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吧
关注: 1,314 贴子: 6,646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积德累功

  • 目录:
  • 国学
  • 0
    佛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你所遇到的都是该出现的”,是一个意思。这也是佛法解释的,为什么有人作恶反而能够享受好报,有人行善反而命运坎坷? 因为他们因缘和合的缘故,比方说这一世某人的善业条件具足了,他就会受到善报,下一世他的恶业显现了有了共同受业的因缘,那么他就会受到恶报。 这种因缘的和合是因果的表现形式,就是你所种什么样的因,在这个因成熟的时候它的果报就会彰显出来。
  • 5
    鱼也有神识,也知贪生怕死,与人无异。钓鱼无论如何算不上一种高雅的运动,充其量只是一种杀戮,把自己短暂的快乐建立在鱼儿无穷的痛苦之上! 但您看到以下实例,再对照一下您自己的实际,放下钓竿吧!体会鱼之疼,从此不钓鱼 这是我的一段经历,希望给喜欢钓鱼的朋友提个醒。读小学时和初中时候曾喜欢钓鱼,那时的小城市周围骑车半小时以上都能找到几条野河,周末有时和大人约好搭了他们便车去钓鱼,一钓就是一天。 有时候,5点钟骑了
  • 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释义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不争”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人生摧毁自我的最大敌人就是“自我”。而“自我”的表现全在“四自”: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人自己毁灭自己,毁灭得最彻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毁灭了。很多英雄豪杰都至死不悟。诸凡表现欲太强、
  • 0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则,时不我待。”善有恶报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好人活不了多久,灾难延续千年”的现象?如果你对此也感到困惑,让我们来看看北宋包公的一个故事。也许这个故事能帮你解决疑惑。 修路、补路、劈雷 北宋时,有一个跛子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他年轻时,父母因家庭贫困而去世而他也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照顾,在泥泞的山路上摔断了腿。最后,他靠乞讨食物和村民的支持活了下来。
  • 0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崇尚科学,从来不信鬼神学说,但我相信人世轮回,因果报应。 事情还要从三年前我的一个女病人说起,当时这个女人大概有四十多岁,浑身上下穿金戴银好不气派,但一脸的病态和虚弱的身体又让她显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住院期间有一次闲聊中,我问起了她家是做什么怎么这么有钱,她告诉我说她和她丈夫共同开了一家野味餐厅,其中蛇就是他们的一项主打菜,煎炸蒸煮样样齐全,他们杀这些动物的时候
  • 0
    明神宗万历年间,镇江人王成与哥哥住在一起。哥哥到广东去经商,已经很久了。王成私下想到嫂子很漂亮,把她卖掉,可得一大笔钱。便假传哥哥已经死在外面了的消息。嫂子听到后,痛哭不止,几乎丧命,只好为哥哥设灵堂,穿丧服。不久,王成巧言劝说嫂子改嫁,嫂子正言厉色地拒绝了。这时,正好有一个富商打算购买美妾,王成便引富商偷偷窥看嫂子,果然非常满意,便讲好了三百金的价钱。王成欺骗富商说:‘我嫂子本来是想嫁人的,怕人
  • 0
    明朝徐有贞,供奉北斗星君非常虔诚,每天他一定要向北拜四十九次,每逢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沐浴斋戒。明英宗天顺年间,他因罪进了监狱,他推测自己的罪行不可能获赦免。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到了一所府第,有一位头戴王冠的人坐在上面,许多官员抱著册子站在两旁。徐有贞向他叩头,请他救救自己。戴王冠的人命令旁边官员察看册部。一会儿,查阅的人说:‘这个人一生中没有什么大罪恶,只是受奸臣迷惑,诬陷谋害过忠臣于谦。他是
  • 0
    一个心态正、情绪好的人,人们才喜欢和他交朋友;心态不正、情绪不好、喜欢抱怨这、抱怨那的人,是不会有人喜欢与他接触交朋友的。人这一生中走的路本就是曲线形的,与其抱怨种种不如意,不如忍着痛、含着泪、带着笑容踏平坎坷路。人生要想福报越深、越顺其实不难,只要做到不抱怨即可[合十][合十][合十][合十]
  • 1
    何澄因医术高明而闻名于世。同郡有个叫孙勉之的人已经病了很久了,孙的妻子俞氏请何澄到她家去为孙治病。何澄到了以后,孙妻引他到一间密室,说:‘我丈夫久病,家中财物已经典卖干净,再也无钱治病。我愿意牺牲我的身子,换取你的医药钱。’何澄庄重地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放心吧,不要担忧,我会好好地给你丈夫治病的。你刚才所说的,不但会使我永远成为小人,娘子你自己也会失去贞节。即使能免于人们的指责,难道能逃避
  • 3
    大道不干涉宇宙万物自然自由发展,完全没有自我的欲望,任万物自化,不干涉自然的规律运转,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是大有所为,什么做的都很完美,不造作。现实上的人们由于自我的妄想,自我的私欲,完全的有为,有欲,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就算了,好强行任事,换来的是痛苦烦恼,离道也太远了。大道这个本体虽说化生了万物,但是完全没有干涉的意思,任万物自化,你看,宇宙不是很好的发展吗。所以说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宇宙
  • 1
    [合十]人生一在世,平平淡淡是生活,来来去去是人生,生活无求心自淡,人生不比才心安!一切无常,随说万物皆空,但因果决不会空,善恶到头终有报- 做人你要地道,好人肯定有好报;做事你要踏实,你的脚步才能坚实!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学历是一时的知识,学习才是永久的智慧!财富是一时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荣誉是一时的荣耀,做人才是永久的根本,品行
  • 0
    [合十]一切境现前,皆是心相,不要计他好坏,但去观我善恶;一切事发生,皆是因果,不要论他是非,但去察我对错。生活是最大的道场,人事是最好的打磨,真正的修行,当对境观心,历事验因,而不是对立外境,抱怨指责。若善用其心,体解禅意,人人都是菩萨的示现,事事都是如来的正说,在在都可转为道用,处处都在帮我解脱。早安吉祥[合十][合十][合十][合十]
  • 5
    有许多事如从情理上讲,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事实上往往会有。而且经过仔细的考究,又完全在情理之中。人们往往对某些事无法理解,便认为不可能有,这未免过分的固执。 献县近几年就发生了这样两件事。 其一是:韩守立的妻子俞氏,她对祖婆婆特别孝顺。乾隆庚辰(1760)年,老人家双目失明,俞氏千方百计为她延医用药,又在神佛面前为她祈祷,但都没有效验。后来,有个狡黠的人对俞氏说:“你在自己身上割一块肉,点燃了去求 神保佑,
    妙莲 3-1
  • 0
        经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原文】   作伪欺人丧本衷,父为驴畜子相从。   郊原两两眠荒草,积利如山总是空。   注:以伪杂真,如盐内搀灰,酒内搀水,银内搀铜,米内搀谷之类,又如兴贩犯禁之物以得重价,皆谓之奸利。奸,私也。取利而防人知,不啻奸也。各本注释将此二句分作两项,然细味之,义实相蒙,以串讲为是。   案:戚弘猷心巧胆大,善于谋利。人所不敢为者无不为之,人所不敢取者无不取之。能将银钻
  • 0
    紀文達公,諱昀,清朝學者、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錄其平時所見所聞奇異之事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約三十萬余言,詳述因果六道輪回之事征,多系真人真事。民國陳荻洲居士,依此筆記摘錄百篇,題為《紀文達公筆記摘要》,冀其普及。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為此《摘要》撰寫序文,回溯往聖前賢,無不提倡因果,以期平治天下,淑世牖民。   清大學士紀曉岚撰   演蓮法師譯白   104、冥律無私【譯文】   據員外顧
  • 0
    在這個世界上,   善良的人一定比惡人要多。   心懷慈悲,行善積德的人,   運氣總是要比作惡的人好。   他們萬事順遂,平安吉祥,   冥冥中,總有神靈在庇護,   因果裡,上天必定會眷顧。   善良的人,   心懷慈悲,脾氣好,樂於助人,   善良的人幫助人能帶給人快樂,   而快樂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種福報。   行善積德之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   也為自己爭取到了福報。   心地善良的人,   心懷慈悲,慈
  • 0
    安徽歙县有一个商人,由于没有儿子,纳了一妾。一年以后,生了个儿子,商人自然非常高兴,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官叫‘继祖’,不久又出外经商了。临走时吩咐妻子好好照顾这个儿子。妻子假装答应了。   等商人一走,妻子就命令妾把儿子放在地上,每扔一个饭团在地上时,就叫儿子爬在地上,用嘴去衔来吃。于是把儿子的名字改成‘狗儿’。一叫‘狗儿’,儿子便答应。有时,妾去抱儿子,妻子大怒,一定要把儿子丢在地上方才罢休。到三岁
  • 1
    合州的都吏孙亮,一天看见阴间的使者来追捕他。孙亮说:‘看相的人说我寿命是七十三岁,现在我才六十二岁,你是不是追错了呢?’使者说:‘你做了不为人知的,应受谴责的三件事,所以寿命减少了十一年。你同郡的人马清,因婚姻的事打官司,别人本来理由很正当,你却故意使他受冤屈,不秉公办事,所以减少寿命三年。公差孙侑本来没有过错,你为了讨好太守,编造他的坏话,使他遭到鞭打,又减少你三年寿命。你的姨母骂你,你推她,使
    哒霖乜 2-18
  • 0
    〖 原文 〗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 释义 〗 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 〖 说明 〗 施给他人的恩惠,若是还希求他报答,这就是自己的贪爱之心还没有忘记啊!送给他人财物后,又觉得后悔,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还没有化掉啊!要知道贪心而且吝啬,这是君子所不为。人若是能够以财物救济帮助别人,能够做到内不见有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施的人,中不见有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三轮体空,也
  • 2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
  • 0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牛树梅先生担任宁远府知府,为官清廉勤慎,政绩显赫,民众一致称颂。忽然有一天发生了大地震,全城房屋倒塌,死伤人数无算,府衙也损毁多处。先生的儿子不幸遇难,他自己的腿脚也受伤了,行走很不方便。   他感到很愤懑,就写了一篇疏文来质问府城隍爷,大意是指责城隍爷享受万民香火,却不加以保护。全城这么大,难道都是恶人吗?就连自身为官,也是问心无愧,而儿子竟然死了,自己也受了伤。难道真的
  • 4
    清代乾隆末期,有位程姓读书人,人称“程郎”,经常往来布坊做生意。因为为人真诚,平时钱财出入柜台很少受猜疑。可有一次柜台上三封银子忽然少了一封,共十两。柜上9人怀疑是程郎所为,说:“你坐在这里,这十两银子去哪了?” 程郎沉默许久,最后说道:“我一时糊涂起了贪念,为了家中老母亲暂时借走了。钱已花光,请给我三天时间来还。”整个市场的人都笑话程郎。而程郎最终四处筹钱还了这十两银子。 有一天整理柜台,人们发现有
    姲籽 2-13
  • 8
    【原文】自咒咒他。 【解释】诅咒自己,又诅咒他人。 【分析】这一句是说诅咒而没有正当道理可以诉求的人,凡是生气而自我诅咒,又兼诅咒他人的都是,这就是小人与女子招致灾祸的先兆,往往会在还不到该死的时候,就立刻应了自己所诅咒的话。可以不把它戒除吗? 【诗文】 生来凶暴性难更,炼就头颅铁铸成。 责罢又枷枷又责,悔行死里得逃生。 注:诅咒一事,篇中屡言之。“干求不遂,便生咒恨”,是怀怨而咒他人也。“咒诅求直”,是
    姲籽 2-10
  • 16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在受云谷禅师启发之后,发愿改命,通过不断修心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gui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意思是,从此之后,终日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小心翼翼,于是便觉得与以前不同。以前只是悠悠放任自己的身口意,而现在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在暗室之中,也生怕得罪天地gui神;遇到有人骂我诽谤
    姲籽 2-10
  • 4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妙莲 2-9
  • 10
    【解释】如果侥幸得到财富,就骄傲自大。 【分析】苟,就是《论语》所说的‘苟富矣’的苟,就是不必等到大富,只要侥幸得到财富就骄傲起来;这分明写出小人突然富有,就无知妄为的情形。因为富有就会骄傲,骄傲就会奢侈,奢侈就会浪费,浪费就会贪取不义之财,剥削别人以自肥;最后必定会仗著财势而凶暴倔强,欺凌邻居乡里,轻慢亲戚朋友,自己的享受千金都可以挥霍,待人却是一毛不拔。然而高张的权 势 容易消尽,天道是忌讳盈满的
    妙莲 2-7
  • 0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 :分享视频
  • 9
    行善,行自己发的愿,要及时去做。我们常说,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行孝,还有行善。我们及早行善,我们生命中的业力,很快就能转过去。假如想行善,可是没有尽心去做,「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一个修行人,最怕的,死魔。死一来,我们的修行又要倒退,又要重来。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跟这个死魔有关系。人能够及早行善,能够长寿,利用这一生的寿命,断恶修善,老实念佛,这一生就不死。所以行、愿要及时,而且,要愿力大过业力
  • 9
    八十年代末,我的一位同学在乡下一个铁厂当秘书,给我讲了一个发誓的事情,让我至今记忆忧新。 铁厂要过中秋节,节前员工集体放假回家,给留守厂里的看门人买了五斤猪肉,让其过节时食用。当时,做饭的师傅与看门人都在场。 不久,五斤猪肉不翼而飞,看门的说是做饭的拿了,做饭的人不承认,两人为此争吵不休。 看热闹的人不明白究竟是做饭的拿了肉,还是看门的冤枉了他人,一头的雾水。 为了证明各自的清白,正当午时,两个人在厂
  • 7
    http://pan.baidu.com/s/1i3xaReH#path=%252Ffenlei%252F%25E5%2587%
    苏马桑 1-23
  • 8
    01 不惧染疫的孝顺,众神护持 从古至今,修德是真正的养生之本。 清朝顺治甲午年三月,在晋陵这地方住着一个叫顾成的人,他的儿媳姓钱。 一次在钱氏返回邻村娘家时,顾成所在的村子却发生了瘟疫,到处都有传染的情形,甚至连亲戚都不敢路过和探访。 很不幸顾成夫妇也得了这种瘟疫,不久,几个儿子还有媳妇等八人也都陆续染病,整日卧病在床,奄奄一息。 钱氏得知公婆等人患时疫的消息后,急忙要赶回去夫家照顾他们,可钱氏双亲为了她
  • 6
    清代天津宝坻县有个李翁,为人淳朴,驾车为业。他曾经拉着一个布商去陕西做生意。卖完货后,货主觉得李翁老实端厚,准备继续雇他的车回江南。当时车上还带着两万物资。 意外的是,货主在中途突然暴病去世!李翁也没问他家乡具体地址,带着一车巨额物资无计可施。 李翁只得先找个地方厚葬货主。然后想到:“穷人突然暴富,不祥。”接着想到来的时候山东大荒,人相食。 于是干脆把所有银子都买了粮食,然后直奔山东赈灾。事了之后,深
  • 0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 2011/6/30 第11集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俗话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还没契入圣贤境界,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可贵的是有过失了,能够马上爱惜自己,然后去把它改正。所以自爱决定是从改正过失开始,不改过那就谈不上自爱,不懂得自爱,那就更谈不上去爱人。父母为了成就孩子,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所以他改正
  • 1
    古代有个官员,叫卫仲达,有一天,他被阎王爷摄到了阴间去了。阎王爷命手下看看他的善恶记录怎么样。
  • 2
    太上感应篇感应录多有不食牛获福 分享一个传统的说法,中国古代历经瘟疫多,有多次战疫的经验。或有益于各位。可供参考。 值此疫情期间,各种资讯都该分享。 《夷堅志》云:不食牛肉,家無疫患。《閱微草堂筆記》云:今不食牛人,遇疫實不傳染。《歲時廣記》云:不食牛肉之家,瘟神自不侵犯。 原理上古人有说法,也有验证。与现代观念不同。跟阴阳学说有关。
  • 10
    【原文】愿人有失。 【解释】希望他人失败。 【分析】他人失败是很不幸的事情,不去怜悯他,反而希望他失败,这就是幸灾乐祸。既然以灾祸为值得庆幸欢乐的事,那么灾祸怎能不跟随他呢?这个失败不是在别人而是在自己。人虽然非常愚笨,也不应该这么做。 诗云: 层峰峻岭莫能攀, 争似人心曲曲湾。 终日愿人常有失, 那知积罪重如山。 注:人之有失,于我无干。乃有一种人,惟恐人之无过,胸中不乐,眼中不快,此无他,权相敌也,才相
    冲虚散人 12-23
  • 1
     乾隆辛巳年间,河南省发生黄河水患,陆地的水深有一丈(十尺)高,百姓的房子大部分都被水淹没了。陈留县有一位姓曹的人家,居住的屋子也被大水吞噬,经过了三天三夜,大家都断定:这一家不可能有任何人畜生还了。   等到水退了以后,曹姓一家人所居住的房子,墙壁居然没有倒塌,而且家人也都平平安安。 乡里的生还者纷纷过来慰问。   乡人好奇地问:“你们如何在水中存活下来的?”   曹姓人家说:“几天来,只觉得周遭雾
    无意仕途 12-11
  • 1
    南宋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南昌的孔子庙倒塌。知县李纯仁在城南又盖了座新的孔子庙,众人移动孔子圣像时,十来个人都抬不动。有个书生在旁边开玩笑说:“这才叫真正的‘重泥’呢!”孔子字仲尼,所以书生借谐音来开孔圣人的玩笑,“重泥”太重搬不动。李县令当即严厉斥责书生无礼,书生惊恐而去。当晚,书生梦见被官府模样的人缉拿,并训斥他说:“你怎敢如此轻慢侮辱先圣?!罚你二十棍杖。”书生醒后如同痴呆,从此一个
  • 0
    1 宋朝有两兄弟宋郊、宋祁,在读书的时候,有个道士替他们看相,说弟弟会考中状元,大哥也会榜上有名。十几年后考完春闱,又遇到那个道士,他对大哥宋郊说,看你风采奕奕,精神饱满,更胜往昔,必定曾经救活数百万的生命,这次考试,弟弟宋祁固然可以考上状元,然而你的功名也不在他之下。 宋郊心中很是疑惑,同一年殿试,哪能有两个状元?等到放榜,宋祁第一名,宋郊第三。然而当朝太后认为弟弟不可在哥哥之前,于是又擢升宋郊为状
    冲虚散人 12-10
  • 5
    【解释】戏侮毁谤圣贤。 【分析】有两种人会戏侮毁谤,一种是因为自己愚痴,不知道圣贤对世间的深远影响,这就像是瓮里的人埋怨天空渺小。另一种是仗著聪明辩才,煽动他人毁谤圣贤,这就像是在水中捞月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 诗云: 贤圣垂谟重若金, 无端讪谤是何心。 他年刺血招外客, 永堕犁泥万劫沉。 译:讥讽诽谤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痴呆愚昧的人,一味趋附跟着他人;一种是有才华善辩的人,卖弄他的孤僻和怪诞,亵渎怠慢先贤圣
  • 0
    解释】指著天地,来为自己的卑鄙心怀做见证;引请神明,来鉴察自己的猥亵之事。 天地是公正无私的,神明是正直不偏的,顺著天理就能得到吉祥,违逆天理就会招致凶险,它的感应就像响回应声一样,小心敬畏尚且还怕会获罪,何况竟敢指天地引神明,来证明、鉴察自己卑鄙的心怀、猥亵的事情,这不是亵渎天地神明吗?天地神明怎么肯助人为恶,这只是徒然使自己加速招来灾祸罢了!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不要胡乱发誓洗白自己,因为天知,
    冲虚散人 12-12
  • 0
    所谓“左道”,就是不正之道。小的比如那巫师邪术,煽惑愚民百姓,肆其奸谋,骗人钱物。大的比如那汉朝的张角、晋朝的孙恩、元末的白莲教等等,广聚徒众,图谋不轨,虽然事发后,终不免身首异处,无人能免,但糜费了朝廷的兵威,耗尽了国家府库的积蓄,扰害了地方百姓。即使侥幸扑灭,祸害已经很大了。有社会责任的人,必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案:西门豹做了河内太守,看到城郭萧条,民户稀少,就问吏胥说:“河内素称富
    冲虚散人 12-12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国学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