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转载:
1980年,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发行了第一种小本票,封皮采用原邮票作者万维生专门绘制的童话图案,内贴两套T5l“咕咚”邮票,习称“咕咚”小本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行量少,存世量更少
该小本票发行量为10 万本,在目前已发行的18种小本票中最少,仅为次最低发行量“兵马捅”小本票的约20%,最高发行量“蛇”小本票的4%,加之在发售初期的1980年,人们对小本票这种形式并不重视,撕下贴信的不在少数,估计应不少于l/3,故“咕咚”小本票目前的存世量大约不会五超过6-7万。这种低存世量、高配额差是 “咕咚”小本票升值和被作为伪造对象的原因。
2、可以被伪造
在目前所发行的18种小本票中,“咕咚”小本票是唯一的一种所贴邮票与其原票形式完全一致的品种。也就是说,只有“咕咚”才能只需有一个外壳封皮,就可贴上原邮票成为小本票;而其他17种则均无法做到这点。显然,只有“咕咚”小本票才容易伪造。
3、封皮容易伪造,伪品利润极高
“咕咯”小本票封皮系单色印刷,工艺简单。容易被伪造,每本成本极低,仅为0.5-1元;而一本保真的本票,目前市价已超过1000元。上千倍的利润,确实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市场上已经再很难见到保真的“咕咯”本票,而成了伪品的一统天下。有人曾对国内十几个省市的邮市中出售的“咕略”本票作了调查,发现市售伪品率达90%以上,“卖假不识假”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制作水平上乘的伪品,的确可让一些有经验的卖者和买者摸不清头脑。迄今为止,被发现“咕咚”伪品已在50种以上。以最保守的估计,现已面世的伪造品至少在百种以上。而对其真伪的鉴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看来,对“咕咚”鉴伪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到了非进行不可的时候了。
一、“咕咚”小本票封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研
研究其封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它的真伪鉴定有着重要意义。为便于描述,将盖有流水号的首面定为封面,内页分别为封二和封三,背面称作封底。
根据该封皮的印刷特征分析,它是采用锌版腐蚀、凸版印刷、单色。根据万维生设计作品展览所示印样,证实一个印刷全张为大16K,全张的三个边留有 0.1-0.5cm的无图印刷空白。根据小本票封皮的色泽分析,在印刷后期,当纸不够用时,又用了另一批纸。这种纸的颜色较前一批略深,但数量明显少于前一批,从出现的频率看,大约只占l/5,根据80年代初期大中型印刷厂的设备分析,很可能采用四开一回平台式印刷机,只需半天,即可全部印毕。当印好的全张从印刷机中出来后,还要经过以下几个工序:
1.压线和裁切:从平滑的小本票内折线可推断,实际生产中,是将印好的全张先置于压线机中压出中间折叠线,将其径向对析后,再横向裁切,成为4册小本票(经裁切后,仅留有封面的空白);10万册的本票则只需2.5万个印张。如果是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锌版,只需用一块即可完成,所以亦不会存在不同版模间的区别。
2.盖流水号:由两种位数不同的号码机加盖,一种为3位数的,另一种为4位数。3位数的有两种字体,其中一种字体较宽。4位数的千位数必定是“0”。3位数的本票数量明显多于4位数,约为其3-4倍;故可推断为3台以上的3位数号码机和一台4位数的号码机分组同时加盖。由此可从理论上推导出同编号的小本票应有75-80本。经对200本以上真品“咕咚”小本票封底的观察。发现60%以上在封面所盖号码相对应位置上染有不同清晰程度的蓝色;最清楚的一本封面编号为“038”,而其封底明显地粘印了反向的“039”,说明加盖号码时是将一整格折合好的小木票依序号逐个加盖,未干的号码粘印在前一本的封底上了。
3.贴邮票:将一叠邮局全张邮票去掉上下边,撕成5个双连。由几组连号本票的贴票形式得知,同组连号的本票系贴用同一票位的邮票。正常的本票的粘贴面积不大,仅为票边的一小部分,往往并不很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