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主要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浅白分析下扯、哆、誃、[扌奢]、奓、侈、 胣等字以及在四川方言里的一些使用情况。
扯,在四川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今音[ts'e]。它是[扌奢]的俗体,声旁的变化,反映读音的变化:[扌奢]从奢声,《唐韵》昌者切,归麻韵,后来读音变化,舌位抬高,才用了“止”来对应声旁,现在普通话其韵母变了[ɤ],四川话成了[e]。既从奢得声,溯之上古,则其韵归鱼部。然而哆、[扌奢]、譇、侈、胣等几个字,也都是归属鱼部的,且声母都在知照两组之间,可以说是准双声叠韵。那么,它们会有同源关系吗?试比较这几个字以下训语:
哆,《说文》“张口也”;
[扌奢],《集韵》裂也;
侈,《说文》:“掩胁也”。“离也”、“微张貌”;
奓,《广韵》“张也”;
胣,《集韵》“刳肠曰胣”;
誃,《说文》“离别也”。
诸字同源关系是显然易见的,根据这些训语可求得一类基本意义——分离、张开。
侈,《说文》训为“掩胁也”,所谓掩胁就是手膀相遮挽(《说文》胁,两膀也。),实际也含有“张开”(腋、臂)的动作在里面。若作比较的话,侈是张臂,哆是开口,胣是剖开腹部,奓则用于泛指,从奓阔、奓泰并举又此字从大来看,其本谊盖张开之甚。
放到今天四川话来看,一些念作[ts'a]的读法,是一定程度的存古。举些相关例子:
1.[ts'a][ts'a]裤。一般写作衩衩裤,是错误写法。按,叉、杈、衩、钗、岔、汊一族词汇的语源,是从分岔来的。叉字古文象手指从手掌分岔而生,那一点写在分岔的地方,是个指事字;杈是树枝分岔;衩是服装上的分岔,用如裤衩则是分有裤腿的裤子,三角裤是不叫裤衩的;钗是分作两股簪子的,如《长恨歌》就用“钗留一股合一扇”来比喻杨李的分合,(说到这里插个题外话,筒子们可以联想下《红楼梦》里起人名为宝玉、黛玉、宝
钗。宝玉自是以玉为宝,可终究两块玉没能合为一块。宝钗自是以钗合——二人合好——
为宝,她也费尽心机这么做了,可那边是块玉,终究没得搞。所以判词给了个“金簪雪里
埋”,用“簪”而不用“钗”,足见作者之用意。哈哈哈。);岔是道路分岔;汊是河流
的分岔。小儿穿的[ts'a ts'a]裤,又叫开裆裤,《广雅》:“[扌奢]坼,启、开也”,[ts'a ts'a]裤,大概就是[扌奢]坼裤,老家乡下还有念成[ts'e ts'e]的。虽然这个对应不能说绝对准确,但至少它的读音告诉我们,这里的[ts'a]跟裤裆的开裂有关。
2.哆嘴。哆,虽然中古读《广韵》尺氏切,但溯之上古则归鱼部,鱼部是拟为[a]的。四川话一定程度保留了韵母原貌,声母则规律地读了舌尖,合今音上声[ts'a]。《蜀语》:“阔口曰奓”,追根溯源应该写作哆字。《诗·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南箕是指二十八宿的箕宿,箕就是簸箕,大家都见过,敞口的。“哆兮”,就是针对这个敞口的东西而言的。又此句,《毛传》曰“哆,大貌。”,这里所说的大,是指口张得大。李实处明末,距上古已远,中古韵书里已看不出这个字的上古读音了,所以他选用了奓。川话所谓“哆嘴巴”,也就是大嘴巴的意思,这里用同为上声的“哆”字最贴切。
3.《蜀语》:“开、张曰偧,偧音查”。偧字出现得很晚。这句是说[ts'a]用于泛指开、张,我认为记作奓比较合适,读平声。川话有奓脚舞爪、鞋子奓了口、奓嘴说话、把掟子(拳头)奓开等用法。由于这是用的[ts'a]族词汇的基本义,所以意义是很明朗的。
4.[ts'a]3起手不做事。前面也提到了,这里应该写作侈。《说文》“侈,掩胁也。”四川话里头,两膀相遮挽仍然读ca3。自己两膀相遮挽叫ca3,与他人也叫ca3,例如:“你两个ca3起手儿走哪儿去?”手膀相挽,则有牵引的动作,“拉扯”这个义项就是这么引申来的,于这个意义川语念了ce3。《蜀语》说:“手挽曰[扌奢]”,语音变迁,以当时的音韵学水平,李实不可能挖出本字,只能找个后起字[扌奢]补上了。
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同源词的比较去寻找方言词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在汉字的音义形三者间,读音相对是最稳定的,其次是义,字形最不稳定,往往是读音稍有变化,就造个后起字补上。然而读音的变化有规律可寻,字形的变化,就五花八门了。
扯,在四川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今音[ts'e]。它是[扌奢]的俗体,声旁的变化,反映读音的变化:[扌奢]从奢声,《唐韵》昌者切,归麻韵,后来读音变化,舌位抬高,才用了“止”来对应声旁,现在普通话其韵母变了[ɤ],四川话成了[e]。既从奢得声,溯之上古,则其韵归鱼部。然而哆、[扌奢]、譇、侈、胣等几个字,也都是归属鱼部的,且声母都在知照两组之间,可以说是准双声叠韵。那么,它们会有同源关系吗?试比较这几个字以下训语:
哆,《说文》“张口也”;
[扌奢],《集韵》裂也;
侈,《说文》:“掩胁也”。“离也”、“微张貌”;
奓,《广韵》“张也”;
胣,《集韵》“刳肠曰胣”;
誃,《说文》“离别也”。
诸字同源关系是显然易见的,根据这些训语可求得一类基本意义——分离、张开。
侈,《说文》训为“掩胁也”,所谓掩胁就是手膀相遮挽(《说文》胁,两膀也。),实际也含有“张开”(腋、臂)的动作在里面。若作比较的话,侈是张臂,哆是开口,胣是剖开腹部,奓则用于泛指,从奓阔、奓泰并举又此字从大来看,其本谊盖张开之甚。
放到今天四川话来看,一些念作[ts'a]的读法,是一定程度的存古。举些相关例子:
1.[ts'a][ts'a]裤。一般写作衩衩裤,是错误写法。按,叉、杈、衩、钗、岔、汊一族词汇的语源,是从分岔来的。叉字古文象手指从手掌分岔而生,那一点写在分岔的地方,是个指事字;杈是树枝分岔;衩是服装上的分岔,用如裤衩则是分有裤腿的裤子,三角裤是不叫裤衩的;钗是分作两股簪子的,如《长恨歌》就用“钗留一股合一扇”来比喻杨李的分合,(说到这里插个题外话,筒子们可以联想下《红楼梦》里起人名为宝玉、黛玉、宝
钗。宝玉自是以玉为宝,可终究两块玉没能合为一块。宝钗自是以钗合——二人合好——
为宝,她也费尽心机这么做了,可那边是块玉,终究没得搞。所以判词给了个“金簪雪里
埋”,用“簪”而不用“钗”,足见作者之用意。哈哈哈。);岔是道路分岔;汊是河流
的分岔。小儿穿的[ts'a ts'a]裤,又叫开裆裤,《广雅》:“[扌奢]坼,启、开也”,[ts'a ts'a]裤,大概就是[扌奢]坼裤,老家乡下还有念成[ts'e ts'e]的。虽然这个对应不能说绝对准确,但至少它的读音告诉我们,这里的[ts'a]跟裤裆的开裂有关。
2.哆嘴。哆,虽然中古读《广韵》尺氏切,但溯之上古则归鱼部,鱼部是拟为[a]的。四川话一定程度保留了韵母原貌,声母则规律地读了舌尖,合今音上声[ts'a]。《蜀语》:“阔口曰奓”,追根溯源应该写作哆字。《诗·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南箕是指二十八宿的箕宿,箕就是簸箕,大家都见过,敞口的。“哆兮”,就是针对这个敞口的东西而言的。又此句,《毛传》曰“哆,大貌。”,这里所说的大,是指口张得大。李实处明末,距上古已远,中古韵书里已看不出这个字的上古读音了,所以他选用了奓。川话所谓“哆嘴巴”,也就是大嘴巴的意思,这里用同为上声的“哆”字最贴切。
3.《蜀语》:“开、张曰偧,偧音查”。偧字出现得很晚。这句是说[ts'a]用于泛指开、张,我认为记作奓比较合适,读平声。川话有奓脚舞爪、鞋子奓了口、奓嘴说话、把掟子(拳头)奓开等用法。由于这是用的[ts'a]族词汇的基本义,所以意义是很明朗的。
4.[ts'a]3起手不做事。前面也提到了,这里应该写作侈。《说文》“侈,掩胁也。”四川话里头,两膀相遮挽仍然读ca3。自己两膀相遮挽叫ca3,与他人也叫ca3,例如:“你两个ca3起手儿走哪儿去?”手膀相挽,则有牵引的动作,“拉扯”这个义项就是这么引申来的,于这个意义川语念了ce3。《蜀语》说:“手挽曰[扌奢]”,语音变迁,以当时的音韵学水平,李实不可能挖出本字,只能找个后起字[扌奢]补上了。
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同源词的比较去寻找方言词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在汉字的音义形三者间,读音相对是最稳定的,其次是义,字形最不稳定,往往是读音稍有变化,就造个后起字补上。然而读音的变化有规律可寻,字形的变化,就五花八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