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北京现代音乐节最新曲目单~(附个别曲目的介绍)
北京现代音乐节当代作品音乐会曲目介绍:吉雅·坎切利与《第五交响曲》
         2008年,格鲁吉亚作曲家吉雅•坎切利(Giya Kancheli,1935.8-)与指挥家克劳迪•阿巴多(Claudio Abbado)共同获得美国沃尔夫艺术奖。生于1935年8月10日的坎切利是格鲁吉亚最著名的作曲家,这个名字在国内很少被听到,但他却被欧洲和美国音乐界人士誉为“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他的创作灵感来自格鲁吉亚民歌,带有广阔的音乐感受,并勾勒出强大的线条,大到交响曲、歌剧,小到室内乐、合唱作品,都始终充满着神秘音响、微妙的情感、富于真实心灵上的歌唱,以超凡脱俗的内省精神感动了诸多听众。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着些许伤感,却又富有震撼力的七部交响曲。提起《第五交响曲》的创作缘由,一定会牵涉到他的《第四交响曲》。1975年,希尔默出版社总监博纳温图拉听过《第四交响曲》后,向其发出了来自西方世界的首次委约,并于1978年由卡辛泽(Djansug Kakhidze)指挥格鲁吉亚国立交响乐团在第比利斯成功首演,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听到、为之深深感动的交响曲第五号。
他以往的作品大都围绕着光、黑暗、乡愁、悲痛、恐惧、孤僻展开,音乐有着简练而有序的音响,让人感到紧绷的寂静。但《第五交响曲》却略有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主题——生活与童年。
        作为坎切利的名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的《第五交响曲》以“父母的回忆”为标题,音乐中透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而这种由衷而发的感受真切、感动,能与听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时而清透自然,时而激动震撼,音乐不断地往返于童年美好回忆和残酷现实之间,将挣扎的心理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作为单乐章交响曲,作曲家将表述、情绪和内容压缩到一个乐章之中,结构上更加紧凑,不同音乐性格间的戏剧化对比,让听者不由自主地紧随其后,充满了十足的期待!
        乐曲开头,拨弦古钢琴轻轻地奏出作曲家儿时记忆中的童谣,不禁联想到小孩子在木马上摇曳、玩耍的画面,单一、朴实的线条是对单纯、天真童年的真实写照,让人不得不感叹道,这么简单的旋律竟能勾起无限回忆。刹那间,强烈冲击式的音响粗鲁地打断纯净主题,突如其来的八度下行遍布木管和弦乐,显得与平静的“童年”旋律格格不入,但又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强劲、掠夺式的音乐气势。
随后,在定音鼓启蒙式的敲击中,乐队如暴风雨般的旋律蜂拥而来,让人有点措手不及,铜管的加入让音响效果如同“电闪雷鸣”般激动、狂烈,音乐被推向高潮后再次回归平静,古钢琴上的童年主题一次次 “无奈”地被乐队强力度的齐奏所吞噬,想必此时此刻,听者的心完全被这种频繁变化的音响所深深吸引。
         童年主题贯穿于乐曲始终,既表达出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也流露出作曲家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心情。中段,童年主题从来没有被完整呈示过,每次才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仿佛珍贵的时间流逝因感伤的情绪而静止了。
从童年的无忧无虑,到美好回忆被残酷无情的被打破,再到平静、祥和的冥想,作曲家仿佛不仅仅向我们传递着其发自内心的感悟,还编制出一幅生动、贴切的人生画面。各种各样的声部、结构、纹理清晰,强烈对比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位在第比利斯鲁斯塔维利歌剧院而做了20年音乐总监的作曲家,正在用他的心灵和纯熟的作曲技术实现了与听众的沟通。这部作品将于2011年5月21日,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呈现,让我们敞开内心,仔细聆听,接受心灵上的洗礼。

贴吧:古典音乐作者:玛丽玛丽无限 2011-05-12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