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吧
关注: 12,769 贴子: 73,864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探讨诸子百家思想

  • 目录:
  • 国学
  • 0
    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理论是其人性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理论通过区分先天本性与后天人为的辩证关系,构建了儒家道德实践哲学的新范式。在逻辑起点上,荀子将人性界定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本能,具体表现为感官欲望与趋利避害的自然倾向。这种经验主义的观察路径与孟子先验道德本体论形成鲜明对比。但荀子并未停留于对人性的否定性判断,而是通过“伪”这一概念开辟人性改造的可能性空间。所谓“伪”特指通过礼法制度、教育教化等社会
    Charon 5-3
  • 0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圃田人,道家学派重要思想家,以“贵虚”“齐生死”的哲学主张与《列子》寓言体系著称,其学说上承老子自然之道,下启庄子逍遥之思,构成先秦道家思想链的关键环节。《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唐柳宗元疑为伪书,然20世纪敦煌遗书与出土简帛证实部分内容渊源有自,今本《列子》虽经魏晋张湛注本整合,仍存战国道家思想精粹。 思想体系以“虚”为哲学本体。《天瑞篇》提
    Charon 4-14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晚期弟子,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被后世尊为“宗圣”。其学说以孝道伦理为核心,注重道德实践的内省功夫,构建起“修齐治平”的儒学次第体系,《大戴礼记》收录《曾子》十篇,《孝经》传为其所述,奠定儒家伦理政治学的实践基础。《论语·泰伯》载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朱熹《四书章集注》将其列为“四配”之一,形成孔孟之间的关键思想纽带。 思想体
    Charon 4-12
  • 0
    扁鹊(约公元前407年—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初期勃海郡鄚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者,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与“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著称,被尊为“医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详载其“随俗为变”的行医经历,载入“起死回生虢太子”“洞见齐桓公病入膏肓”等传奇医案,其学术思想散见于《难经》及后世医籍,虽部分记载杂糅神话元素,却真实反映先秦医学从巫医分离至经验医学成型的转型轨迹。 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和合”
    Charon 4-12
  • 0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年—前337年),战国中期郑国京邑人,法家学派“术”治理论奠基者,以“循名责实”的权术思想与韩国变法实践著称,开创君主专制下官僚体系控制术的先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今存《大体篇》残卷及佚文三十余则,集中体现“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的政治权谋体系,与商鞅重“法”、慎到重“势”共同构成法家三派鼎立格局。 思想体系以“术
    Charon 4-11
  • 0
    孙膑(约公元前380年—前316年),战国中期齐国人,兵家学派继孙武后的战略思想家,以“因势利导”的军事谋略与《孙膑兵法》的理论创新著称,其“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战例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范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与庞涓“俱学兵法”而遭膑刑之祸,后经田忌举荐为齐军师,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证实《孙膑兵法》十六篇确系独立著作,终结千年来“孙武、孙膑一人说”的学术争议,还原其“齐威王问兵法”的历
    Charon 4-11
  • 0
    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人,政治家、思想家、巨商,杂家学派集大成者,以“奇货可居”的政治投机与《吕氏春秋》的学术整合闻名于世。其生平跨越商贾与卿相双重身份,通过扶持秦庄襄王上位成为秦国相邦,开创“以商干政”的独特路径。《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其“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所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系统整合诸子百家学说,形成“兼儒墨,合名法”的思想体系,为秦帝国统一提
    Charon 4-10
  • 0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齐国颍上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被尊为“法家先驱”。其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开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格局,孔子虽讥其“器小”,仍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史记·管晏列传》载其“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管子》七十六篇虽成书战国,但集中体现其“以人为本”“四民分业”的治理思想,奠定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政治哲学以
    Charon 4-10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兵家与法家思想的实践整合者,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治国方略著称,开创军政合一的改革模式。其生平横跨鲁、魏、楚三国,历任军事统帅与变法重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所著《吴子兵法》六篇与《左传》兵学思想形成互补,成为与《孙子兵法》并称的兵学双璧。 军政思想体系呈现兵法融合特征。《图国篇》提出“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
    Charon 4-10
  • 0
    许行(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战国中期楚国人,农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平等劳动观,开创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实践哲学。《孟子·滕文公上》详载其率门徒至滕国推行“神农之言”,与孟子就社会分工展开思想交锋,其学说虽未成显学,却为理解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思潮提供关键样本。农家著作多佚,今存思想片段散见于《吕氏春秋》《汉书·艺文志》等典籍,折射出早期农业社会的理想图景。 许行思想体系以“君民共耕
    Charon 4-10
  • 0
    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以“历物十意”与“合同异”命题著称,开创中国古代逻辑学中辩证思维的先河。其学说聚焦名实关系与认知边界问题,与公孙龙“离坚白”理论形成名家内部“合同异”与“别同异”的方法论分野。《庄子·天下》篇载其“遍为万物说”,《汉书·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惜已散佚,其思想残篇见于《庄子》《吕氏春秋》《荀子》等典籍。 惠施思想体系以“合同异”为逻辑
    Charon 4-10
  • 0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中期卫国人,法家学派早期实践家,以“徙木立信”的法治实践开创中国制度变革之先河。其学说以“变法强国”为核心,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等系列制度改革,奠定秦帝国统一的基础模式。《史记·商君列传》详载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理念,所著《商君书》二十四篇虽存真伪之辩,但集中体现“重农战”“壹赏刑”的法家治国术,成为专制集权理论的早期蓝本。 商鞅
    Charon 4-10
  • 32
    ⸜₍๑•⌔•๑₎⸝
    Charon 00:14
  • 0
    总述:诸子百家学派间的批判与融合现象构成先秦思想史的动态张力结构,其互动模式可归纳为“本体论争辩”“实践路径分歧”与“方法论互补”这三个维度。 1.以儒墨之争为例,墨子基于功利主义立场批判儒家“厚葬久丧”导致社会资源虚耗,提出“节葬”“节用”主张,而孟子则从人性论层面反驳墨家“兼爱”消解血缘伦理,斥其为“无父”之论。 此类批判不仅体现价值取向的差异,更折射出小农经济与宗法制度对思想建构的深层制约。 2.法
    Charon 4-9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战国中期纵横家学派创始人,以隐居云梦山鬼谷得号,其学说集政治权谋、军事策略、语言艺术于一体,开创中国古代应用型智术体系。《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论衡·答佞》称“佞人学合从,习连横,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虽生平事迹扑朔,然其《鬼谷子》十二篇构建起系统化的博弈理论,深刻影响战国政治生态。 鬼谷思想体系以“
    Charon 4-9
  • 0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前24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学派集大成者,以“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论”构建起中国古代最具系统性的宇宙模式论,开创政治哲学与自然哲学融合的独特路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惜多散佚,其学说今存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辑录。 邹衍思想体系以“阴阳主运”为理论核心。其将《周易》阴阳概
    Charon 4-9
  • 0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后徙居吴国,兵家学派奠基者,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构建起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效能的战争理论体系,对全球军事思想史产生深远影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以兵法见吴王阖闾,经“吴宫教战”确立统帅权威,助吴国实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霸业,其军事思想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在战略研究领域保持生命
    Charon 4-9
  • 0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以“仁”为核心,构建起涵盖伦理、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奠定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史记·孔子世家》详载其周游列国、删定六经、广授门徒的事迹,《论语》二十篇记录其言行,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孔子学说经两千年传承演变,形成辐射东亚的儒家文化圈,其“轴心时代”思想家的地位获雅斯贝尔斯等现代哲学家公认。 思想体
    Charon 4-9
  • 0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其思想以《道德经》五千言为核心文本,构建起以“道”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开创中国古典形而上学的先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虽生平事迹扑朔迷离,然其学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堪称“轴心突破”式的思想革命。 老子哲学体系以“道”为终极范畴。《道德经》二十五章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Charon 4-9
  • 0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继老子后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以超越性哲学与诗意言说著称,开创中国古典哲学中独特的生命美学传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其中内七篇公认为庄子思想精粹,外杂篇则多学派后学发展之作。 庄学体系以“道通为一”的本体论为哲学根基。在《齐物论》中提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Charon 4-9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继孔子后的核心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学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石,发展出“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构建起儒家心性哲学的早期体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受业子思之门人”,形成思孟学派传承脉络,《孟子》七篇记录其与诸侯、学者的论辩,展现“好辩”以辟异端的学术品格。 孟子思想体系以“四端说”为人性论根基。他在《公孙丑上》提出“恻隐之心,仁之
    Charon 4-8
  • 0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思想家,先秦哲学体系化的重要代表。其学以批判性继承孔孟为特征,兼摄法家、道家思想元素,构建“性恶论”与“礼法并重”的复合理论体系,被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为“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荀子》三十二篇涵盖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维领域,尤以《性恶》《劝学》《天论》《礼论》诸篇彰显其思想独创性。 荀
    Charon 4-8
  • 0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先秦思想史上与儒家并称“显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以功利主义伦理观为根基,构建涵盖社会政治、自然科学、逻辑学等领域的独特体系,形成“十论”核心纲领。《淮南子·要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批判儒家礼乐繁缛而自立学派,《墨子》五十三篇现存,其中《经上》《经下》等六篇展现其逻辑学与科学思想的深度。 墨子思想体系以“兼爱”为伦
    Charon 4-8
  • 0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宗室公子,法家思想体系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以君主专制理论为核心,综合商鞅重法、申不害言术、慎到论势之三派主张,构建“法势术”三位一体的政治哲学体系,标志着先秦法家理论发展的最高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揭示其思想兼具道法融合之特征。 韩非政治哲学奠基于性恶论之人性预设。他在《韩非子·显学》中批判儒墨“誉先王之道义”为“
    Charon 4-8
  • 0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前250年),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家学派核心思想家,以“白马非马”“离坚白”等命题著称。其学说聚焦名实关系之辩,开创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化研究之先河。《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其中《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构成其逻辑哲学的主体框架。 公孙龙思想体系以“审名实”为方法论基础。在《白马论》中,他通过“马者所以命形,白者所以命色”的范畴划分,论证“求马,黄黑马皆
    Charon 4-8
  • 0
    杨朱(约公元前395年—前335年),战国初期思想家,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其学说因主张个体生命价值优先而独树一帜,在《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但原始著作已散佚,现存思想主要见于《列子·杨朱》篇及各家评述。 杨朱思想体系以生命本体论为哲学根基,提出“贵己”“重生”的核心命题。他认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价值,主张通过保全自然本性实现
    Charon 4-8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
    总述:法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历史语境深度嵌合,其理论建构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制度操作性。 作为先秦诸子中最具政治实践效力的学派,法家通过“法”“术”“势”三元结构的理论整合,完成了从刑名之学向帝国治理术的转型,其思想演进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刑名缘起期(春秋)、变法实践期(战国早中期)、理论整合期(战国晚期)与帝制转化期(秦汉)。 1.学派发展的脉络始于春秋时期郑国子产“
  • 1
    总述:道家思想体系的历时性展开呈现为形而上学建构与实践智慧交融的多维谱系。 其理论嬗变可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原始道家的本体论奠基(战国)、黄老学的政治哲学转向(汉初)、玄学化的儒道会通(魏晋)、内丹学的心性化改造(宋元)以及近现代的跨文化诠释(20世纪以降)。 学派发展的内在逻辑始终围绕“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展开,在宇宙论、认识论与工夫论层面形成独特的哲学范式。 1.原始道家以《老子》《庄子》《文子》为
    Charon 4-7
  • 2
    总述:儒家思想体系的演进呈现多向度理论分疏与整合的辩证轨迹。 一、先秦原儒时期奠定多元阐释路径。 孔子以“仁”重构周礼,确立“下学上达”修养论; 曾子《大学》系统化“三纲领八条目”,建构“内圣外王”政治哲学框架; 子思《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开创儒家心性论先河。 战国时期分化为孟荀二系:孟子通过“四端说”证成性善论,“万物皆备于我”蕴含主体性哲学萌芽; 荀子持“化性起伪”说,强调“礼义法度”的伦理建构
    Charon 4-7
  • 22
  • 0
    百家争鸣,以理为尊;思辨问道,以礼相待。   本吧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为核心。倡导理性交流、学术讨论与文明对话,打造包容并蓄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社区。   入吧后请仔细阅读本吧吧规并遵守,愿与诸君共扬先贤智慧,复现百家争鸣之盛景! 吧务顿首
    Charon 4-5
  • 54
    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伏羲 以木德继天而王 元年 前64430年辛未 路傍土 ~前63315年丙午 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女娲 亦以木德王 元年 前63314年 丁未 天河水 ~前62514年丁卯 在位800年 900岁崩 十四氏之治 元年 前62513年戊辰 大林木 ~前6549年壬子 共55964年 共工氏 柏皇氏 央皇氏 大庭氏 栗陆氏 骊连氏 混沌氏 赫胥氏 尊庐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炎帝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