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吧 关注:3,533贴子:151,300
  • 4回复贴,共1

阳城方言考(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4844b0100azyk.html
阳城地处晋东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汉语方言越来越受专家学者的重视,阳城学者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方言,出现了象燕建兵、赵莉这样的专注于研究阳城方言的人,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缺少系统的专业性的论文著作。与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的独特主要在语音(燕建兵老师已作详细研究)和词汇上,笔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专家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阳城方言的词汇作了比较研究, 对阳城话中词语的构成、语意、语用意义上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方言区域词语意义传达出的文化信息等作了论述,从大量的词例分析中,总结出阳城方言词汇的特点。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为阳城方言的深入探讨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其在受关注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阳城述略
(一)地理概况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二)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85年晋城设市辖属晋城市。[1]
(三)方言概况
阳城方言属北方方言晋语区上党片的晋城小片,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由于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悠久的历史、地僻山阻的地理环境,使得阳城方言独具特色.阳城方言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音。如说“给”是“贻”(读去声),即《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具娈,贻我彤管”的“贻”;说“割”(高粱)是“芟”,即《左传》中“芟刈蕴崇之”的“芟”;说“烤火”是“向火”等。大体上,阳城方言可分为东乡话、北乡话和中西南乡话三种。东乡话系指沁河流域区的润城镇、北留镇人说的话;北乡话系指芦苇河流域区的芹池镇、寺头乡、町店镇和东城办人说的话;其余的获泽河流域区的12个乡镇人说的话为中西南乡话。因阳城县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中西南部,所以中西南乡话可以说是阳城方言的代表。



1楼2011-03-27 22:12回复
    阳城方言韵母表(25个):
    单元韵母音:   i 石[ɿ]    [ʅ]a 哇[Ą]   鹅[ɣ]    I   非 [i]   ia 加[ia]   ie 先[iɛ]
                            u 路[u]    ua 瓜[uɑ]   uo 多[uo]   ü 绿[y]   üe 元[yɛ]
    复元音韵母: ai 菜[ai]   ao 老[ɑu]     Ou偶[ou]    uai [uai] 外
    鼻韵母:      an 安[an]   en 真[ən]   ang 生[ɑŋ]   in 井[in]    iang 良[iɑŋ]
                          uan   完[uan]uang   装[uɑŋ] ong 碰[uŋ]   ün 云[yn]   iong 穷[yŋ
    3.声调的特点
           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是从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演变而来的。古代的四声演变到今天,在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里的演变是不一样的。阳城方言共有5个声调。除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保留了中古入声,但已全部演化为喉塞音。
    4.声韵调搭配
        由于地域的不同,阳城话语音系统中声韵调的搭配又有自己的特点:
    (1)   声母“b,p,m,d,t”可与开齐合撮四呼韵母相拼,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它们可与撮口呼韵母“iong”相拼组成摹声词: “biong,piong,doing,tiong”,在阳城话中虽无汉字记载,但在口语中却很常见,多与“架势”一词搭配来形容声音。
    (2)   [uaɡ],[uai]两个合口呼韵母,可与“z,c,s,r”相拼,因为在方言里没有“ui,un”韵;唇齿声母“f”可与齐齿呼韵母“i”搭配,如非,飞字都读“fi ” 。
    (3)   另外,关于轻声和儿化音的问题,由于阳城话发音特点:气息短而重,口型张合度大,所以笔者认为,阳城方言中无儿化音,轻声也不太明显。
    


    3楼2011-03-27 22:14
    回复
      2025-05-12 10:34:08
      广告
      派生词
      阳城方言中派生新词主要有附加前缀,后缀,词嵌三种。
      前缀   阳城方言中比较常用的前缀有“老,小,第,初,圪”,其中“圪,老,小”出现的频率最高。“老,小”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名词,不修饰动词,并与所修饰的词组成新的词语。
      ① 老大,老小(代,在家排行),老哥(名),老没脸(名),老小的(形)
      ②小圪戳,小圪溅(名,代),小怂荡(名),小小的(形)
      圪字词比较多产,能构成名,动,形,量,象声词,应用极其普遍,后面会详细论述。
      名: 圪代;圪心蛋;圪脑;   动:圪搓;圪摇;圪晃;   形: 圪弯;圪扭;圪桑; 量 圪节;圪截;圪瘩;
      象声:   圪嘣;圪吧;圪瘩嘣吧;
               后缀   有“头”,“半”,“片”, “不唧唧的”, “不恰恰的”, “不清清的”等,除头与普通话有相同的构词作用外,其余都为“不AA式”的后缀,为阳城方言词语中特有的词缀;而普通话中的“子,儿”等词缀在阳城方言中并不多见。刑福义的《现代汉语》指出: “子,儿”几乎是每个方言都有的后缀,一般来说,没有“儿”尾的方言, “子”尾就用的比较多。而阳城方言却不然,在阳城方言中“儿”字词基本上没有, “子”字词除了“石子,棋子”等少数几个常用词外,也不多见。其余的后缀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都很有意思。
      ①“不唧唧的”重音在“唧唧”,这一后缀表示“很”的意思,如:憨不唧唧的(很憨),苦不唧唧的(很苦),用来修饰前形容词。②“不恰恰的”重音在“恰恰”,也是很的意思,以修饰颜色词为主:黑不恰恰的(很黑),灰不恰恰的(很灰); “不呼呼的”也一样,表示所修饰形容词的程度。
      “头”这个后缀在方言中不如普通话丰富,在阳城话中多用于方位词: “上头,下头,前头,后头,跟头,看头”,并以“动+时,地方位词+头”形式出现: “上上头,到前头,载跟头,有看头” ;“半”和“片”只能跟在方位词后。
      


      4楼2011-03-27 22:14
      回复
        ⑵ 另外在数量词的搭配上,也保留了古语的相当一部分成分:无量词的情况,出现在句子中 “数词+物件”例:“一人,两门,买了仨鸡,丢了四碗,下了五小猪娃”。
        ==============================================================
        此文对于此不认为是数词量词合音,是无量词


        9楼2011-03-27 22:19
        回复
          wuyu


          10楼2012-05-01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