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镇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齐国谷邑,秦代称谷城,汉置谷城县。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元年(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城迁至今东阿镇。1947年初,东阿县政府移驻铜城。东阿县第一区(今东阿镇、洪范池镇一带)划归平阴县。
东阿镇古迹颇多,原古东阿八景为:洪范浮金、扈泉涌碧、έ山出云、鱼山闻梵、狼溪春水、虎窟秋风、归台遗井、黄石仙踪,其中的虎窟山、三归台遗址、黄石山和浪溪河(原名狼溪河)下游均在现东阿镇境内。
孟庄东汉画像石墓 位于东阿镇孟庄村南,原汉墓8座,封土高大。“文革”中毁坏6座,今存2座,全以当地产巨型青石材扣结而成。墓为南北向,墓室顶部盖板高于地面约0.8米。墓内南北11.5米,东西7.8米,高度为3.22米。面积78.8平方米。墓室平面呈凸字形,计有前厅3间,中厅3间,后为棺室。墓门在南边中心部位,由门楣、门框、门扉构成。墓门高约1.8米,宽1.2米。石质门扉两扇,上下有门枢,安装在门楣和石地板的臼窝内。门扉外饰浅浮雕铺首衔环图案,门楣饰高浮雕羊首图案。 墓四壁以规整巨石砌成,全饰有细钻斜条纹和菱形图案,墓壁上沿刻垂帐纹和鱼纹。以方形和圆形石柱支撑巨型柱体过梁,将厅间隔为6间。方形石柱四面磨光,减地9浅浮雕人物,动物图像,圆形石柱,高浮雕杂技百戏,神话故事图像。柱础均为高浮雕动物、人物故事图像。柱上纵横相连的青石过梁,均内侧面磨光,平面减地阴线刻车马人物画像。外侧面饰鱼纹。后棺室长方形,南北3.20米,宽2.70米。巨石平铺盖顶。墓底以石材铺平。墓室共用石材161块,其中31块刻有精美画像。 1986年5月至7月,市县文物部门对汉墓进行了全面清理。清出五铢钱几枚,铜器、陶器残片,漆片等物。此墓画像石数量多,内容丰富。棺室前柱栌斗上有“君故吏”“军君故吏”“君从吏”“小吏也”等榜题文字,皆为隶书。画像石计有117幅,分布在墓门、各厅室、过梁、横额及石柱上。画像总面积60多平方米。画像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平经历及社会活动、生活活动场面。画像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凹面刻平面减地阴线刻等技法。雕琢细腻,气魄雄浑。此墓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公祠旧址 位于东阿镇北500米,地处于谷城山下(原庙头村)。祠始建于汉,历隋唐、逾宋元,经明清,历代多经修葺,香火不息。1960年代初,仍是庙门伟严,殿堂肃穆,松柏杈丫,碑碣林立,乃历代文物遗存宝库。今存数块明清重修、拜竭碑刻遗址,汉代碑碣、唐代《黄石公祠记》碑、宋宣和诗刻碑各一块,宋代题款石香炉一个。正殿内有黄石公、张良石质雕像。黄石公气宇轩昂,扶膝危坐正中,一足赤;张良跪其前,双手举履过顶。雕刻相传出自唐人之手,造型生动,做工精细。据当地人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黄石公诞辰,举行历时半月的庙会。四方善男信女,商贾行旅,文人骚客,官宦贵人,云集祠前,焚香谒拜。有六朝庚信的《张良谒黄石公赞》、宋代姚铉的《黄石公庙碑铭》、元代元好问的《过黄石公庙》、明代侯钺《登黄石山》、清代王世祯《留侯祠》等留於后世。 谷城山 位城北2.5公里,山上也建有黄石公祠。山上石色颇黄,又称之黄山。《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的记载。山顶突兀拔起一巨石,即谷城黄石。《东阿县志》载:“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明正德进士,兵部给事中周祚在《黄石公赞》中曰:“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黄石公。”今谷城山黄石依然如故,高达20米,周围70余米。四壁陡峭如削,形若天柱,矗立山巅。历代文人留下多篇诗作述怀黄石。在黄石南面有数块依崖摩刻的碑文,因年代久远,雨淋风蚀严重,字迹多数模糊不辨。在黄石西北方高6米处悬崖上,有人工开凿石窟,深3.5米,高2.8米,内径宽3.6米,名曰“黄石公洞”,洞内依壁立有黄石公雕像,高1.5米,双手扶膝,肃穆端坐,发挽顶髻,圆面长须。据其雕琢技法,当是明代作品。黄石之南,原有黄石公祠,3间,内祀黄石公石质坐像,形同“黄石公洞”内雕像、二者为同期建造。
永济桥 原名浪溪桥,坐落在东阿镇老城内浪溪河上,距今400多年历史。

东阿镇为老东阿县治,浪溪中流,城分东西。中间1座大石桥横跨溪上,以济车马行人。桥型雄伟,南北望去横卧如虹。据《泰安府志》载:浪溪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当时垒石为三孔,因水冲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改建一孔木桥,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稍减其高。现存桥为明万历年间(1614 年)所建。桥为单孔拱形,长55米,宽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桥面两侧护栏,以栏板和石柱扣结而成。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云朵图案。石栏与石栏之间石柱上雕有坐狮、石猴、蘑菇。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当地人把石桥石刻编成小唱:“十八个狮子一对猴,二八一十六个蘑菇头。独石一百零八块,南北三十个流水沟”。1995年,永济桥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