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4844b0100azyk.html
阳城地处晋东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汉语方言越来越受专家学者的重视,阳城学者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方言,出现了象燕建兵、赵莉这样的专注于研究阳城方言的人,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缺少系统的专业性的论文著作。与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的独特主要在语音(燕建兵老师已作详细研究)和词汇上,笔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专家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阳城方言的词汇作了比较研究, 对阳城话中词语的构成、语意、语用意义上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方言区域词语意义传达出的文化信息等作了论述,从大量的词例分析中,总结出阳城方言词汇的特点。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为阳城方言的深入探讨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其在受关注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阳城述略
(一)地理概况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二)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85年晋城设市辖属晋城市。[1]
(三)方言概况
阳城方言属北方方言晋语区上党片的晋城小片,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由于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悠久的历史、地僻山阻的地理环境,使得阳城方言独具特色.阳城方言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音。如说“给”是“贻”(读去声),即《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具娈,贻我彤管”的“贻”;说“割”(高粱)是“芟”,即《左传》中“芟刈蕴崇之”的“芟”;说“烤火”是“向火”等。大体上,阳城方言可分为东乡话、北乡话和中西南乡话三种。东乡话系指沁河流域区的润城镇、北留镇人说的话;北乡话系指芦苇河流域区的芹池镇、寺头乡、町店镇和东城办人说的话;其余的获泽河流域区的12个乡镇人说的话为中西南乡话。因阳城县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中西南部,所以中西南乡话可以说是阳城方言的代表。
阳城地处晋东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汉语方言越来越受专家学者的重视,阳城学者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方言,出现了象燕建兵、赵莉这样的专注于研究阳城方言的人,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缺少系统的专业性的论文著作。与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的独特主要在语音(燕建兵老师已作详细研究)和词汇上,笔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专家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阳城方言的词汇作了比较研究, 对阳城话中词语的构成、语意、语用意义上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方言区域词语意义传达出的文化信息等作了论述,从大量的词例分析中,总结出阳城方言词汇的特点。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为阳城方言的深入探讨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其在受关注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阳城述略
(一)地理概况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二)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85年晋城设市辖属晋城市。[1]
(三)方言概况
阳城方言属北方方言晋语区上党片的晋城小片,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由于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悠久的历史、地僻山阻的地理环境,使得阳城方言独具特色.阳城方言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音。如说“给”是“贻”(读去声),即《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具娈,贻我彤管”的“贻”;说“割”(高粱)是“芟”,即《左传》中“芟刈蕴崇之”的“芟”;说“烤火”是“向火”等。大体上,阳城方言可分为东乡话、北乡话和中西南乡话三种。东乡话系指沁河流域区的润城镇、北留镇人说的话;北乡话系指芦苇河流域区的芹池镇、寺头乡、町店镇和东城办人说的话;其余的获泽河流域区的12个乡镇人说的话为中西南乡话。因阳城县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中西南部,所以中西南乡话可以说是阳城方言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