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17,583贴子:1,437,175

史书记载的隋唐时期的人口数据(609-755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书记载的隋朝和唐朝人口数据,在数据后面的书名是数据来源。
隋朝:
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907,546户,46,019,956人。         《隋书·地理志》
隋炀帝治国无方,导致隋末大乱,群雄并起,人口锐减,609年有890万户,到了618-626年,人口只有200余万户了。
初唐
唐高祖武德年间 618-626年 200余万户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贞观年间 627-649年 接近300万户        《通典·食货七》和《新唐书·食货志》
同样记载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年      3,800,000户          《旧唐书·高宗本纪》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      6,156,141户,37,140,000人        《资治通鉴》卷208和《旧唐书》同样记载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年       7,069,565户,41,419,712人。 《旧唐书·玄宗本纪》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年      7,861,236户,45,431,265人。 《旧唐书·玄宗本纪》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      8,018,710户,46,285,161人。 《旧唐书·职官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8,412,871户,48,143,609人.   《旧唐书·地理志》和《新唐 书·地理志》 记载相同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8,525,763户,48,909,800人。       《旧唐书·玄宗本纪》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9,069,154户,52,880,488人。        《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9,619,254户,52,880,488人。        《旧唐书·玄宗本纪》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8,914,709户,52,919,309人。        《通典·食货七》



IP属地:安徽1楼2011-04-29 12:06回复
    根据史书记载,
    隋朝在大业五年(609年)人口达到鼎盛,有890万户,4601万人。
    唐朝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有961万户,5288万人【《旧唐书》记载是961万户,《资治通鉴》记载是906万户,人数记载相同】。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有891万户,5291万人(数据来自于《通典·食货七》)
    ------------------------------------------------------------------------------
    要不是隋炀帝治国无方,导致人口锐减,留下的底子太弱,唐朝也不至于用了100多年才恢复到隋朝中期的水平。
    609年隋朝有890万户,到了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人口只有200余万户了。
    改朝换代的代价太大了。
    


    IP属地:安徽2楼2011-04-29 12:09
    收起回复
      2025-08-16 16:4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改朝换代总比异族入侵好吧   即便汉人只剩一人,不被异族入侵   就该高兴 乐观点撒


      3楼2011-04-29 12:23
      回复
        顶楼主的好文


        IP属地:江苏4楼2011-04-29 12:44
        回复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由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一共六卷,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在2000-2002年陆续出版。
          该书试图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种尽可能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全书300余万字,分为六卷,分别为: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葛剑雄著),隋唐五代时期(冻国栋著),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著),明时期(曹树基著),清时期(曹树基著),1910-1953年(侯杨方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史》,下面的人口数据是在古代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学者们估计的实际人口。
          从西汉到北宋初的人口

          从北宋中期道清中期的人口

          


          IP属地:安徽5楼2011-04-29 13:26
          回复
            不必如此极端吧,民族融合是主流。
            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以及他们的父辈,都做过异族的官员,娶异族的女人为正妻。
            杨坚生于541年,李渊生于566年,鲜卑人建立的北周581年灭亡。
            隋文帝独孤皇后,唐高祖窦皇后都是鲜卑人。
            当然,他们的时代距离北魏孝文帝改革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了。


            IP属地:安徽6楼2011-04-29 13:49
            回复
              感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7楼2011-04-29 14:15
              回复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有890万户,4601万人,唐朝天宝十三年有961万户,5288万人(【《旧唐书》记载是961万户,《资治通鉴》记载是906万户,人数记载相同】)
                很多人认为唐朝发展了一百多年人口也比隋朝多不了多少,却忽视了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事实。
                唐朝初年只有200多万户,隋炀帝自然要负最大责任,就像唐玄宗要为安史之乱负最大责任一样。


                IP属地:安徽9楼2011-04-29 15:31
                回复
                  2025-08-16 16:3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修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有必要非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必须修成吗?
                  灭掉高句丽,解除东北的威胁,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三次皆未成功,师老无功,难道隋炀帝没有责任?
                  如果隋炀帝能够多花点时间修大运河,不要那么急,好好制定进攻高句丽的军事计划,然后好好治理国家,隋朝的江山自然稳若泰山,别人就想造反也没机会。
                  他自己穷折腾,身死国灭,害的3000多万人为他陪葬。


                  IP属地:安徽11楼2011-04-29 16:26
                  回复
                    隋文帝辛辛苦苦二十年,隋炀帝一下子就让它回到了解放前。
                    唐玄宗辛辛苦苦四十年,自己一不小心,一夜回到解放前。
                    每次战乱,都是老百姓最苦。


                    IP属地:安徽14楼2011-04-30 23:12
                    回复
                      修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有必要非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必须修成吗?
                      ----------------------
                      当代用的也不是杨二修的那条大运河,所以就别说什么功在当代了.


                      15楼2011-05-02 19:08
                      回复
                        功在当代,指的是隋炀帝生活的那个时代,利在千秋,指的是隋朝以后的时代。
                        ---------------------
                        修这条河对隋朝的功很大吗?光修它就死了近百万人口.修它的目的是想为东征作准备,可杨二的三次东征更是大笑话,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人,造成过百万人的死伤却拿不下高丽,反使国家摇摇欲坠.隋朝的人何辜,就由着这么一个蠢才来祸害.他对隋朝百姓有什么功,对今人来说更是一个反面教材,时至今日,中国败家子排行榜上他要认第二也没人敢认第一.


                        19楼2011-05-03 12:17
                        回复
                          利在千秋?它要有这作用,后来的朝代何必在修呢.直接用不就完了.


                          20楼2011-05-03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