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 114,399 贴子: 1,804,043

网络京剧艺术交流平台

  • 目录:
  • 戏曲
  • 5
    和宝堂   听到沈金波老师病逝于上海,北京的同行们都痛惜不已,因为他终年只有64岁啊!所幸者,他留下了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少剑波和《宋士杰》中的毛朋。
  • 16
    北京戏剧文艺联盟 著名京剧名家刘长瑜在一次研讨会上,把京剧比作恐龙,观众叫好她以为着火了。这是为何?让我们一起听一听真像。
    jamesbond135 11-24
  • 6
    露厂  喝彩之习惯,与西方人式之拍掌同,皆所以表赞赏之意也。戏圈之喝彩,俗称叫好,有叫正好、叫倒好之分。叫正好则赞其优美,叫倒好则讥其舛误,前者,所以奖励之,后者,所以惩戒之,故舞台上人,莫不常怀临深履薄之心,而畏倒好之来也。无名之角色,偶有错失,尚可曲为原谅,不事苛求,若大负时誉之角色,则本之于春秋责备贤者之意,不肯稍为姑容,故名角之得倒好者,恒引以为终身之耻。  因顾曲者多知音者耳,夫以喝彩而论
  • 5
    梨园漫步 学戏是为了演戏,演戏是为了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艺术享受,从而达到“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作用。梨园界有句行话叫“练千遍不如看一遍,学干遍不如串一遍(演一遍)”。光学、练而不去实践,那就不是演员。戏是靠一个一个动作在舞台上做出来的,练了半天就要上台表演。只有在舞台上演出了才真正体现了学与练的真谛,演是学与练的落脚点,“一靠学,二靠思,三靠演”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 5
    周信芳  现在人们对于学谭,真是风行一时,我便大胆地来谈谈“谭学”。把我以前看过老谭的戏,胡说一下吧;倘有人对于我的胡说,有所指摘,那倒是抛砖引玉呢!  
  • 8
    徐凌霄  因为“行头”总名之下,门类不一,于戏界最有关系,而且影响到其他商业亦颇不小,久已有意于调查,搜集标本,惜乎没有整个的工夫,走马看花,随意访问,也顺手买了几样东西,一来觉得好玩,二来可为研究之一助,这已是三年前的事,所以不曾写出者,因工作并不完备,若片段发表,又恐引起无谓之浮言如“登台”等等,现在为月刊缴卷,一时想不到好的题目,姑就所知所忆于行头铺者,一述其概焉。  
  • 7
    和宝堂 玖爷走了,京剧界确实感到很失落。因为他的晚年做了不少好事,对传承梅派艺术功不可没。有人说他不够大师的称号,他自己也说他不是大师,就是一个打工的,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但是我认为他够得上“梅葆玖”这三个字,因为他在今天的舞台上坚持不温不火的唯美台风,舞台下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已经很稀有,确有老梅先生的涵养。我们听程派、荀派、尚派……,都有嘎达腔,讨人喜欢,而梅派没有。当年在上海打擂,程先生天天《
  • 3
    寻找李少春 李维康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因为她那技艺精湛的京剧表演艺术,因为她在电视剧《四世同堂》中扮演长孙媳妇蕴梅的出色表演。生活中的李维康又是什么样呢? 在家教方面她做得如何呢?带着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们叩响了李维康的家门。 身着黑底白色图案羊毛衣、轾施淡妆的李维康女士,大方、得体,眉宇间散发着艺术魅力,如在舞台般光彩耀人。她热情、坦诚地迎进我们。谈起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她感触颇深。结合不久前浙
  • 0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京胡拉断腰”这句话,形像地说明了京胡的难学。目前票界学京胡的人不少,但有相当部份人是半途而废,太难了。就是能坚持学下来的,多数技艺不规范,毛病不少,能拉得走就不错了,谈不上好,能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琴票,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学京胡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我的体会是: 一,有的人虽喜欢京胡,但不具备学好京胡的主客观条件如:没有良好的听力,也不会识简谱,手型也不符合学习京胡这种拉弦乐器
  • 25
    《法场换子》是出唱工繁重的老生戏,对演员的唱功要求极高,故近些年鲜见于舞台。偶尔有露演的都基本宗余,谭派的《换子》现近乎绝迹,戏迷只能从老唱片中去领略谭派的风采,而在这些唱片中又以言菊朋、程君谋二公最为有名。言菊朋、程君谋都师从于陈彦衡,因此二位的《换子》在整体风格上是一致的,具体到细节上因个人的客观条件、对戏的理解上又有所差异。现就二位《换子》的录音斗胆简评一二,请众位方家批评指正。
  • 12
    早安京剧 消失的流派—“金霸王”   从民国以来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大流派今天已经在舞台上完全消失了,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首先说净行。我们今天可以说是“无净不裘”,净行都是裘盛戎裘派,其实净行在民国时期是金、郝、侯三大流派,首先是金少山金派。其次是郝寿辰郝派,侯喜瑞侯派。郝派花脸是铜锤、架子两门抱,就是行当中不同角色能兼应。郝派还算是有一些继承人,郝寿臣传了袁世海,袁世海是富连成世字辈,实
    LV姐 5-1
  • 4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23日 第8版 远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辈艺术家继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戏曲传统,由徽调、汉调、秦腔、昆曲逐步形成了集戏曲艺术之大成的北京的皮黄戏,即后来的京剧。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是完成这一变革的代表人物。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京剧在北京舞台上,取代了昆曲、弋腔的地位,人才辈出,提高了京剧表演艺术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演唱和表演艺术革新家谭鑫培和王瑶卿,一生一旦,对
  • 6
    我的京剧照 京剧扈家庄 扈三娘我的京剧照 京剧扈家庄 扈三娘我的京剧照 京剧扈家庄 扈三娘
    落霞飞 4-19
  • 6
    王 硕《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 “打上”锣鼓 下面我们再说说“打上”的锣鼓。在京剧表演中,人物的上场方式很多,“打上”所指的是在平和的情境中人物缓步上场,以[圆场]锣鼓来伴奏的这种出场。“打上”锣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锣打上”,一种是“小锣打上”。两者主要是结合剧情来区别运用的。有时在同一出戏中,即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情境里出场,也会有不同的“打上”方式。如全部《失空斩》,在《失街亭》头一场诸葛亮升帐点将时,他的
  • 17
    1916年12月3日《申报》第四张第13版刊登“礼聘环球欢迎,独一无二须生哲学大家汪笑侬”(后又称之为“新旧剧哲学大家”) 的巨幅广告:“汪笑侬君于辛丑年间,在上海曾经《消闲报》取为文榜状元,北上后声名大噪,日本《九州日报》……加以月桂冠,美国新闻则以君之剧,具哲学之原理,心理学之作用,中外驰名,毋庸赘述。……改良旧戏编辑新剧不下数十出,社会欢迎达于极点,入京后,鑫培亦推许其字句音韵,自愧弗如。”
  • 17
    “京剧伴奏要看谱”,这个题目本无须赘述,但诸多网友参与讨论,场面好不热闹,又觉得似乎有话要说。从哪儿说起呢?忽然想到老舍先生《茶馆》里的台词,王掌柜见生意不景气,下决心应时改良。一幕起,进来人喊“上壶茶”,王掌柜怯答:“先交钱”,紧接着半惭愧半无奈地说:“先收钱,后喝茶,这话说出来都烫嘴。” 这是一个与京剧现状活脱相似的例子。且不知论坛朋友说出“京剧伴奏要看谱”话时,是否与王掌柜有同样感触?众所周
  • 8
    李克因 老梨园创造了一个生动且富形象性的词儿:戏包袱。 戏包袱又名戏篓子。戏装在包袱或篓子里,饱饱满满的,内容很丰富。借以喻人,也就是极言其肚里宽、装戏多。 这个词从不同的角度看,实在具有褒、贬两重意思。说褒,是夸某人各行皆能,“六场通透”,堪称博学多才。说贬,便是把其用在没有大成的演员:戏不少,杂而不精,二、三路上的吧,无非是一个装戏的篓子。 王瑶卿先生被称为“通天教主”,现、当代旦角演员多出其门下,萧
  • 4
    关于《京剧脸谱大考》的夭折及《金少山艺事考》的面世难 江洵 (京剧秘辛与脸谱大考公众号) 最近发生了一件挺让我失望而惭愧的事情,就是我的《中国京剧名伶名票脸谱艺术大考》(第一卷)因为申报某项扶持资金不成功,没有了资金来源,就此夭折了。 这部书,我从2006年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备稿,2017年正式着手第一卷的撰写及绘谱,直到2021年6月份,首卷才基本完稿。向出版社交稿后,又随着有新的发现和心得,进行了一系列补充完善。到现在
    1139169188 3-10
  • 9
    张玉笙 徐荣奎,这是一个几乎被人们忘记的名字。随着戏曲电影《节振国》的播放,随着央视播放唐山京剧团演出《节振国》的舞台版录相,京剧《节振国》己经成为了唐山市的一张特有的“文化名片”,人们熟悉了剧中那悦耳动听的唱段,自然而然的知道了《节振国》的主创人之一 徐荣奎先生的名字。 当年,正是身任唐山市京剧团团长的徐荣奎先生主抓了《节振国》的创作活动,亲自为节振国设计了流传于世的优美唱腔,主演了舞台上的节振国,
    帝2迷 3-5
  • 5
    摘自董良翚《永远的记忆》 爸爸极喜欢京剧艺术,却有整整十年疏于看舞台演出了,包括演了八、九年的八个样板戏。 记得1974年春的一个周末,除爸爸之外,我们都坐在敞亮的客厅里。这座两层高的小楼房原是谢觉哉伯伯住过的,我们家1974年迁居这里。早在1972年,我们家就是一个“满员”的大家族了:哥哥家有了一胎双生子,弟弟家有了一个儿子,我家有一儿一女。那一年,我的四口之家从爸爸的大家庭中“分裂”出来,搬到离我的机关不远的地
    左右 2-19
  • 21
    闲着也是闲着,发几张“借东风”照片。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借东风”这几样行头是我自己做的,如“二龙箍”、“髯口”、“蓬头”、“八卦衣”、“宝剑”、“七星幡”等。最近几天还打算做做“七星桌披”、“烛台”、“香炉”,做好下乡演出的准备工作。 特说明一下:做这些东西都是就地取材,不另外购买材料,为节约开支。演出剧目多,角色太复杂,不可能都去购买,经济不允许!不多说了,看看扮装后这些行头咋样。 这蓬头被光线变成
  • 8
    赵志峰 鲁迅与梅兰芳除了1933年在上海共同出席过一次欢迎英国文豪萧伯纳的聚会外,并未有过什么接触与交往。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举办的纪念鲁迅生辰和忌辰的活动中,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勉强来了,也往往是迟到和早退。 一代京剧大师对鲁迅如此的态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他自1902年至1922年的20年间,总共看过两回京剧,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咣咣的敲打,
    03御风 7-5
  • 11
    郭瑞峰 长期以来,张建国先生的表演艺术深受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喜爱,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赞赏。其艺术影响力,对京剧艺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京剧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经过几十年的勤奋努力、辛勤耕耘、历尽了暑去寒来、几十个春秋、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在刻苦的钻研中,敞开思想,博采众长,吸收前辈众多名家的艺术长处,对各大流派的特点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并结合
  • 22
    累坏腰杆子,站麻了双腿,勒痛了脑袋,喊哑了嗓子,饿的直叫的肚子,终于把“春晚”给录制完成了!好好休息休息吧。我现在也没看到录制后的视频,只有几张手机照片,把我的照片贴在此留作纪念。
  • 11
    王瑶卿 《剧学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自前清同光时代,皮黄盛兴,戏界观念,也跟着一变,后台人专对唱旦角的有一篇俗论,说是由学戏起到不能唱戏时止,要分三个时期:从十岁到二十岁,是学戏的时期;二十至三十岁,是在台练习与私下用功的时期;三十到四十岁,这十年里,方是正式演唱的时期,演大戏,排新戏,造名誉,赚大钱,享大名,全在自己去做了。  由四十岁往后,便叫做吃回头戏饭了,要是扮相嗓子都不坏,还能够多唱几年,自
  • 13
    娱文娱视 2022年1月14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八十大寿的喜庆日子。在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中,有多段刘长瑜老师过八十寿诞的视频。 只见短视频中,刘长瑜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健旺,面色温润,再加上那身红红的外套,看上去老人家身体很好。
  • 29
    鉴于于魁智同志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突出贡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院士等杰出高级专家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发挥高级专家在剧院艺术传承、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确保剧院业务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京剧事业的持续发展。2022年1月3日,国家京剧院召开关于于魁智同志延迟退休会议。
    三木幕 1-11
  • 5
    【转】严慧文:票房中的老头老太 老头老太,六十开外。 爱唱两口,痴心不改。 票房不大,到点都在。 规规矩矩,坐成一排。 相互问候,东扯西拽。 家常理短,萝卜白菜。 五彩小包,各自拉开。 悉数亮相,水杯出来。 喝与不喝,斟满热爱。 先来后到,依次等待。 京胡一响,都挺来派。 老头唱罢,老太登台。 你展风采,我给打拍。 有板有眼,真都不赖。 梅尚程荀,老太爱戴。 谭马余杨,老头承载。 当年帅哥,鬓发斑白。 一段西皮,感觉帅
  • 7
    程永江 父亲正式收荀令香为徒迄于1932年1月1日,正是他满30虚岁的那一天。也是他将“艳秋”更名为“砚秋”的第一日收的首位弟子。自此至1949年,十六年间先后收陈丽芳(1934) 徐润生(1938) 刘迎秋(1940) 王吟秋(1945年11月2日) 赵荣琛(1946) 李丹林(1947) 尚长麟(1948)几位师兄为徒。另外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推荐,父亲破例收了一位女弟子,她是江新蓉同志。 京剧界收徒有几种情况:一是科班出身的弟子,如富连成的喜 连 富 盛 世和中华
  • 6
    侯喜瑞《戏剧报》1963.06 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位唱花脸的“票友”叫于云鹏。嗓子、个头、扮像都不错,常跟戏曲界盘桓,又拜名丑王长林为义父,渐渐有意“下海”,等着机会正式唱戏。一次杨小楼、余叔岩合演《定军山、阳平关》,班底非常硬整,有钱金福、许德义、王长林等,临时花脸有事告假,缺曹操,他被介绍来了。这是多好机会!他卯足了劲儿,准备来个“挑帘红”。余叔岩《定军山》完了,台下观众情绪欢腾,等着杨小楼赵云上场,同时
  • 16
    残荷馆主清音《珠帘寨》唱段集锦
  • 22
    在与网友进行关于京剧的争论之后,萌生了想更多的了解京剧的想法,也对京剧的现状有些痛心,趁着现在心中的热情最高,想为京剧奉献绵薄之力。于是一路挑选了10篇左右关于京剧概况,近况,变革的长文阅读,并且观看了几场现代京剧作为参考,结合小时候与爷爷看京剧的经历与十几年来不断浮现在脑海中对京剧看法,希望能给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京剧有创新吗?我认为是有的,可是京剧目前的创新有用吗?我感觉似乎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就
    keqi 1-6
  • 11
    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现在老生‘十生九杨’的现象被一些人捧为杨派的‘高深’,更有‘众生捧柴’的味道,实为京剧的‘不幸’。 看看当今的年青老生,马派、余派、高派、言派、奚派、加之李少春,能有‘作为’的几乎‘无人’。为什么?原因就是‘老先生们’的唱腔是;难。既要有嗓又有味,唱腔的技巧性‘极高’。正因为‘难’,又得有‘天然的嗓’和‘唱腔技巧的味’,是现在年青老生的‘大敌’。正因为如此,杨派的走红就顺理成章
  • 6
    徐孝坤 《巴南文史资料》第13辑   1984年夏天,我由成都到重庆为《戏剧与电影》月刊组稿,并访问重庆戏剧界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打算写点评论文章或纪实文学之类的东西。组稿任务完成后,便开始了我的访问。我首先决定访问重庆市京剧团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沈福存素有“山城名旦”的美称,是新闻界追踪报道的热点人物。《重庆日报》高级记者、著名诗人张天授听说我要去访问沈福存,提出与我同往。他是专写报道
  • 8
    白燕升 人世间,就是希望与艰难并存。希望很顽皮,总是在前方笑着向我招手,可它从不管我要多么艰难才能抵达。 《戏聚保定 擂响中华》不得不延期,在京津冀的大环境下,大局观还是要有的。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无数次地面临各种选择,以及选择所面对的艰难。战胜艰难,奔向希望,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个延期吗?但“延期”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重新再来的劳心费力,只有自己知道。原先确定的嘉宾阵容,档期
  • 15
    费玉平 京剧润腔技术,是呈现京剧唱腔韵味的重要手段。演唱水平的高低,首先在于能否有味儿?而有味儿又全在于润腔?善于润腔者,方才有美听的韵味。以声润腔,以情润腔,是演唱中获得韵味以及特殊表现力的独特技巧。 一、“润”与“韵”的概念 “润”的概念 润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不干枯,湿燥适中如湿润、润泽;加油或水,使不干枯如润润嗓子;细腻光滑如珠圆玉润;有光彩,修饰如润饰、润色等。”《说文》中说“润,水曰润
    张火丅 11-20
  • 14
    寻找李少春 天津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85年,剧团成立之初就是名角荟萃是国内的顶尖京剧院团之一。 因为成立之初这些名角都是优秀的青年演员,而时至今日这些名角依然是剧团的主演,京剧舞台的佼佼者,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引发深思,这些人已经不是青年了,他们之后还有撑住剧团的青年演员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 首先天津京剧团现如今最著名的莫过于“铁三角”张克、赵秀君、孟广禄。其中张克老师1962年出生,马上就是59岁了,并且曾经嗓
  • 8
    寻找李少春 真理二踢脚 张火丁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城,父亲张一是县京剧团的编剧、演员。张火丁上面有个哥哥,名叫张火千。懂事后,张火丁不明白父亲为何会给自己取这个怪怪的名字。张一告诉女儿:“火和丁加起来是个灯字,张灯结彩是喜事。人要有在火中淬炼出来的钉子精神对待自己,火和丁合起来又代表光明,所以火中的钉子是坚韧的。钉子要上面砸,下面挤,承受压力才能站稳。人生也是如此,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 受父亲遗传
  • 7
    钮 葆 一段时期以来,京剧表演中脱离剧情地“出馊哏”较多。笔者认为,这不是好苗头。比如:去年初冬,央视空中剧院播出由相声演员何云伟等在长安大戏院客串上演的京剧《空城计》,不但当两位老军扮演者在司马懿上场后向扮演司马懿的演员调侃他发兵西城是违反环保等等,而且城楼上扮演着诸葛亮的何云伟也参与到那段长约3分钟的“馊哏”里去。又如:前些天,央视空中剧院播出在上海天蟾逸夫戏院上演的《珠帘寨》,李克用由一位相当优
    织辰v澈 11-2
  • 38
    2021年送戏下乡演出结束了,我参加演出了40场。不同演出场地,节目演出的也不同,发几张演出时好友们用手机机给我拍的照片,虽不太清晰,当个纪念吧。 我演的白毛女中“杨白劳” 我演的“红灯记”李玉和 我演的“苏武牧羊” 我演的“胭脂宝褶” 我演的“红色娘子军”洪常青
  • 2
    早就听说湖北利川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这里七八月份的气温只有二十几度,凉爽宜人,每年从湖北,四川,重庆等地来此旅游度夏的人不少,高铁通了以后人更多了,这其中有部份京剧票友来此居住一段时间票戏避暑两得,很是舒服。利川的有关部门和京剧协会每年也在七八月份举办票友活动,搞了多年了。 我是第一次来利川,从宜宾出发经内江,重庆两次转车,不到五佰公里的路,走了四个半小时,中转耗去四个小时,到下午六点过才到利川。
  • 112
    咚咚锵〖中国京剧论坛〗 音配像是项有功劳的事业,我承认。可是,功劳也就在“音配像”这种方式本身的层次上吧。就是说,终究是假的呗。   没办法让我有看实况录像的感觉。   拿这个标准衡量,有哪些音配像真正可看呢?   第一个档次,首推景荣庆的。景老不仅是表演的大家,而且在配像的时候最善于把握原录音的节骨眼,深中肯綮。看他的配像,完全如同感受实况,《穆柯寨》的焦赞,《孙安动本》的徐龙,《逍遥津》的曹操,都
  • 28
    原创 郭宗民 寻找李少春 近年来,常听有些戏曲界的业内人士抱怨是京剧样板戏阻碍了传统戏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似有道理也无道理。样板戏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凝聚了全体演职员工的心血,不能因政治原因而否定它。有一种论调说当年八亿人民八出戏和文革十年只有八出戏、此话更是不准确的。继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之后,于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