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吧 关注:986贴子:13,421
  • 9回复贴,共1

证明黄正甫本《三国志传》并非三国演义最早版本的一个有力依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这个标题后,希望颜良的支持者都仔细阅读下去
三国演义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在众多三国演义版本中,人们一般认为明代嘉靖壬午(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这个版本被大家俗称为“嘉靖版演义”,也是本吧网友们最喜爱的一个版本。
清朝的毛宗岗父子依照尊刘贬曹的思想修改了三国演义,出现了俗称“毛版演义“的版本,这个版本当不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
然而,三国演义还有一个版本,与嘉靖版年代相差不多,即黄正甫本《三国志传》,俗称“黄本”有些专家曾经提出黄本演义才是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而不是嘉靖本,但这一观点也因证据不充足受到其他诸多专家的质疑 和反驳,于是关于哪个版本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的问题,社会上,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楼2011-05-02 10:26回复
    下面文字为转载:
    2003年9月,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数字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期间,中外学者对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刘世德将其与叶逢春本《三国志传》进行比较,以“人数变化一百例”、“人名变化二百例”为论据,坚持认为它是反映了《三国演义》原本面貌,或更接近原作面貌的版本。杜贵晨则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日本学者金文京介绍了嘉靖元年本中一个重要的、以往一直被忽略的现象———“圈发”问题。所谓“圈发”,是指用圈点的方式表示字的声调。嘉靖元年本中某些字有圈发,而《永乐大典》也多有圈发,明代宫廷出版的所谓内府本中,几乎都有圈发。据此,“似乎可以初步肯定嘉靖本是内府本。”沈伯俊在作会议小结时指出:在《三国演义》版本源流问题上,大家都承认嘉靖元年刊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但它是否最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则还有两种不同观点;大家都承认“通俗演义”与《三国志传》这两大版本系统的并存,而对这两大系统的先后关系,仍然有各种不同见解。因此,需要中外学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广泛收集新的或过去被忽视的资料,深入钻研,平等争鸣,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是否《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
        
         1994年,张志和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一文(署名张志合),率先提出被孙楷第先生判定为“明天启间刊本”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最早刻本,成书的上限为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前,下限为弘治十七年(1504年)〔7〕。此后,他又陆续发表多篇论文,并汇集为《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一书〔8〕。所谓“三大疑案”,是指《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和作者这三大令人关注并引起争论的问题,三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全书的基本观点是:“《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不在元末明初,而是在明中叶。”“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该书的最早刊本,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才是该书的祖本,其成书时间比嘉靖壬午本约早20年以上。”“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也不是小说家。《三国演义》是由自北宋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和戏曲艺人长期演说逐渐形成的。该书的最后写定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下层文人。”其主要论据是:(1)黄正甫本卷首有博古生所作《三国志叙》,字为手写体;次为《全像三国全编目录》,字为仿宋体;再次为《三国志君臣姓名附录》;再次为正文。自《君臣姓名附录》以下字体同目录以及《叙》不一致,为较粗糙的简体字。“从上述字体的明显不同这一点看,这个本子显然不是明天启间刊本,而只能说它的封面、叙、目录、君臣姓氏附录是天启间补刻,正文则是旧版。”(2)黄正甫本卷十三有关庞德部将“伍伯”的两处叙述,在嘉靖壬午本中都变成了“五百人”,以致叙述错乱不通(“伍伯”本非人名,而是古代吏卒职名)。(3)嘉靖壬午本卷十二《张永年反难杨修》一节中有曹操“遂令扯碎其书烧之”一语,此句下有注云:“柴世宗时方刊板。旧本书作‘板’,差矣。”而黄正甫本卷十《张松反难杨修》一节中,此句正作“操令破板焚之”,可见它正是嘉靖壬午本注中所说的“旧本”。(4)黄正甫本引用了60余首周静轩诗,时间“应当是在周隐居之后而未去世之前”,而“周静轩大体上是生活在15世纪的下半叶,最多活到16世纪初”。加之黄正甫本中没有尹直为诸葛亮作的赞词,而尹直《名相赞》一书有弘治甲子(1504年)春二月自序,该书当即刻于此年,“这也可确证黄正甫本的刊刻时间必在弘治甲子(1504年)以前,实比嘉靖壬午(1522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刻时间早二十年以上。”
    


    2楼2011-05-02 10:28
    回复
      2025-07-29 09:15: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志和的观点,因其反复阐说和多处转载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也在《三国》研究界引起了诸多质疑和辩驳。在中国学者中,认为黄正甫本并非《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的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篇:
          
           一是张宗伟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与张志合先生商榷》〔9〕。文章认为:“黄正甫刊本不仅不是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而且是《三国演义》今存明刊本中出现较晚的一种,孙楷第先生把它定为明天启间刊本是可靠的。”文章首先针对张志和的第一条论据,指出:“姑不论手写体、仿宋体、简体字的分法是否合理,就算叙、目录和正文的字体风格不尽统一,那也是完全正常的,现存许多明刊本《三国演义》都有这种情况。……因此字体的不同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文章又指出,张志和提出的三个例证(关于“伍伯”,《张永年反难杨修》回的一条小字注,“周静轩诗”),“几乎适用于所有现存的闽刻本,而显然不能说所有这些闽刻本都是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文章进一步指出:“黄正甫刊本书前《叙》所署时间‘癸亥春’(1623年)就是该书的刊行时间”;而黄正甫本人的生活年代对于考察黄正甫刊本的成书时间更为重要。黄正甫之侄黄国聘,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则黄正甫的生活年代当在万历天启年间。就算黄正甫比他的侄子年长三四十岁,他的生年也绝不会早于嘉靖本的时间即嘉靖元年(1522年),更别说早于1500年了。而张文是把1500年前后作为黄正甫刊本的成书年代的,当时黄正甫还未出生呢!”
          
           二是章培恒的《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10〕。文章不同意张志和提出的黄正甫刊本“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的观点,对其论据作了全面的辨证。(一)张志和从黄正甫本内容中找出两个例子,作为其早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证据。其实,这两个例子都已见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叶逢春刻的《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且文字较黄本为胜。尽管叶本保留了“旧本”的某些面貌,但这绝不意味着叶本是早于嘉靖壬午本的一种本子。对于黄本,当然也只能这样说。至于以黄本不收尹直《名相赞》中关于诸葛亮的赞而收有不少所谓周静轩的诗为理由,判定它刊刻的上限为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前,下限为弘治十七年(1504年),也站不住脚;因为叶本也有同样情况,但它却明明刻于嘉靖二十七年。(二)黄正甫本卷首有博古生写于癸亥春正月的《三国志叙》,一般认为此“癸亥”即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张志和因此“叙”为手写体,其次的目录字体也与正文不一致,便认为“这个本子显然不是明天启间刻本,而只能说它的封面、《三国志叙》、目录是天启间刻,正文则是旧板”。文章认为张氏所指为明代后期坊刻小说、戏曲的常见现象,不能据此否定“叙”、目录与正文刻于同时。(三)指出黄正甫本实出于叶逢春本一系的本子之后,证据是:(1)叶本十卷,黄本二十卷,实系将十卷分拆而成,第七、八卷尚留有分拆之迹。(2)黄本已经是经过删削的简本,其前必有供其删削的繁本,而叶本正是此类繁本。(3)叶本尚无后加的关索故事,而黄本已有。(4)叶本有嘉靖二十七年序,黄本的叙为天启癸亥作,是黄本必出于叶本之后。文章的结论是:“张氏用来证明黄本早于嘉靖壬午本的证据无一条能够成立,而对于黄本的序写于天启间这一点他也并无异议,说黄本的版本乃是旧版又没有任何可以成立的证据。所以,我们仍只能承认黄本是天启间刊本。”“黄本是一个后出的、草率而不负责任的本子。”
          
           三是陈翔华的《〈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
           〔11〕。文章针对有学者认为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是《三国》的最早刊本,未署作者名,于是便否定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的观点,从三个方面予以辨析。(一)从刊行者的年里与刻书活动来看。通过考证,说明黄正甫乃是明代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崇化里书林(今书坊乡)人,大约生于隆庆三至五年(1569-1571年)或稍后。由于隆庆只有六年,由此而知,黄正甫的主要活动年代大约在明万历、天启间。如果说黄正甫大约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前,即他出生前约七十年左右,便已刊行这部《三国志传》,就令人难以置信了。除了《三国志传》,黄正甫刻印的其他几部通俗畅销书,也都刊行于万历年间。(二)从黄正甫本《三国志传》自身的情况来看。此书乃孤本,仅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是1935年原北图从琉璃厂书肆购得的,二十卷八册,金镶玉重装本。(1)关于正文。此本各卷卷端所刻书名,都有“新刻”、“考订”等字样,表明黄正甫本决非“最早刻本”。而将黄正甫本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刊刻的余象斗双峰堂刻本《批评三国志传》比较,不难发现其多处文字是经过改易的,刊刻时间应在双峰堂本之后。(2)关于“叙”、“目录”等正文卷前文字与所谓“封面”问题。有人认为正文比“叙”、“目录”早,“刊刻时间大约应当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以前”。


      3楼2011-05-02 10:28
      回复
        其实,单就字体而言,很难断定这些卷首资料与正文刊刻时间的先后。而正文中的一些错误与卷首的《君臣姓氏》颇为相似,令人难以相信正文与卷首刊刻时间距离竟达一百二十多年之久。至于所谓黄正甫本的“封面”,实指其书皮。其纸当产于民国时(最早不过于清末),是民国年间重装时加上去的,根本不是天启三年的原物;况且书皮上的字也不是刻印的,而是重装后用墨笔添写上去的。将此民国年间所加的书皮当作天启三年之物,并用作刊刻时间先后的例证,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总之,黄正甫本刊行于天启年间,而绝不是什么“最早刻本”。(三)综观明代的著述记载、版刻记录等资料,可以肯定,长篇巨著《三国志演义》的原编撰者即罗贯中。
            
             在2003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上,日本学者中川谕提交了《〈三国演义〉诸本三系统与黄正甫本〈三国志传〉的性质》一文。文章通过不同版本的文字比较,认为黄正甫本属于二十卷简本系统,其文字是由删略繁本而成;既然如此,黄正甫本就决不是最早的《三国》版本。他还发现了能够证明黄正甫活跃在万历末年前后的有力证据———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兴贤日记故事》。该书卷首题署为“洪都詹应用竹校正/书林黄正甫绣梓”,木记则写明“万历辛亥孟夏月/书林黄正甫绣梓”。“万历辛亥”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可见黄正甫活跃于万历末年。而黄正甫本《三国志传》序文所署“癸亥”即天启三年(1623年),因此,它应该刊行于天启三年。
            
             然而,张志和提交给2003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第十六届《三国演义》研讨会的论文《略谈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前出现的几种〈三国志传〉版本》,仍然坚持认为:“在《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中,今所见最早刻本亦即该书的祖本是明代建阳书林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最早刻本,该书中保留着草创初成的种种明显痕迹,这些痕迹的存在以及后来出现的版本对这些痕迹的因袭与修改,成为确定其他版本流传情况的明显标志。”为此,一些学者与张志和展开了比较热烈的争论。我认为,张志和这篇论文提出的“通过各种版本文字内容的详细对勘,寻找其具有特征性的痕迹,来确定各种版本的源流关系”的主张是合理的,他就黄正甫本、朱鼎臣本、乔山堂本概括的几个共同特征,对不同版本中周静轩诗的存、删情况的分析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他的核心观点和基本论据却缺乏说服力;特别是面对张宗伟、章培恒、陈翔华诸先生所作的考证和中川谕先生发现的证据,他理应认真阅读,予以正面回应,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则便应考虑放弃。通过这场争论,更多的学者也可进一步深化对《三国》版本源流的认识。
        


        4楼2011-05-02 10:28
        回复
          先看看黄本中关羽刺颜良一节的描写:
          【操引军三十万,分作三队,于土山扎住,颜良兵十万,排成阵势。操见骇然,谓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猛将,何不出战。”宪上马,与颜良战三合,被良斩之。操曰:“真勇士也!”魏绩曰:“良杀我同伴,愿去报仇!”与良战一合,又被斩之。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连折二将,心中纳闷。程昱曰:“某荐云长,可敌颜良。”操曰:“恐他立功便去。”昱曰:“丞相又爱又疑。使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败则决疑。”操曰:“然!”即差人取公。公闻大喜,来辞二夫人。夫人曰:“此去打听皇叔消息。”公曰:“专为此事。”径至白马来见操。
               操将败军告知。公曰:“容某观其动静。”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公上土山望之。操与公曰:“河北人马,如此强盛。摩盖之下,乃颜良也。”公见良绣袍金甲,相貌威风。公与操曰:“某观颜良,插标卖首!”操曰:“不可轻视。”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于十万军中取首来献。”辽曰:“军中无戏言!”
               公曰:“牵马来。”跑下土山,河北军见如波开浪裂,公直杀人。颜良正坐摩下,见公到来,却欲问之。马(已)将颜良砍于马下,割其首级,众将心胆皆破,抛旗弃鼓而走。公飞马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谁敢近前?关公回寨,众将称贺。操曰:“将军天威也!”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燕人)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若遇翼德,势不可敌。”令书于衣襟记之。史官诗曰:
          下面是大家熟知的嘉靖版描写:     十万雄军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又单道张翼德,诗曰: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
               又夸翼德真英雄,致使当阳喝断桥。】
          【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是刘延连络不绝告急。操先提五万军马,亲临白马,靠土山扎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见骇然,未交战。绍首将出马。操回顾,与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之猛将,何不战颜良?”宋宪欣然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貌若灵官,立于门旗下。宋宪径来取良。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吾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吾今杀汝!”良更不答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谁敢当之?”徐晃愿出。操令急迎之。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栗然。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丞相又爱之,又疑之,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操曰:“善。”遂差人去请关公。公闻知来请,大喜,遂辞二夫人。夫人曰:“叔今此去,可打听皇叔消息。”公曰:“专为此耳!”急急要去。
               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引从者数个,直至白马来见操。操请公坐定,叙说:“颜良勇诛二将,连日诸将败者及多,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公曰:“容某观其动静。”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关公上土山观之。操与公坐,诸将环立。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四方八面,旗帜刀枪,森布有威,乃与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哉!”公答曰:“吾观之,若土鸡瓦犬耳!”不能鸣吠,皆无用之物也。操又指曰:“将帅布列,旌旗节钺,人如猛虎,马似毒龙,其势壮哉!”公答曰:“犹金弓玉矢耳!”不能弛张射发,亦无用之物也。操又指曰:“麾盖之下,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看之,见其人绣袍金甲,相貌威严。公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如插草标卖其头也。操曰:“非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快牵马来!”
          


          7楼2011-05-02 11:28
          回复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良兵自乱。曹军一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到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赞。公献首级于曹操面前。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操曰:“将军神威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燕人张益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燕人张益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史官故书“刺”字者,就里包含多少,有刺颜良诗为证。前三首,赞关公刺颜良;后一首,专道关公荐张飞英勇。诗曰: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
                 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又诗曰: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
                 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
                 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
                 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
                 又诗曰: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又诗曰: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
                 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
            比较两个版本,大家可以发现,仅嘉靖版这段话,黄本中文字删改甚多,诸将栗然,连日败者极多以及刘备临走前暗嘱颜良的话等等都完全不见,关羽刺颜良的描写也简陋了很多,结果无疑拔高了关羽的武力,贬低了颜良。
            但是黄本本节结尾却有两首诗照搬了嘉靖版
                 【十万雄军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
                 又夸翼德真英雄,致使当阳喝断桥。】
            尤其是第一首,“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句诗居然和嘉靖版中一模一样,却根本不见了前面刘备临走前暗嘱颜良的那段小字,这段小字本来是和“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句诗并存的,“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句诗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以前文刘备按嘱颜良的话为依据,否则就是没有逻辑的一句话
            这样,黄本中,“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句诗完全没有了头绪和根据,成了没头没脑的一句话。
            


            8楼2011-05-02 11:28
            回复
              这就是黄本的一个漏洞,从这个漏洞可以看出,
              黄本照搬了嘉靖版中的部分原话以及“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句诗,却又删了刘备暗嘱颜良的小字,时这句诗完全变成了毫无根据的不明不白的话,让人疑惑。
              以下是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的原文参考地址
              http://www.57398.com/list.asp?id=186
              以下是黄版《三国志传》的原文参考地址,供对比
              http://www.57398.com/list.asp?id=185
              笔者认为,黄本也许是某个尊刘贬曹的人参考嘉靖版或其他改写的版本,并非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其特点是:照搬了嘉靖版中的部分原话及诗句,但选择性删除了部分对拔高蜀国武将不利的话语和段落,语言简陋了许多。在删改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如上文所述的漏洞,这是否定其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的一个有力证据。
              总之,望各位颜良的支持者今后在讨论三国演义版本时多支持嘉靖版。这不但是支持颜良的一个重要的做法,更是新一代三国爱好者还原三国演义最早版本,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9楼2011-05-02 11:46
              回复
                也有可能是源自更早的,因为嘉靖本里的吕通,黄正甫本是李通,明显李通才是正确的


                10楼2014-01-25 19:22
                回复
                  2025-07-29 09:0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天忙了一天头有点痛,明天再看= =


                  白银星玩家
                  百度星玩家累积成长值为1,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上海11楼2014-01-25 20:22
                  回复
                    太长了,不愿意看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7-07 0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