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xmuseum.com/a/xueshuyuandi/lunwenji/2010/181.html
郑超雄
自南朝梁武帝迄唐中宗神龙年间的两个世纪内,广西钦州俚僚酋帅宁氏家族与广东高州冯氏家族一样,都是岭南声威显赫的少数民族首领。宁氏家族以钦州为基地,在其势力鼎盛的隋唐时期,辖区东达郁林、白州(博白县)、西有西原(扶绥县地)、南拥大海、北至邕州(南宁市),包括今天的玉林、博白、灵山、钦州、合浦、浦北、防城、上思、扶绥、大新、崇左等县地。不仅如此,宁氏家族内的一些成员曾率数千俚僚部兵跟着隋军南征林邑(越南南部),北伐高丽(朝鲜),可见其实力颇受当时的中央王朝重视。宁氏家族长治桂南地区,在传播先进的汉文化以及开拓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故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史,对了解古代广西的地方史和民族史无疑是有益的。
宁氏家族的研究,前人曾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他们所依据的史料是零碎的,因而不能系统地反映出宁氏家族的全部历史面貌。 我们认为,只有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紧密结合,才能比较系统地理出宁氏家族的历史脉络来。关于宁氏家族的史料,清末以来,多有发现。清道光六年,在今钦州县久隆公社新明大队石狗坪,发现了隋朝宁越郡钦州县正义大夫墓志碑一方,系宁氏族人宁贙墓内所出。碑属石质,铭文分三十行,每行三十九字;出土时损伤十三字,(碑现存广东省博物馆内)。民国九年(1920年),在钦州平吉公社平心村后背山山岗又发现唐朝钦州刺史宁道务墓志碑一方。碑系陶质。出土时碎为十片,后经人修复方能断读拓印。铭文分三十行,每行有四十至五十个字。惜碑在一九三九年为被日本飞机炸毁,现仅存六分之一(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分别在钦州久隆公社的新明大队、草青大队两地发掘了七座宁氏族人的墓葬,共出土文物一百三十多件。这两方墓碑及出土文物为我们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提供了史籍阙如的实物资料。另外,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党曾对钦州境内的隋唐古城址进行过勘察,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本节就是依据这些地下发现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宁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讨。
郑超雄
自南朝梁武帝迄唐中宗神龙年间的两个世纪内,广西钦州俚僚酋帅宁氏家族与广东高州冯氏家族一样,都是岭南声威显赫的少数民族首领。宁氏家族以钦州为基地,在其势力鼎盛的隋唐时期,辖区东达郁林、白州(博白县)、西有西原(扶绥县地)、南拥大海、北至邕州(南宁市),包括今天的玉林、博白、灵山、钦州、合浦、浦北、防城、上思、扶绥、大新、崇左等县地。不仅如此,宁氏家族内的一些成员曾率数千俚僚部兵跟着隋军南征林邑(越南南部),北伐高丽(朝鲜),可见其实力颇受当时的中央王朝重视。宁氏家族长治桂南地区,在传播先进的汉文化以及开拓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故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史,对了解古代广西的地方史和民族史无疑是有益的。
宁氏家族的研究,前人曾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他们所依据的史料是零碎的,因而不能系统地反映出宁氏家族的全部历史面貌。 我们认为,只有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紧密结合,才能比较系统地理出宁氏家族的历史脉络来。关于宁氏家族的史料,清末以来,多有发现。清道光六年,在今钦州县久隆公社新明大队石狗坪,发现了隋朝宁越郡钦州县正义大夫墓志碑一方,系宁氏族人宁贙墓内所出。碑属石质,铭文分三十行,每行三十九字;出土时损伤十三字,(碑现存广东省博物馆内)。民国九年(1920年),在钦州平吉公社平心村后背山山岗又发现唐朝钦州刺史宁道务墓志碑一方。碑系陶质。出土时碎为十片,后经人修复方能断读拓印。铭文分三十行,每行有四十至五十个字。惜碑在一九三九年为被日本飞机炸毁,现仅存六分之一(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分别在钦州久隆公社的新明大队、草青大队两地发掘了七座宁氏族人的墓葬,共出土文物一百三十多件。这两方墓碑及出土文物为我们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提供了史籍阙如的实物资料。另外,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党曾对钦州境内的隋唐古城址进行过勘察,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本节就是依据这些地下发现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宁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