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
-
19大家来看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夜景及其变化
-
3http://img.autohome.com.cn/album/2008/12/2/324c3950-3248-41f5-92b8-1b4907f41098.jpg
-
9随手梨花
-
0
-
9北门的新雕塑 正好遇到了,随即拍下,我对落成不以为然。反而是它安装的过程让我兴奋不已。
-
0一盘炕占去房间2/5的面积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呼和浩特市市民居住的大都是平房,楼房很少。当时被称为呼和浩特“四大名楼”的内蒙古政府、内蒙古军区司令部、内蒙古地质局、内蒙古大学的办公大楼也就四五层高,宿舍则为楼后盖的一排排平房。各大单位、大企业当时都是这种布局,被人们戏称为“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 20世纪50年代,刚解放不久,职工队伍相对年轻,职工住单身宿舍,吃单位食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
-
105
-
22立交桥
-
10
-
15这是百年的见证,这是历史的遗留,我们带你走进这些百年的老店,去领略百年的风情,体会历史的变迁.这是大召附近的六家百年老店,我们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历史. "崔铁炉",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建人叫省林.清朝道光年间,十二岁的省林从山西大同来到呼和浩特.三十岁后在小召前路西永合堂药铺庄面摆开自己的铁匠炉摊,起名"崔铁炉"至今已传到第六代.在这家店里依然保存着百年的招牌. "庆春源",至今有105年历史.小店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经营特色,如小糟
-
6
-
14随拍大召1
-
37东河
-
56图片比较多,请贴完跟贴。3Q! 下午17:00以后拍的哦,很仓促,嘿嘿…… 准备去开发区---
-
8彩绘和木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如今,肯学习彩绘和木刻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日前,记者在呼市大召寺乃春庙见识了这些传统技艺。随着工匠的精雕细刻、妙笔生花,中国古代建筑的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等一一再现。 这些工匠来自青海民间古建筑队,他们大都出身农民家庭,凭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把前人的艺术精髓传承下来。 口摄影/本报记者 辛永红
-
30农行大厦
-
11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胡红波)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呼市加大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平房被逐渐拆除。居住在旧城区四五十年的老人,面临熟悉的居住环境、朝夕相处了四五十年的老伙伴有些舍不得。 84岁的张金海住在呼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已有50多年了,他熟悉附近的每个巷子及左邻右舍。虽然自己的住房只有20多平米,人多了身子也转不开,但他了解这个房子的每个门 槛。 玉泉区大召前街88号的老夫妇王来成、张瑞珍
-
27看看这是哪儿? TEST1
-
7
-
91
-
29这是一个外地人拍摄的旧城. 照片从一个P字的泊车牌开始, 然后走进街道里, 在黑白的寂静和红色的春联中的展示了旧城的生活. 在他在照片上看不到几个人, 可是到处都是人的声音, 生活的痕迹. 地址如下. http://www.flickr.com/photos/jengfang/sets/72057594076328863/ 我看了很多旧城的照片,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组. 谢谢JF.
-
39许多人都不熟悉,大家来一起看看吧,这里今年就要从新修缮,并改建呼和浩特蒙牛广场。
-
22
-
30
-
901
-
9离开呼市一段时间了,已经开始想念了,呵呵 :)
-
28
-
9
-
23
-
39老照片翻拍,大家看看都是哪里:) 1
-
43
-
24
-
18呼市的奶茶馆一条街,你还记得吗?那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北门出来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是,对于附近几所高校的学生而言,它可不同寻常。你只要一提起,他们多是眼睛一亮,脱口而出:“噢,你说的是奶茶馆一条街吧!” 10年前,一位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的朋友对我说过:“每次回母校,要是不去奶茶馆里坐坐就觉得缺点啥……”他大学时期的美好回忆都飘着奶茶的香味。就是在那天我开始喜欢奶茶了。我们沿着那条
-
34我的初中时光是在呼市旧城玉泉区文庙街1号的土默特学校度过的。那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清代建造的大成殿座落在校园的中央。大成殿前种着几丛灌木,每逢夏季雨后,我们就翻过护栏到灌木丛下的泥土里找蜗牛。 我是1993年上的初中,当时旧城还未改造,到处都能够感受到呼市这座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土默特学校的背后就是大召。从学校西面的小门出去,是通往大召的一条老街。街道两旁是砖木结构的老宅,一色的青砖,另辅之
-
35皮儿
-
23~
-
37内蒙古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