倜傥才子 清廉官吏

宋湘善书法,《广东通志》称“湘书行草兼备,且在书写笔具上独辟蹊径,凡毛巾、草刷、扫帚、蔗渣,信手拈来,亦能矫若游龙,而兴之所至,不论士庶,皆乐应题写。”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评曰:“芷湾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
宋湘为人豪放不羁,尤擅长行草,但他还兼工楷书,一手馆阁体写得圆均方正。宋湘高中解元后,意气风发,进京参加会试,本欲一举夺魁,却无奈名落孙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湘笔走龙蛇的书法,不符合科举考试所提倡方正圆匀的馆阁体的要求,于是宋湘苦练楷书。第三次参加会试,宋湘已经练就一手漂亮楷书,顺利考中进士。在白渡圩镇上,有一个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宋湘文化广场,广场旁的宋湘文体中心内设有宋湘纪念室,陈列大量宋湘书法作品的拓片和复印件,细细品鉴,这些书法作品无不精神圆满、雄浑矫健、充满着宋氏风格。宋湘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大清官。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宋湘在外为官20余年,既当过翰林,也当过10余年的知府,甚至在晚年还升任了湖北督粮道这个肥缺,按理说应该比较富有才对。可是他却为官两袖清风,家无余财,不贪不腐,甚至还捐出自己的俸银帮补百姓。云南地处偏远边区,当地州府财政拮据,他初到曲靖,便捐出薪俸购买纺车500辆;在永昌府时,捐银1700两创办书院,府属有数股土匪作乱,他自捐军需银8000两剿匪,不费公家斗粟。当地百姓无不感恩戴德,建生祠祀之。所以当他去世时,竟然无钱殓葬。湖广总督池春生派官兵扶柩回乡,因条件所限,家属只能将他安葬于梅城附近的教子岃。
【专家视角】
滇粤百姓至今思宋公
记者:朱馆长,你好。众所周知,宋湘是我们客家地区的一个大才子,他不单精通四书五经,还善于诗歌和书法创作,他在书法和文学上有什么成就?朱迪光(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宋湘是清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磊磊落落,豪放不羁,与黄遵宪、丘逢甲合称为岭南客家三大诗人。清末胡曦在其所撰《梅水汇灵集》中把宋湘及其同代诗人黄香铁、李黼平并称为梅诗三家。宋湘关心民生,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宋湘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深受收藏界和民间的喜爱,有评论家说他的书法高迈雄奇、潇洒自如、自成一格。现在我们梅县区博物馆就收藏有数幅宋湘的真迹,在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上,我们提供馆藏的宋湘真迹拿去展览,受到了观众的热情围观和一致赞许,原计划半天的展览时间因此改为一天。叶剑英元帅也非常喜欢宋湘的书法作品,在其西山住所的大厅墙壁上高悬的就是武汉市总工会敬赠的宋湘晚年任湖北督粮道时,在汉阳龟山古琴台用竹叶所书的《伯牙琴台题壁》拓片挂轴,现藏叶剑英纪念馆。记者:民间流传着许多宋湘的逸闻轶事,为什么宋湘深受民众的喜爱与尊重,这和宋湘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朱迪光:宋湘才华横溢,为人倜傥风流,幽默诙谐,民间向来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逸闻轶事,对于这样一位才子,民众肯定是非常喜爱的。当然,有些与宋湘有关的故事属于稗闻野史一类,是一些好事者把别人的事情移花接木到了宋湘身上,并不真实。另一方面就是宋湘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由于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并不宽裕,所以他更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深受民众的欢迎和爱戴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说他在云南为官13年,为当地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心。他从京城来到云南曲靖后,见当地地瘠民贫,便自捐俸银购买纺车,指派其妻王素云教民纺纱织布,当地民众称这种布为“宋公布”。与此同时,宋湘在云南曲靖治理水患、种植山林、兴办教育、剿除匪患等等,他的这些作为,不但为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促进了当地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曲靖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宋湘被调离云南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他在诗作中写道:“十年心迹众人看,回首云山路屈盘。前日出关星来落,怕教父老别离难。”从中可以看出,宋湘深受民众的喜爱。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
?

宋湘纪念室前的宋湘石雕像
【逸闻轶事】
殿试试卷回流家乡

宋湘的殿试试卷共1800多字,用正楷书写而成,字体刚健圆润,结体整齐,是典型的馆阁体。
在白渡宋湘纪念室内,有其殿试试卷的套印本。从附在试卷末黄锡铨所添加的后记中可以得知,这张试卷不知何故从皇宫中流出,后由知名历史学家陈垣(字援庵)于琉璃厂获得,转赠给民国参议员黄锡铨(梅县人)。黄锡铨和他的门人黄冈寿(蕉岭人)集赀套板印500本,送给宋氏族人和喜爱宋湘书法的同乡人。相传,宋湘殿试那天,风沙大作,笔墨胶滞,难以书写,突然有个侍卫趋前,为宋湘褰衣障风,才顺利完成答卷。现在看到试卷上,确实有风檐寸晷的痕迹,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后来宋湘访得其人,原来是同乡徐星谿(即徐庆超,乾隆年间武进士,蕉岭人),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宋湘还教习徐星谿书法,并为徐的肖像《春波洗砚图》题字作颂,两人的友谊传为佳话。
伯牙琴台题诗成绝唱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宋湘督粮北上。一日酒后,他登临汉阳龟山古琴台,用竹叶代笔,蘸墨题壁,首先写下“高山流水”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又写了《伯牙琴台题壁》诗,诗曰:“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此曲不传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到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书法洒脱古拙,气势磅礴,后人怕被风雨剥蚀,即请匠人刻于石上,遂完整保存至今。题诗“吾去矣”的宋湘,因疲劳过度,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去世。巧合的是,其生卒为同月同日同时辰,为一大奇事。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