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吧
关注: 995 贴子: 3,227

遵纪守法 利乐有情

  • 目录:
  • 其他宗教
  • 0
    申请人:@妙善圆满 申请感言:您好此吧西藏文化是核心主题,我担任相关内容吧的吧主,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多年,每天有充足的上网时间,耐心跟吧友分享相关知识,我会按照贴吧规定管理此吧,引导吧友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我在此吧已发了很多好贴,很多吧友喜欢,如果有幸成功,我会更加努力的建设贴吧,有信心能将本吧打造成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繁荣昌盛的优秀贴吧,谢谢。
  • 1
  • 2
    各位师兄们好,罗萨扎西德勒(好像已经过去三天了[表情]),言归正传:我是个在校高中生,从小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藏密,在高一下学期时去拉萨,有幸见到了索达吉Kb,他说我上一世是个修习金刚萨埵的人。从以我才对藏密感兴趣,堪布他希望我能继续修行,但是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我还是打算以学习为主,但是我觉得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师兄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字母是因为怕发不出去)[图片]
  • 0
    各位师兄们好,罗萨扎西德勒(好像已经过去三天了[表情]),言归正传:我是个在校高中生,从小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藏密,在高一下学期时去拉萨,有幸见到了索达吉Kb,kb说我上一世是个学习金刚萨埵的人。从以我才对藏密感兴趣,堪布他希望我能继续修行,但是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我还是打算以学习为主,但是我觉得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师兄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图片]
  • 8
    上次问你的我忘了。你是不是在五台山修格鲁派呀。
  • 0
    密宗上方语,看清了上方语
  • 0
    这尊天然玛瑙质的尸陀林主头骨比真人的还大点!尸陀林主向人们展示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架白骨,启悟人们放弃对恒常的执着,找寻智慧寻求解脱大乐。 尸陀林主又称「独达」或尸陀林怙主「多翠达波」,是本尊胜乐金刚及空行母的不共护法。因此一般我们会在护法的唐卡上方看到胜乐金刚像,以及在胜乐金刚或者空行母唐卡下方看到尸林护法像。
  • 1
    发红包,问“你供养上师呢”等找到工作再收, 以前都收,这次是因为我自己问题吗
  • 3
    近世佛教徒,最多人修净土,而攻击净土最力的,则是禅宗;净土行人则攻击密宗不遗余力,这已变成习惯,可谓问题多多。 净土攻击密宗,则因凡修净土的人,至程度稍高,必修“观想”—即所谓“弥陀十六观”,然而这类人士一旦接触密宗,始知这些观想无非只是密宗的修行初阶,由此便有兴趣学密。是故净土中人便多对密宗攻击。 禅净密三宗,其实以密宗最为平和。视净土,则以其观想为密乘基础,亦不否定修净土的成就,是故密宗从不攻击
  • 2
    《佛本行集经》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难陀尊者路过一个卖鱼的市场,走进去以后,本师释迦牟尼佛让难陀尊者拿起一把鱼草。   等了一会儿,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难陀尊者说,现在请你把鱼草放下吧,闻闻你的手。难陀尊者一闻,一股鱼腥味扑鼻而来。   本师释迦牟尼佛又带着难陀尊者走到一家卖香的店铺,这次,本师释迦牟尼佛让难陀尊者拿起包过香的纸。   过了一会儿,本师释迦牟尼佛又让难陀尊者把这张纸
  • 1
    你必须拥有很大的福德,才能遇到那个把你唤醒的人。事实上,即便你遇到那个把你唤醒的人,你是否愿意醒也是个问题,有很多人觉得睡觉更舒服。 有些人找老师并非为了觉醒,而是为了睡的更舒服。即便你遇到有伟大证悟的老师,他也不可能魔法棒一挥你就证悟了。因此你需要更大的福德,你才能按他说的做。你需要极大的福德,才会在你的自我被挫伤的时候不会跑开,看上去似乎很难。
  • 4
    请问各位大佬,谁有藏密的法本?请私信小弟,谢谢🙏🙏🙏,如果没有,介绍一下请大佬们介绍下专门搞这方面法术的大佬给我吧,谢谢。
  • 6
    有没有上师的视频或者寺庙地址 我很想学白文殊法门增加智慧,但是没有传承又不允许学,怎么办啊
    妙善圆满 11-13
  • 1
    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个问题,大乘佛教分成为显宗和密宗两个。密宗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从无上瑜伽部来说的话,是可以即身成佛的,这一辈子就直接可以成佛,但是事部和行部似乎做不到这个事情,可能得七世、十四世之类的。反正即身成佛是在事部、行部、瑜伽部都做不到的,唯有无上瑜伽部才能做到,此生能够直接成佛。显宗就更做不到了。通过修显宗能够达到,经过三个阿僧衹劫造福德资粮、经过三个阿僧衹劫造智慧资粮,才
  • 1
    智通在归宗座下参禅,一夜,忽然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翌日上堂,归宗问:「昨夜是谁说开悟?」智通答道:「是我。」归宗问他有何开悟,智通答言:「所悟不能说。」归宗说道:「如来降世,为示教法,你的所悟总可方便一说。」 智通于是走在归宗耳边细说:「师姑原来是女人。」
  • 0
    问:在修行的什么阶段开始禅修比较合适呢? ※ 迦那格西答: 你问题中提到的“禅修”应该是指奢摩他,就总体佛教而言,最初要修奢摩他,修六个月左右,获得正奢摩他后,内心十分安静,可以自己控制,对于修任何法类都有很大帮助。 按照个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首先妥善了解三士道概况,之后修奢摩他六个月,每日修持时,最初自“暇满难得”至“菩提心”之间详细调节动机,大约四十分钟左右,而后开始修持奢摩他。以菩提心
  • 0
    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杰才能拯救这个充满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变得祥和了。 ——祈竹仁宝哲
  • 0
    一日,问天皇和尚曰:弟子久事于师,未蒙指示。天皇曰:每日无不指示。 师曰:什么处是指示?天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受;汝若和南,吾便起手。师因开悟。
  • 1
    稽首本然清净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称扬地藏真功德   慈因积善,誓救众生,   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   智慧音里,吉祥云中,   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云zhu8989 8-19
  • 1
    马祖玩月时,弟子南泉、百丈、西堂侍立。师问:「正恁幺时如何?」 西堂答云:「正好供养。」 百丈答云:「正好修行。」 南泉却拂袖而去。 马祖云:「经归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 1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对他道: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五百生。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 0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1
    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 1
    有僧于师前作四画。上一画长,下三画短。云:不得道一画长三画短。离四句、绝百非,请和尚答某甲。 师画一画。云: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
  • 0
    分别定品第八(三十九颂)   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   无色亦如是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   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无漏谓出世   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   第四
  • 0
    分别智品第七(六十一颂)   圣慧忍非智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皆智六见性   智十总有二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苦等谛为境   法类由境别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初唯苦集类   法类道世俗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二三念一切   智于四圣谛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如次尽无生   由自性对治行相行相境   加行
  • 0
    分别随眠品第五(六十九颂)   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   谓贪嗔亦慢无明见及疑   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六由见异十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六行部界异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   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   我我所断常拨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是五见自体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因   从
  • 0
    分别业品第四(一百三十一颂)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此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   身表许别形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   应无无因故生因应能灭   形亦非实有应二根取故   无别极微故语表许言声   说三无漏色增非作等故   此能造大种异于表所依   欲后念无表依过大种生   有漏自地衣无漏随生处   无表无执受亦等流情数   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   定生依长养无受无异大   
  • 2
    烦恼心所有六个。称为烦恼心所,是些心理可以困扰众主,而令其沉溺生死,不得解脱,所以佛家又将之称为“毒”。 贪:佛家对“贪”的定义,跟世俗的了解稍有不同。佛家说的贪,是指人类老不舍得放弃顺境而言,并不专指世俗之所谓”贪心“。 瞋:是指于逆境生怨恨心。 痴:是指对正法正理不生明解。痴心所亦名”无明“。 慢:即是俗语所说的骄傲。 疑:即是对正法生疑。这种心理能障碍修道,故对学佛的人来说,亦是烦恼。 恶见:即生起
  • 1
    《联灯会要》举荷泽神会: 师一日乡信,报父母俱亡。师入僧堂白槌云: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众拟念,师遽白槌云:劳烦大众。即散去。
  • 1
    《联灯会要》举马祖: 师见僧来,划一圆相云:「入也打,不入也打。」僧纔入,师便打。 僧云:「和尚打某甲不得。」师靠却拄杖,休去。 雪窦云:「二俱不了。和尚打某甲不得,靠却拄杖,拟议不来,劈脊便棒。」
  • 0
    轮回界一切法落于相对而成立,所以有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等相对法,而且住于相对法内。这些相对无非都是如幻的妄境,众生将如幻妄境取为「我所」,由是「自我」即成妄心,妄心念念相续,循环往复而作取舍,如是即成轮回。于轮回中,本来清净的圆觉心亦同时轮回,这轮回的圆觉心虽然未失圆觉,但圆觉却不显露,反而显现为无明状态。佛说譬喻,不断眨眼,静止的水都被会看成流动;定眼而看,一把旋转的火就会被看成
  • 0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 对佛法的第一点误区   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悲,还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要告诉大家,吃素并不是皈依的要求,乃至受了五戒都没有要求一定要吃素。   五戒的不杀生,只是说你不要亲自去造杀业,跟吃素是无关的。只有受了菩萨戒的弟子,才在戒条上明文规定说
  • 6
    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示诲,请和尚为众说法。 山令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主随后问:和尚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 0
    《大宝积经》中有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 0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对诸比丘开示:比丘们!你们应当思惟「诸法无常」的道理,并且广布无常想,若是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就能断尽对欲界的贪爱习气,断尽对色界、无色界   贪爱执著,进一步断除无明、憍慢烦恼。就如同以火焚烧草木,烧尽无馀,尽断一切贪爱也是如此。比丘们!为什么修无常观的行者,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将无明与憍慢永除无馀呢?因为,修无常观时,心中没有贪爱与执著
  • 1
    有僧敲门,师(玄素)云:谁? 僧云:是僧。 师云:莫道是僧,佛来也不着。 僧云:为甚么不着? 师云:无栖泊处。
  • 0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丘持戒令人喜悦。(偈194)-摘自《法句经》
  • 1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比丘们开示:大众应当修习无常观,应当广为流布无常观。   修习无常观,可以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爱着,断尽无明、断除一切憍慢之心;如同大火烧遍草木,一切消灭除尽。修习无常观也是如此,能断除一切烦恼惑结,如火烧尽草木。   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久远之时,有一位天子带着五百玉女前后围绕随从,一起出游到难檀盘那园中游戏作乐,随后更转至迦尼树下,耽溺于财、色、名
  • 2
    修净土的人除念佛之外,还应该修观,《观无量寿佛经》对此十分强调,即有名的“弥陀十六观"。 十六观是--日想、水想、地想、八功德水、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色身想、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普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 3
    《景德传灯录》举南泉: 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 0
    《杂宝藏经》以善光公主为例:浅释“旺夫、旺妻,克夫、克妻”之因果缘起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她长得不但不但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公主:“你是不是靠我的力量。所以有了美好的享受。博得全宫人们的敬爱?”善光公主回答波斯匿王说:“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因为父王您的力量。”波斯匿王连续问了三次,善光公主都同样这么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气,于是就把善光公主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密宗正法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