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吧
关注: 1,972 贴子: 25,626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 目录:
  • 文学话题
  • 1
    心一境性是唯识里定心所的定义,是四禅八定共同的心所,我个人理解心一境性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但
  • 4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老纳 9-4
  • 0
    《宋仁宗皇帝赞僧赋》 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 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 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 出入於金门之下,行藏於宝殿之中。 白鹿衔花,青猿献果。 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 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 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 冬观雪岭山川,蒲团暖坐。 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 假饶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 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 般般如意,种种现成。 存世为人天之师,末後定归圣果矣! 偈曰:
  • 1
    【完善自己】◎ 界诠法师 很多人怕独处,但又有人怕应酬。 因为独处不需要任何矫饰,不用戒备,不要表演,不要遮掩,直接面对存在本身。 与人交往,要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自己一个圆满独立的存在,彼喜随喜,彼哀则随悲。应酬多了,多少会有点对生命的耗费,令人感到疲惫厌倦。 但也有些人喜欢交际,建立感情,建立友谊,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做为一个修道人,应先完善自己,道业有成,再与之应酬方不虚耗生命。
  • 1
    网友:成佛与解脱有什么不同? 学诚法师:成佛以度众生为目的,不仅自己离苦,还要帮助一切众生都离苦;解脱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若仅为了个人解脱,只需要破除我执就可以;但要成佛,还需要圆满无边功德。
  • 3
    人生如戏, 凡夫迷于戏, 罗汉不入戏, 菩萨在演戏, 佛戏一如。 ……明章禅师
  • 0
    世间八法是什么?愿获得利养,不愿遭受衰败;愿获得快乐,不愿感受痛苦;愿获得称赞,不愿被人讥讽;愿获得荣誉,不愿遭遇诋毁。修行人若没有平息这世间八法,则没有看破今世;若没有看破今生,想解脱就难如登天。 ---------------索达吉堪布
  • 9
    始终不明白表义名言种子与显境名言种子的含义,更不明白为何前五识不能熏生表义名言种子,有能举例解释吗?
    诸有情A 8-15
  • 16
    我先说个人的理解,欢迎一起交流。第八识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种子(好像有四个,一时又想不起来缺少哪个)。第八识的见分就是这些相分的功能作用,分别为受熏和种子现行(器界为性境,也可以理解为种子,带质境为其现行) 第八识的五遍行心所如下:触为七八识合和而生万法,作意为第八识可以注意种子的新熏和现行,受应该是只有舍受(因为第八识不分别),想为第八识认知一切万法种子的生灭变化,思为第八识在人生前死后的来去意
  • 8
    魔成魔的原因,是因为魔有争强论胜的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魔争不到第一,便生瞋恨心、妒忌心、障碍心。所以谁有这种思想和行为,就是魔,就永远不能成佛。 魔的神通力与佛的神通力相差无几,不过佛的神通力是正派,魔的神通力是邪派。所谓“邪不胜正”,魔始终是不能胜佛的,所以就甘拜下风,五体投地,皈依于佛。 宣化上人法语
  • 2
    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你能发展这种觉性,就会尊重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敬人类。----宗萨钦哲仁波切
    水墨洪 8-10
  • 1
    普巴扎西尊者 : 平常要将谦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如果只是在口中念诵一些咒语,但现实生活中,内心高高在上、自我感觉很强,喜欢颐指气使,则无法与佛法相融。 因为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都必须在很谦虚的立场之中去树立,所以平时要谦虚一些!
  • 1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维摩诘经句摘
    无执 7-31
  • 0
    华严第 四会.夜摩天宫. 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
  • 6
    欢迎加入唯识吧群 群号码:650499325 佛度有缘人
  • 0
    缘来缘去都是福 ——大多数人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因为天地万物都在循环。风水、日夜、四季,花草都在生生灭灭间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成了一池死水。所以缘去也同样是福,你会丟掉很多无谓的负担。
  • 2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维摩诘经》 早安吉祥
  • 2
    广钦老和尚开示: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 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到三恶道去。
  • 2
    愿我们都能遇见像维摩诘这样的人,有勇气拆解我们的概念,指出我们的障碍,打破我们的禁锢。 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生佛前,常遇正法,常遇善知识!
  • 1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经句摘
  • 7
    首先谈一谈关于中观的定义的问题,“中观”这个词,在印度和藏、汉各地的经典、论著中似乎找不到特
  • 4
    请问师兄,谢谢了。
  • 6
    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 7
    学生们的做作业的“作业”原来是法相名词。 作业:指思业及由思所起之身、语二业。真正的业就是“第六意识中的思心所”,即“思业”。
    湖心林 7-15
  • 0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有些事情从世间情感看来是合理的,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不相合的,修行只有在超脱人情人性后,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佛门中这句“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是说修行之人,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佛门中有则着名的故事说,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
  • 1
    哪位知道唯实修行的五个位次是什么,知道的告诉我一下谢谢
  • 2
    http://tieba.baidu.com/p/2916145891 http://tieba.baidu.com/p/2813703296 重点看http://tieba.baidu.com/p/2953537807
    佛子free 7-11
  • 0
    你也许经常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相反的东西。 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这就是出离。 ——宗萨钦哲仁波切
  • 0
    惟贤法师答: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来源于《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随业转变。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都随业受报。简单说“三界唯心”就是随心所转,随业受报。这是从业方面
  • 0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四十二章经摘
  • 0
    别人骂你,是消灾;给不好脸色看,是“最上供养”。要无分别,如获至宝。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逆因缘,会启发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广钦老和尚
  • 10
    保留一段时间后会删除,情节严重者,关禁闭。
  • 1
    白居易依止过道林禅师, 有一天他去拜访禅师时, 看见禅师坐在喜鹊窝旁边,就说: “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官场浮沉,勾心斗角, 你的处境更危险!”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 “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感到很失望地说: “这是三岁孩童也知道的呀!” 禅师道:“三岁孩童虽知道, 八十老翁行不得。”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 0
    世尊在《无量寿经》中曾经说过:「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 1
    真实的故事!2011年,一只被海上泄漏的石油呛得奄奄一息的小企鹅,漂流到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处海岛渔村,被71岁的老渔民Joao花了一周时间清洗,活了下来。在确定企鹅完全康复后,将它放归大海。然而无论怎样,企鹅[em]e400327[/em]都不走。 两个老伙计相处了11个月之久,企鹅突然不见了。可到第二年6月,它却回来了,用带着海腥味的嘴亲吻老人,黏着老人,蹭鱼吃。 此后5年,企鹅每年6月来,次年2月离开,到阿根廷、智利附近海域繁殖,周
  • 2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圆觉经》 那么请问师兄:法我二执,如何对应“身心”?是“法执”对应“心” 、“我执”对应“身”是吗?因为末学知道,断了分别性质的我执和分别性质的法执,才能称名为菩萨。
    湖心林 7-2
  • 0
    为自觉故,愿有勇气在上师面前摘下所有面具; 为利他故,愿不畏惧在众生面前戴上任何面具。 ----宗萨仁波切【图片】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