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吧 关注:85,169贴子:1,811,770
  • 14回复贴,共1

【风土人情】 余干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余干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远在石器时代,越族及中原居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夏商称干越,属扬州域。春秋战国属吴、越、楚。秦朝始置县,以驻地城邑“余干”得名,别名“干越”。此后,一直设县未变。


1楼2011-04-08 10:39回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我县人民充沛的创造力,体现干越儿女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余干人民从过去传承现在并将延续未来的“活”的生命灵魂:表现了余干先民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坚强勇敢,见证了余干交替流变的沧桑时空,塑造了余干记忆历史的背影,蕴含了余干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余干无比珍贵、极具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它们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2楼2011-04-08 10:39
    回复
      2025-08-20 23:47: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介绍我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1、鄱阳湖渔民“鸬鹚捕鱼”习俗(2010年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鸬鹚是鹈形目鸬鹚科,俗叫鱼鹰,水老鸦。有的称做“哇子”,或者是“捕鱼鹳”,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系鄱阳湖畔余干渔村风情,在鄱阳湖畔余干县的各乡镇都有,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久传不衰。中国文人的渔樵文化,不少来源于传统的渔业生产习俗,渔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鸬鹚捕鱼是人和自然的完美杰作,是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是渔樵文化里面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内容。
      


      3楼2011-04-08 10:40
      回复
        2、“蜡油书法艺术”(2009年列入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余干县蜡油书法研究会易文广先生发展,既继承了民间书法的特点,又有创新形式的成果,这种新颖独特的书法形式,改变了千百年来书法作品白纸黑字的单一格局,拓宽和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范畴,填补了一项空白。蜡油书法是传统风格与现代形式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是民间书法艺术的延续和完善。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创作各种“彩色蜡油书法”和“透明书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4楼2011-04-08 10:40
        回复
          3 、《枫树辣椒栽培工艺》(2009年列入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干枫树辣,当地又称丰收辣、余干小辣椒,是江西余干县的地方名优特产,有六百多年的辣椒栽培历史,县志记载元末明初,余干县枫树李家村的人就种植野生辣椒,经一代一代人的提纯改造,种植的辣椒远近出名。
          《枫树辣椒栽培工艺》系我县洪家咀乡双港村委会枫树李家、王家村独有的传统辣椒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对研究农作物“二度移栽”及其和土壤、水质的关系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有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这种辣椒体形小,但鲜味可口,出产在洪家咀乡枫树李家,这里有特殊的土质和水质,该种辣椒移栽到其他地方都会变种,有人把它移到海南种植,未能取得效果。
          枫树辣椒树株高一市尺左右,每株产量0.5市斤到1市斤,每亩可栽种4000株左右。辣椒青色,体长4-6公分,其圆径4-5公分。一年种植两季、春季的正月下种,秋季的8月下种。适宜在含沙量70%的沙质土中生长。他们不使用化肥,只用农家肥料。其栽培工艺复杂,需二度移栽,第一次为密度移栽,第二次为固定移栽。因为二次移栽后的根系不同,枝叶密度也不一样。
          枫树辣椒用于食用,又有适口的辣味,能刺激食欲,有一种鲜嫩、清甜、清香味,含多种维生素。因而它的市场越来越大,现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地,每公斤的价格达到了300元,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致富经》栏目已作详细介绍。
          


          5楼2011-04-08 10:40
          回复
            4、 古埠镇的“盆装烟花”(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一种奇特的烟花,至少在江西特有。它以盆装的形式,把很多烟花装在盆子里(纸壳做的),再把这盆装烟花倒挂在一根七八米高的树杆上,从最底层的烟花上牵出一根引火线到树杆底下,再把这根引火线折成直角,离地面三尺高,与地面平行牵到离杆脚七至十米的地方。
            注:“土火箭”从点火处出发,按轨道飞向盆装烟花。燃着烟花最下层的引线,烟花才一层一层往下掉,每掉一层便现一个故事。在点火处点,火以火箭式,射向杆脚处,再转身向上,射上烟花引线处,先燃放第一层,第一层燃放完,再放第二层,以此类推,放至五层、六层……,烟花每层有一个故事,如天老鼠,造价按层数多少,可多可少,故事可长可短。这是一个有一定开发价值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传承人还健在,但已年老,不抢求将失传。
            


            7楼2011-04-08 10:41
            回复
              5、远近闻名的剪刀(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大顺剪刀。这种剪刀品种很多,它的特点是做工精巧、耐用,不是磨了一次就没有用,它是经久耐用,口钝了,可以再磨很多次。现已销往台湾、上海。徐大顺是一老字号铁匠铺,已传五代,最高师傅即徐大顺待公为贵溪人,后迁来余干,传承人还年轻,40余岁,工艺技术可完全继承。
              


              8楼2011-04-08 10:41
              回复
                8、古老的畜牧交易市场——山背(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背是本县江埠乡辖的一个山村小镇,它是一个处在山林腹地的小集市面上,以耕牛、毛猪交易为主,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个既不便水路,又不便陆路的古老小镇,有如此兴旺的商贸活动为,不仅本县人买卖猪、牛必走山背,而且周边县,如进县、东乡、南昌等地,也来此地进行猪牛交易,远的还有福建、广东也来买猪、买牛。
                


                11楼2011-04-08 10:42
                回复
                  2025-08-20 23:41: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9、特殊鱼具——千夹仂(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一种特殊鱼具,在大雪纷飞、寒冬腊月的湖中,把这种鱼具放在水中,在鱼夹下,挖一个坑,鱼为了取暖,便会跑到坑中,殊不知,还未进坑,就被夹住。被夹住的一般都是3-4斤的鳜鱼或鲤鱼。这种鱼具只有大塘乡有,而大塘乡又只许一个小村里才可使用。
                  


                  12楼2011-04-08 10:42
                  回复
                    10、大型佛教活动——朝仙(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国前,为了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月平安,余干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就是每逢八月初一,四面八方的村庄的人都要到大庙中去朝仙拜菩萨,这种活动规模之宏大,人员之众多,人们对菩萨之虔诚是空前的。登峰造极的,人们称这种活动为“朝仙”即朝拜神仙的意思,这种习俗是各村有组织自发的进行的,其中有规定、有禁忌、也有信仰。
                    


                    13楼2011-04-08 10:42
                    回复
                      11、道教活动——平安本醮(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旧社会,由于医学特别虽兽医科学的不发达,传染病很多,有时候一个村庄免不了要死些人,或家畜瘟疫流行,这便会引起人们的恐惧,认为村子里不太平了。于是头人们便会想:村里需要打个平安醮,请有名的道士来摆个道场,做些救保村庄平安的祭祀活动,这种平安醮有搞一天的,多的要搞三天三晚,明堂很多,如:安龙、点天烛、浮荷灯等,活动中的清规戒律也多,是一典型的民俗活动。
                      


                      14楼2011-04-08 10:42
                      回复
                        12、大型节目活动——元霄担灯(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干农村每年的无霄节,有个担灯闹元霄的活动。大致情况是这样:从正月十三开始:“头灯”就要进村,“头灯”就是走在担灯队伍的最前面的灯,灯扎成人的样子,让人举着。从十三日起,也把菩萨从庙中接到村子的某处供大家奉上“三牲”、米果、燃着香纸爆竹供奉。一直闹到无霄节晚上,大约在晚6点钟左右,以锍响为信号,各家各户都要挑一篙计20盏的腰鼓型灯出来,到一指定地方集中,再发号令,由“头灯”走前,花灯走二,各家各户的挑灯接上,尾巴则以轿抬着菩萨走,由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抬着菩萨抖动,发出“员嘎”响声,于是灯便扯成一条长龙,“灯龙”围着村子蠕动,或沿着村前的大水塘打圈,凡到一家门前,都得鸣爆迎接,规模甚大,且极为壮观。到十点钟左右,头灯引领“灯龙”去到田野、地头看麦苗、油菜苗,预祝来年丰收。
                        


                        15楼2011-04-08 10:42
                        回复
                          13、破伤风治疗技术,(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破伤风病,在目前医务界认为是可防而不可治的,但是余干县白马桥乡藕塘村村民就对治疗本病有独特祖传秘方。


                          16楼2011-04-08 10:43
                          回复
                            14、罗汉灯(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干县五雷乡塘湾村的罗汉灯也叫叠罗汉,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由二十人五几十人可叠4-5层,而且每叠一层地下有一套武术或其他节目表演,时间可达1小时,这个项目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及其独特之处,现在这批传承人越来越少。
                            


                            17楼2011-04-08 10:43
                            回复
                              2025-08-20 23:35: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5、白马桥乡的木偶戏(2008年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个木偶戏现在还在本县及余江等地流传。这些木偶剧团的“木偶”仍由白马桥乡的老艺人做作,能这样配套的木偶戏还属少见。


                              18楼2011-04-08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