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吧 关注:165贴子:424
  • 10回复贴,共1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教案

一、 作家生平及创作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小资主阶级家庭。1911年中学毕业,由于家境清苦,无力升学,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做小学老师十年;1921年后,在中学、大学兼课,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作编辑十余年,主要精力是用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上,编辑过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等。
叶圣陶在中学时代,由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对小说发生了兴趣。1914年他开始用文言写小说,“当时的小说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也就是小市民的贫困生活。一年多后便停笔了。直到“五四”之后才用白话文写作,1921年元月,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二十和三十年代,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脚步集》等。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曾被茅盾誉为当时的“扛鼎”之作。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从事教育编辑工作,1945年出版了散文、杂文集《西川集》。
二、 思想内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期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从小说写作的时间及其内容看,所反映的背景是发生于当年九月的江浙战争。这是一次直系军阀和反直系军阀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发生在福建、浙江、江苏之间。当时叶圣陶正在上海,对这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有直接见闻的。因此,这篇小说对于军阀战争所制造的骚乱和灾祸是有所反映的,作者对于战争制造者的罪行的揭露与指斥也是鲜明的。不过战争的骚乱仅仅被作为故事的背景加以揭示,作品的着眼点主要是描写在这骚乱背景之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从而来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灰暗生活“讽它一下”。(叶圣陶《随便谈谈我写的小说》)
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而让人物在情节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展示其性格特点,不断显露其精神世界。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从第一节看:当战事离潘先生家乡让里尚远时,潘先生就收拾细软,寄存在洋人的“红房子(教堂)”里,急不可待地带着一妻二子奔到自以为“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的上海躲难,小说细致入徽地描述了潘先生一家上海后挤下火车到寻旅馆住下的过程,多方面展示了潘先生在这过程的神态与心理。下车之前,为了应付“挤”的局面,他对妻儿细心部署,反复叮嘱,共调排是那么精细而“周妥”;下车时奋力向前挤,还兼顾着妻儿,显得那么紧张而卖力;下车之后,一妻一子被人流冲散,他又是那么惊慌失措,“家破人亡之感立即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好容易被冲散的“队伍”会合了,潘先生马上就转忧为喜,并认为家人的散而复聚是值得庆幸的乐事。继而,便是摆出老上海的架式,斤斤计较于两个铜子车费的讨价还价,以及在旅馆装腔作势的要饭要酒,和、自得其乐等。从以上这些细节看,共中虽然不无对于军阀战争的灾害的揭露,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主人公在这荒乱局势的沉浮之中,为了自己的身家利益而精于谋算的性格特点,以及苟且偷安的卑琐心理。
从第二节看:在上海安顿妻儿后,潘先生又急匆匆地只身回让里,这一方面是为了察看和照管留在家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教育当局表示自己忠于职守,不致因失职而免职。总之,全进为了一已私利。潘先生赶回让里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起草开学通知书,一是向红十字会索取会旗与徽章。在做第一件事时,他摆出一副热心教育的姿态,在通知书中大唱什么“子弟和教育犹如布帛菽粟”,在战争中送子上学“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等高调,其实,他对于学生上学并不留心,表面上的热忱,不过是为了讨好上司而保住饭碗罢了。,通知书上堂皇的言论,正是对他卑琐行为的绝妙讽刺。在做第二件事时,他更装扮出慈善家的面孔,又是“缴纳会费”,又宣称愿意把学校“作为妇女收容所”,其实他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弄个护身符以保住自家财产的妻儿的安全。他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在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潘先生竟不惜利用公务济私,可见这个人物的心灵是何等自私。



1楼2006-05-23 16:42回复
    2、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来传达小说的题旨。作品中细节的选取与运用,透露出作者的主见,小青蛙地显示出作者要讽他一下的用意。这方面的例子在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如作品的第一节,一开始即写火车抵达上海站,潘先生携带着一妻二子和一个大黑漆皮包同,从塞满人群的车厢里挤了焉。就是这个短暂的“挤”下车的过程当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典型的细节;诸如部署一字长蛇阵,不断摇手臂“打电报”,“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的姿势以及“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叫喊”,向妻儿打招呼的窘态等待,均形象的勾勒出了潘先生在逃难途中那种近似丧家犬的狼狈可笑神态,由此也就揭示了这个人物一心悬系身家安危而精于盘算,竭尽全力的精神特征。
    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在描写这些细节时,不仅笔力圆熟,写得细腻生动,而且其中还隐含着幽默的情趣。显然,上述这些正是叶圣陶小说创作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可以说小说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锁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3、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分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 
    小说结尾潘先生写字歌颂、吹捧军阀是全篇点睛之笔,是揭示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及其复杂性格的神来之笔。结尾处理不仅在结构上与开头逃难对照,引人深思,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使潘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完满的表现。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他丧失了原则、是非,居然写出"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的谀词来。同时,他脑海中涌现了人民受难的镜头,表明他还没有泯灭人性。小说以"看他再对上一句什么"结束,意欲启发读者思考,从而完善潘先生这一形象。

    


    3楼2006-05-23 16:42
    回复
      2025-07-31 04:0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175.244.*
      当 你持着批判的态度批判时是否想过自己身上也存在这种劣根,这可能是中国人的劣根也可能是人性的劣根。也可能是出与对生命的珍视!


      4楼2006-11-11 10:48
      回复
        • 222.210.106.*
        asdasd


        5楼2006-11-15 13:15
        回复
          • 218.85.43.*
          昨天刚刚看了这一篇,正在自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这个讲义写得很全,谢


          6楼2006-12-07 13:35
          回复
            • 202.103.251.*
            我们学了文学史,就要考这篇文章的分析,看了你的分析之后犹如茅塞顿开


            7楼2007-01-15 10:56
            回复
              • 60.186.178.*
              不错  很好


              8楼2007-10-30 17:50
              回复
                • 61.234.243.*
                初次看也许还不是特别懂,看完这篇文章在回去看一遍效果会更好


                9楼2007-11-07 12:59
                回复
                  2025-07-31 04:0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8.21.78.*
                  收益非浅啊~!!!!~


                  10楼2008-04-27 15:48
                  回复
                    • 122.141.175.*
                    


                    11楼2009-06-24 21:19
                    回复
                      真的很全面 很深入。不过潘先生在当今时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是很有责任心的一个好男人。他是双重性的。


                      12楼2010-11-21 2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