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的扇子,古往今来,
本是御暑纳凉之物件,驱蚊扑蝶之器具,只有物理功能。但曾几
何时,到了文人墨客手里,竟成了诗、书、画的文化载体,或题
诗、或作画、或印篆,嬗变成艺术品,在文化艺术交流中起了传
媒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以反映历史真实生活为特征的戏曲舞
台中,扇子由于具有上述功能,渐渐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
传神之物。成了塑造人物的道具之一,既可作为装饰品又对戏曲
人物的风度、神态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不少戏剧曲目,本身就以扇取其名的,如《桃花扇》、《沉
香扇》、《芭蕉扇》、《蛟龙扇》等,扇在这类曲目中的作用,
就可想而知了。扇子在孔尚任、罗贯中、曹雪芹诸位大师笔下状
物抒情,构成故事情节的楔子。如《桃花扇》中李香君的青楼薄
命,三国戏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潇洒风度,《红楼梦》中
“晴雯撕扇”显示了晴雯内柔外刚的性格等。戏曲舞台上使用的
扇子,有大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蒲扇、竹扇、鹅毛扇、
芭蕉扇等种类。除此之外还有些特定人物,如神仙鬼怪惯用鹅毛
扇,孔明专用羽毛扇,铁扇公主用芭蕉扇,帝王用日月扇,李慧
娘使用阴阳扇,风流倜傥的唐伯虎用的细骨金面折扇。当然也还
有钟离扇、海棠扇、葵扇之类的。观众通过一把扇子,就可以窥
视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识别角色的善恶忠奸。不论是帝
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及忠奸富贫的表演,都离不开扇子,扇子成
为包括各个行当在内的一些剧目中必备的道具。
戏曲舞台上扇子的基本动作大体有挥、转、托、夹、合、
遮、扑、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
出各种舞姿,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刻画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物性
格。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杜丽娘、春香,《红梨记•亭会》的
赵汝舟,京剧《拾玉镯》的傅朋,《贵妃醉酒》的杨玉环,越剧
《梁祝•十八相送》的梁山伯、祝英台,柳剧《玩会跳船》的公
子,许多剧目都有扇子的技巧表演,可谓特色各具,五彩纷呈。
在艺术家手里一把小小的扇子变得出神入化不可思议,千言万语
尽在扇中,为舞台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京剧艺术大师梅
兰芳演戏,极讲究“扇子功”,他在《贵妃醉酒》一戏中,借助
一柄折扇,把杨贵妃的婀娜醉态表演得维妙维肖。
要想借助扇子的技巧表演,表达人物的感情,必须经过专
门的训练,反复的实践,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故与
翎子功、水袖功、翅子功一样,被梨园行列为戏曲表演基本功之
一。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皆有此功。因为行当各异,文
戏、武戏亦有不同,故使用扇子的式样、长短、色彩也各有不
同。一般大花脸使用大折扇,以加强人物的粗犷、豪放、刚强的
性格。武丑使用小折扇,显得异常机灵爽快,翻来覆去,妙趣横
生。花旦使用小巧带有色彩的绢扇,用以撒娇,掩蔽丑态。小生
执扇,微微拂拂以寄情怀。小丑执扇,摇摇摆摆以示狡狯。舞台
上演员挥扇起舞,尽展优美的舞蹈身段,塑造出一个个美丽可爱
的艺术形象。
戏台上的扇子除了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道具外,还有虚拟
借代的作用。譬如折扇,它可代笔墨,可作刀枪。演员在书房或
公堂上下挥动扇子变成毛笔,打开则可作书信、案卷来读;把它
放在肩头就变成扁担;把它顶在头上又可当成遮风挡雨的帽子;
用手一托又成为茶盘什么的。千变万化,其妙无穷。在戏剧表演
中,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脸以扇平添
其威武,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扇子在在他们手中挥洒自如,翻
空出奇,无不各尽其妙,给舞台表演艺术锦上添花。演员除唱、
做、念、打舞台上灵活运用好扇子这基本功之外,根据剧情需
要、人物性格、出身、职业及人物行当的特征而设计,故也有一
定的规范和章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为此行家们总结出一套
舞台艺术用扇之妙诀:“文扇胸、武扇肚、僧扇袖、道扇领、轿
夫扇裆、教书先生扇臀部”;“媒婆扇肩、秃子扇头、盲人扇
目、妇女扇唇、恶霸扇背、老人扇肩”又有“武者扇前胸,文者
扇掌心,商贾莸、扇肚腹,走卒扇头顶”、“旦角扇子不离鬓,
小生不离大衣襟。老生垂手扇胯骨,花脸张臂与肩平。文生写
字爱扇袖,教书之人扇板凳。苦力之人喜扇裆,盲目之人扇眼
睛。”川剧名演员曾荣华总结扇子表演三十个姿式的口诀:
敬恭挽开扇,微笑转关扇。鞭式手洒扇,心悦指顶扇。摇凉掌
风扇,扬尘掩面扇。窃听假顾扇,惧见遮羞扇。
望高手翻扇,回翻手背扇。乐极手抛扇,斜身左挽扇。回转右
挽扇,接物手端扇。不与隔绝扇,潇洒手摇扇。
拿烛避风扇,看物凤尾扇。炎日遮阳扇,旋风燕子扇。理带左
摊扇,抛带右摊扇。寻人遥望扇,俯视背剑扇。
单坐手提扇,倒抛翻转扇。追蝶风摆扇,上翻扑蝶扇。下翻香
施扇,赶步手背扇。
这是戏曲前辈细致观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后,按照其职业、
身份、地位、教养和生活习惯概括出来的动作特征,源于生活又
高于生活。可见扇子在戏曲中的妙用。这当中需要演员扎实的基
本功,做到艺诀中所说的:“有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不能
生搬硬套。戏曲要以情感人,情是戏曲之灵魂,以精湛的演技塑
造人物形象,千万不要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如果为耍扇而耍扇
就不好了。
本是御暑纳凉之物件,驱蚊扑蝶之器具,只有物理功能。但曾几
何时,到了文人墨客手里,竟成了诗、书、画的文化载体,或题
诗、或作画、或印篆,嬗变成艺术品,在文化艺术交流中起了传
媒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以反映历史真实生活为特征的戏曲舞
台中,扇子由于具有上述功能,渐渐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
传神之物。成了塑造人物的道具之一,既可作为装饰品又对戏曲
人物的风度、神态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不少戏剧曲目,本身就以扇取其名的,如《桃花扇》、《沉
香扇》、《芭蕉扇》、《蛟龙扇》等,扇在这类曲目中的作用,
就可想而知了。扇子在孔尚任、罗贯中、曹雪芹诸位大师笔下状
物抒情,构成故事情节的楔子。如《桃花扇》中李香君的青楼薄
命,三国戏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潇洒风度,《红楼梦》中
“晴雯撕扇”显示了晴雯内柔外刚的性格等。戏曲舞台上使用的
扇子,有大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蒲扇、竹扇、鹅毛扇、
芭蕉扇等种类。除此之外还有些特定人物,如神仙鬼怪惯用鹅毛
扇,孔明专用羽毛扇,铁扇公主用芭蕉扇,帝王用日月扇,李慧
娘使用阴阳扇,风流倜傥的唐伯虎用的细骨金面折扇。当然也还
有钟离扇、海棠扇、葵扇之类的。观众通过一把扇子,就可以窥
视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识别角色的善恶忠奸。不论是帝
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及忠奸富贫的表演,都离不开扇子,扇子成
为包括各个行当在内的一些剧目中必备的道具。
戏曲舞台上扇子的基本动作大体有挥、转、托、夹、合、
遮、扑、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
出各种舞姿,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刻画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物性
格。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杜丽娘、春香,《红梨记•亭会》的
赵汝舟,京剧《拾玉镯》的傅朋,《贵妃醉酒》的杨玉环,越剧
《梁祝•十八相送》的梁山伯、祝英台,柳剧《玩会跳船》的公
子,许多剧目都有扇子的技巧表演,可谓特色各具,五彩纷呈。
在艺术家手里一把小小的扇子变得出神入化不可思议,千言万语
尽在扇中,为舞台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京剧艺术大师梅
兰芳演戏,极讲究“扇子功”,他在《贵妃醉酒》一戏中,借助
一柄折扇,把杨贵妃的婀娜醉态表演得维妙维肖。
要想借助扇子的技巧表演,表达人物的感情,必须经过专
门的训练,反复的实践,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故与
翎子功、水袖功、翅子功一样,被梨园行列为戏曲表演基本功之
一。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皆有此功。因为行当各异,文
戏、武戏亦有不同,故使用扇子的式样、长短、色彩也各有不
同。一般大花脸使用大折扇,以加强人物的粗犷、豪放、刚强的
性格。武丑使用小折扇,显得异常机灵爽快,翻来覆去,妙趣横
生。花旦使用小巧带有色彩的绢扇,用以撒娇,掩蔽丑态。小生
执扇,微微拂拂以寄情怀。小丑执扇,摇摇摆摆以示狡狯。舞台
上演员挥扇起舞,尽展优美的舞蹈身段,塑造出一个个美丽可爱
的艺术形象。
戏台上的扇子除了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道具外,还有虚拟
借代的作用。譬如折扇,它可代笔墨,可作刀枪。演员在书房或
公堂上下挥动扇子变成毛笔,打开则可作书信、案卷来读;把它
放在肩头就变成扁担;把它顶在头上又可当成遮风挡雨的帽子;
用手一托又成为茶盘什么的。千变万化,其妙无穷。在戏剧表演
中,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脸以扇平添
其威武,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扇子在在他们手中挥洒自如,翻
空出奇,无不各尽其妙,给舞台表演艺术锦上添花。演员除唱、
做、念、打舞台上灵活运用好扇子这基本功之外,根据剧情需
要、人物性格、出身、职业及人物行当的特征而设计,故也有一
定的规范和章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为此行家们总结出一套
舞台艺术用扇之妙诀:“文扇胸、武扇肚、僧扇袖、道扇领、轿
夫扇裆、教书先生扇臀部”;“媒婆扇肩、秃子扇头、盲人扇
目、妇女扇唇、恶霸扇背、老人扇肩”又有“武者扇前胸,文者
扇掌心,商贾莸、扇肚腹,走卒扇头顶”、“旦角扇子不离鬓,
小生不离大衣襟。老生垂手扇胯骨,花脸张臂与肩平。文生写
字爱扇袖,教书之人扇板凳。苦力之人喜扇裆,盲目之人扇眼
睛。”川剧名演员曾荣华总结扇子表演三十个姿式的口诀:
敬恭挽开扇,微笑转关扇。鞭式手洒扇,心悦指顶扇。摇凉掌
风扇,扬尘掩面扇。窃听假顾扇,惧见遮羞扇。
望高手翻扇,回翻手背扇。乐极手抛扇,斜身左挽扇。回转右
挽扇,接物手端扇。不与隔绝扇,潇洒手摇扇。
拿烛避风扇,看物凤尾扇。炎日遮阳扇,旋风燕子扇。理带左
摊扇,抛带右摊扇。寻人遥望扇,俯视背剑扇。
单坐手提扇,倒抛翻转扇。追蝶风摆扇,上翻扑蝶扇。下翻香
施扇,赶步手背扇。
这是戏曲前辈细致观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后,按照其职业、
身份、地位、教养和生活习惯概括出来的动作特征,源于生活又
高于生活。可见扇子在戏曲中的妙用。这当中需要演员扎实的基
本功,做到艺诀中所说的:“有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不能
生搬硬套。戏曲要以情感人,情是戏曲之灵魂,以精湛的演技塑
造人物形象,千万不要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如果为耍扇而耍扇
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