                    十几年啊,金迷们。还有哪个后金庸武侠创作者这么创作?
                    骂一句、诋毁一句,谁都会。
                    杀死武侠、还是振兴武侠也得靠我们读者的啊。


                    18楼2011-06-01 19:54
                    回复
                      金迷们喜欢说英迷们无知、坐井观天,你们看看是谁在井里谁在井外啊?
                      当你们抱着金庸小说,理智气壮的宣布看完金庸从此再不看武侠的时候,孙晓和他的读者们,起码在武侠小说这一块,已经走在你们前面去了。
                      我们都看过金庸小说,但是我们不拿金庸小说秀优越。
                      是,不否认,有英迷偏激、言辞激烈惹人反感,但是无非是想把武侠新的希望,传播开去。让金迷对武侠已经心死的大门,能再次开启。
                      有人要说了,我们看其他武侠啊,凤歌、沧月、小椴、马舸....
                      我把话撂这:这些人能让武侠死的慢点,能救活武侠的唯有孙晓。


                      19楼2011-06-01 20:14
                      回复
                        不是我穿越了,是你只活在过去。


                        21楼2011-06-01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