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7日漏签0天
楚雄一中吧 关注:9,405贴子:415,05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楚雄一中吧
>0< 加载中...

云南汉人的南京祖籍情怀:应天府,高石坎,竹子巷,柳树湾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每个到此一游的朋友,说说自己的祖籍吧!南京,高石坎,竹子巷,柳树湾。
    
  
朱元璋在位时期陆续发配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主要六个省的330万人(含30万南京人)进入云南。从南京出发到云南要走180天,不亚于一次万里长征。很多人累死在路上了,很多人逃跑了。到云南时,只剩下120多万人了。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和山西洪同洞县大槐树类似,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从明朝初年,汉族以120万人开始起家。明末之时,汉族已经发展到400多万人。后来吴三桂又从辽东带来20万大军,算是对云南汉族人口的又一次补充。1662年,吴三桂大军进入云南。1673年,三藩开始作乱,当时吴三桂起兵十万。失败后,估计他们的头都被康熙砍了。清朝时期,相当于10万左右汉族进入云南。10W/400W=2.5%,所以今天的云南汉族的90%以上,仍然是明朝进入云南的移民的后代。
到清朝同治年间,1861年左右,云南省的人口增加到1267万人。可能但是汉族800多万,少数民族400多万。
后来太平天国时期和全国一样发生内乱,人口损失严重。
整个民国时期,直到1935年,云南省的人口增加到1300万人以上。民国时期云南省的人口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云南的红土地太贫瘠了,粮食产量太低了,养不活太多的人。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云南有1700万人。50、60年代后由于化肥的大量普及,云南的红土地变得比以前更肥沃了,粮食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了。到1982年,云南省的人口突破了3000万。到1996年,又突破了4000万。目前为4500万左右。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总结一下云南省各个历史时期的的人口状况
云南省的全部人口 汉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明朝初年 200万左右 120万左右 80万左右
明朝末年 650万左右 400万左右 250万左右
清朝后期 1267万左右 800万左右 400万左右
民国末年 1600万左右 1060万左右 540万左右
2006年 4483万 2982万人 1501万人
为稳定在云南的统治,明朝廷实行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最早的移民是明朝征滇的30万大军,后来这些军人大多留在云南,参加屯垦。云南平定之后,沐英又回朝带回了250万移民,后来沐英的儿子沐春又移来30万南京人,加上当时征调来屯戍云南的军民,沐春移民不下50万。如果扣除这些数字中的水分,减去来云南途中的死亡流散人口,再加上充军流放到云南的人数,有学者估计明初迁入云南的汉族大约为120万,而当时云南的总人口不过200多万。直到元末,云南还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边疆省,明初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之后,这种情况才出现了根本变化。  
         
         



2025-08-27 08:08: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中国人一向是守礼义、重亲情的,因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
                     
                     
                         
       我家世居云南省弥勒县,很小的时候,就听我的爷爷说,我们家是从南京来的,祖籍就在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那为什么要从南京来,怎么不回南京去?”我这样不停地问着爷爷。
                     
                         
       “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也是听我的爷爷说的。”爷爷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令我满意。
                         
                     
       后来,我又听到许许多多的父辈们和亲戚们不停地提起“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这个地名,这让我确信,我的祖辈一定是从南京那个叫“柳树湾.高石坎”的地方来的。
                     
                         
       据金陵旅游网(http://www.nanjing.gov.cn)讯:1983年秋天,云南省弥勒县给南京有关部门写来一封信,说他们那里有许多汉族同胞称先祖是从南京柳树湾迁去的,恳切要求帮助查找“柳树湾”。南京的有关专家反复查阅了解放前后各种图籍史料,并无“高石坎”的地名,只是现在城东南有一处叫“石门坎”。石门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话,柳树湾应在其附近地段内。专家们一方面继续查阅史料,一方面到石门坎至明故宫一带实地访问踏勘。后在明故宫的遗址上看到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这块碑的一段碑文帮专家解决了难题。碑文曰: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以)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
                     
                         
       从这段碑文说明:柳树湾的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明宫城附近。于是,专家们又查对了《明宫城图第十》,上面标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将碑文与宫城图一对照,说明柳树湾的位置原在东城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正与现在的石门坎相去不远(筑城后由城墙隔开)。至此明白,“高石坎”应为今“石门坎",柳树湾即在今天的城东南角。
                         
                     
                     
       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云南祖辈们流传下来的“高石坎”实际上是一种口传之误,现在该处称作“石门坎”。
                         
                     
                     
       在关于云南现今居住着的汉族从何移居而来,有很多文章都这样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从南京率大军30万出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很赏识沐英,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着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世居云南。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其次,又因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其实,何止是弥勒人,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根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弥勒县的汉族灶台灼力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听说,每一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呢。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我想,作为今天的云南人,虽然可以寻根,但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依念南京。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谁把我们的先祖带到这里,我们都应该看到: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云南正在与发达的南京及中国东部地区一样,随着中国的改革前进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对于先祖居住过的柳树湾高石坎,我们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摇喊助威,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你好!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峡移民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摘录)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主要有: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将各地官吏、富户、工匠、士兵等迁往南京;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最远的到达云南、甘肃等地;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将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边民迁往凤阳;从山东、江西等地移民于凤阳;山西人口被迁往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江西百姓迁往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苏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人口迁入四川;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即使只计非军事移民,总数也有约700万,超过总人口的10%。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30万移民大规模减员的原因分析:
1.战死(军人)
2.病死
3.累死
4.被瘴气毒死(军人居多)
5.以解手为机会在路上逃跑了
6.有一部分军人调往其他省继续打战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安徽省安庆市有海口镇,云南昆明市西山区也有海口镇。
安徽省安庆市有海口镇,云南澄江县也有海口镇。
上海市崇明岛上有向化镇,昆明市有向化村。
上海市崇明岛上有日新镇,昆明市有日新村。
江西省有排山县,云南玉溪有排山营。
安徽省巢湖市有汤池镇,云南宜良县也有汤池镇。
安徽省舒城县有汤池镇,云南宜良县也有汤池镇。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有杨桥乡,云南省嵩明县也有杨桥乡。
江西人说老表,云南人也说老表。看来祖籍江西的云南老表也不少。
江西省分宜县有杨桥镇,云南省嵩明县也有杨桥乡。
湖南省衡东县有杨林镇,云南省嵩明县也有杨林镇。
沐王府统治云南长达250多年,与明朝相始终。
安徽省有龙山县,云南省龙陵县有龙山镇。
安徽省天长市有新华乡,云南省鹤庆县有新华村。
安徽省滁州市有永康镇,云南省永德县有永康镇。
安徽省蒙城县有立仓镇,云南澄江县有立仓村。



2025-08-27 08:02: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明代云南沐王府  
  
      云南沐王府是一段短小、相对独立,而又给人田园牧歌气息的历史。沐王府的奠基人是沐英 (一三四五 - 一三九二), 安徽凤阳人。 小时双亲亡故,明太祖朱元璋(一三二八 - 一三九八)将他收为养子。 开拓边疆数千里,洪武十年(一三七七) 被封为「西平侯」; 因平定云南有功, 留守开发西南边陲,死后追封「黔宁王」, 子孙世代镇守云南,承袭「黔国公」的爵位。  
      
      翠湖原是滇池的一个沼泽水湾,由于有多处地下水出露,又称九龙池,到明代再筑昆明城池,将翠湖围入了城中,渐渐修建得有些规模。 明朝镇守云南的“国公”沐英先在此种柳牧马,欲学“柳营春试马”的周亚夫细柳营,后来以此地为别墅,增亭台楼榭,延续至明末,大西军入滇时以之作为刘文秀的“蜀王府”。吴三桂来后又据以扩建为平西王府,至其败灭。  
      
      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有刘白方苏四家将。明朝灭国的时候末代皇帝桂王逃到云南昆明,沐英的子孙沐天波和四家将的后代保护桂王到缅甸,沐天波更代主而死。其时清朝开国不久,人们普遍怀念前明,特别是江湖人物,更将反清复明为己任,所以对这些人都十分敬重。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湖北襄樊市有潘家湾,云南昆明也有潘家湾。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有西山镇,云南昆明有西山区。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有西山镇,云南曲靖市麒麟区也有西山镇。
南京有兴隆村,云南昆明也有兴隆村。  
南京有西华园,云南昆明也有西华园。
浙江杭州市有南坝,云南昆明也有南坝。
浙江杭州市有河南村,云南昆明也有河南村。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有花山镇,云南省沾益县也有花山镇。
江苏省连云港市有丹霞村,云南昆明也有丹霞村。
湖南新田县龙泉镇,云南易门县也有龙泉镇。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有山头镇,云南玉溪有山头村
湖北省罗田县有凤山镇,云南凤庆县也有凤山镇
湖北襄樊市有王家营,云南呈贡县也有王家营。
湖南湘乡县有东山镇,云南曲靖也有东山镇。
湖南省平江县有安定镇,云南元江县有安定村。
四川省安岳县有石羊镇,云南大姚县也有石羊镇。
湖南湘潭县有河口镇,云南有河口县
江苏东台市有安丰镇,云南省安宁市有安丰营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入 滇 路 线
       明代以前入滇道路主要有三条:北行秦汉五尺道;西行蜀身毒道;东行通京大道。
       1、秦汉五尺道(由川入滇道)。为开发打通西南夷部,秦汉时凿通,起点为四川宜宾,终点为云南曲靖。为滇境第一条连接中原内地的官道。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被川滇公路取代。因地处云贵高原,沿途悬崖陡壁地势险峻工程艰巨,仅宽4—5尺容人马通过,故名。具体路线为 宜宾—昭通—威宁—宣威—曲靖
       2、蜀身毒道(滇缅印度道)。亦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晚于五尺道。南诏国、大理国时期渐次完善贯通,设驿站,可通东南亚至身毒(印度)。如今的滇缅公路,修于1925年,抗战吃紧的1938年突击通车,由昆明至畹町边界全长959公里,其基本走向同古道,多处路段甚至完全重合。
       具体路线为 成都—西昌—楚雄—大理—保山。
       3、东行通京大道(由黔入滇道)。此道路于云南历史,尤其是“汉民入滇”历史最为重要。它既是当年沐英率数十万明军与元朝大军争夺云南大决战之兵家必争处,又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绝后“明洪武百万汉民大迁徙”移民入滇通行之路。因其从东至西横贯云南全境,可东达京师,西达缅印,故云南民间多称通京大道。杨升庵充军云南即行此道入滇。
       全程分为水路陆路两大部分。先自南京乘船沿长江水路航行30余天,抵湖南武陵(常德),再上岸转陆路抵云南。
       具体路线为:先水路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武昌——湖南洞庭湖畔的武陵(常德) 再上岸转陆路常德—怀化—源州(芷江)—新晃—贵州凯里—贵阳—云南富源—沾益—曲靖—云南府(昆明)—再转省内各府、州、县。
       六百年前先祖入滇,明兵所行走的极有可能正是这条道路。名曰通京大道,实则并不好走,崇山峻岭险境环生道途崎岖,比蜀道更难行进。
     
      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富源—沾益—曲靖—云南府—河西曲陀关。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对云南历史略为追溯后,有必要对屯兵由来和背景作些了解。“兵屯”即军屯,为我国古代屯田制度中的一种。即入滇大军在平定战乱,镇守交通要地的同时,为减轻朝廷负担,缓和军需后勤供求矛盾,让驻军中的部分将士就地安家,不再随军调动返回中原。这些“屯田”兵士自此一手拿枪,一手握锄,“三分耕种七分操备”,有战打战无战务农,以兵养兵自给自足。此法中原王朝汉代即有之,以后历代效仿,明初洪武年间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峰,短短10年内奉命入滇屯田内地汉人竟达百万以上。通海一带交通要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为元末明初云南省率先实行屯田区域,今日之人口密度居全省县级前列。
当时军队屯田组织严密、强制性极大,参屯者“军世皆藉”。一旦从军终身为伍,世代继承,本人病故、阵亡、残废,必由其子继承。没有现在的转业退伍,定期服役年限之说。入屯军士,哪怕其后无子无孙,远在中原万里之遥的原藉,与其有亲属关系的生男、婿等人也得补上,以确保长期延续。
       另外,为维护世袭为兵制度,让入滇屯田士卒安心镇守不思返乡,又建立“军户”,即屯田戍守者必须结婚成家,否则将被革除。原藉有妻室的,朝廷派专人护送入滇;无妻者可在当地择偶成婚,如当地找不到者,概由其原藉老家代择配偶送入云南屯地完婚,建立军户。绝不许再返回原藉。就连兵屯者的子孙,都要听候调遣,不得以转户,入赘,寄藉等方式逃避,否则必受惩处。
       十分严格的“军世皆藉”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两百多年仍保留了明朝建立的绝大部分军户,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这些历经500多年的军户们才得以完全脱离军藉,变为普通民户。他们先一人入滇,再变为“军户”,又代代相传,至今已发展到数百户,数千户,其一人之后已达数千人。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元代云南人口无考,明初为两百多万人。超过百万之巨的中原汉民入滇,加上占全国军队总数1/4的军队入滇“镇守”,风调雨顺,土地肥沃,适合居住的坝区良田皆多为入滇汉民所有,由汉民族取代土著彝、白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今日云南16个地州,129个县近四千万人口中,三分之二均为汉族,通海县361个自然村30万人口中,汉族占26万以上,皆源于明初“汉民入滇”结果。
       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先祖当年入滇的情形。先为伍随军,一路征战来到云南,战事平定后作为屯兵者派驻通海,居今秀山脚下余家巷一带,或就地择婚,或由山西静乐原藉择偶送入滇完婚,之后世代沿续“军户”,尔后出于分家或什么原因再移居至河西四街;明清两朝代余姓主体多为“军户”,至清朝被推翻,民国取代,余氏十六、十七世孙们才得以脱离军藉变为民户,专事农耕、商贩、织布、染布;此后朝代政权更迭,天地轮回,多有战乱及人祸天灾,直到我等十九世孙诞生前后建立新中国,得以告别兵荒马乱享太平时日半个世纪。
今日通海乃至全云南广大地域,凡地名称铺、哨、关、站、营、旗、卫者、均和明初大规模汉民入滇直接相关,是当年屯田者聚居地或大军安营扎寨之处所。如通海一带的义广哨、中铺、大营、小营、解家营、以至大名鼎鼎的曲陀关,地名均来自六百年前的汉民屯田。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到了明朝开国,朱元璋派大将沐英、蓝玉、傅友德征伐云南。明洪武十四年,击破元军,攻入鄯阐城,逼梁王一家百余口跳海自尽。明朝的开国将军们决定“另起炉灶”,重建昆明城池。他们还带来了随军的当时大明帝国著名的风水专家——汪湛海。这位可与国师刘伯温比肩的大堪舆家,一到昆明,以极权威的南夷经略特派员的特殊身份,身体力行,亲历亲为。他审山龙,察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定范围,经八年之惨淡经营,功始告成。
在汪湛海的指导之下,沐英把昆明城建成了一个灵龟的形状。大南门是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分别是龟的四只脚。汪湛海还在五华山右脉一个瓜形高地定下罗针,说此地地气最为旺盛,所以后来就建了巡抚公署,主理云南政事。从此,五华山成为昆明主脉,正义路作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云贵总督府、巡抚衙门、布政司、蕃台、臬台、粱稻署等衙门依次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土地庙、城隍庙,圆通寺、武王庙等寺庙都按这个风水走向布局,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城将要建好时,汪湛海又特制三块石头,在上面刻了“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万事云南占先机”的文字。就这样,北走蜿蜒的长虫山与昆明城气脉相连,形成龟蛇相交之势,使得昆明有了一股天造地设、山长水远的气势。
明朝的昆明城是汪大师的绝作,现在补授他昆明最高荣誉奖、昆明之“荣誉市民”的称号应一点都不为过。
军屯归云南都指挥使司管理,民屯和商屯归云南布政使司和云南提刑按察使司管理。
沐王府负责监督三司,三司也可以监督沐王府。相互牵制、相互制衡。防止形成割据一方的诸侯。



2025-08-27 07:56: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向日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对盘踞在云南的元蒙势力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况且,当时的银矿多数在云南,谁也不愿意钱袋子被别人攥在手里,只苦于云南地处偏远,道路险阻,进兵困难,所以,朱元璋一直采取招抚的政策,但梁王却拒不降从。不仅不从,梁王还公然将朱元璋的使者斩首,并且还年年遣使到漠北,朝拜退守在那里的元顺帝。朱元璋越是恨之入骨。  
      公元1381年,朱元璋亲自制订战略,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30万,浩浩荡荡地直奔云南而来。  
      蒙古贵族对汉族百姓层层压榨,课以繁重的荷捐杂税,云南百姓苦不堪言,早就忍无可忍,如今听说明军前来讨伐,人人拍手称快!就连蒙古军队中的许多汉族子弟,也纷纷倒戈,蒙军军心极度不稳,朱元璋的大军很快就逼近了昆明城。  
说明云南早在元朝时就有少量汉族居住了,并非完全没有汉族,只是数量稀少没有影响力罢了。元朝时期,云南的一些水利工程就是汉族工匠修建的。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楚雄一中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