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思辨】朱熹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乐爱国 高令印
贴吧:
华夏之子作者:
华梦千寻 2012-05-22 22:31 ?中华高姓总谱?续第七、八、九卷编辑会议在厦门召开 2016年2月29日上午,?中华高姓总谱?续第七、八、九卷(简称::续三卷)编辑会议在厦门召开,参加会议人员有:续三卷编委会名誉主任高志超、总编:高若敏、高令印,副总编:高福信、高孔煜、高继禹、高秀蓉、高平和。 会议研究决定:1、成立“续三卷”编辑理事会(根据捐资情况名单另订)。2、成立“续三卷”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高志超;主任:高昂、高驰凯;副主任若干。3、总编:高若敏、高令印;副总编:高忠诚、高福信、高孔
贴吧:
高氏族谱作者:
东山glf 2016-03-01 18:24 回复:难怪清遗民风评不好 “优雅的文明”———论辜鸿铭的理想文明观唐慧丽
辜鸿铭(1857—1928),别名辜汤生,英文名KuHongMing,祖籍福建省惠安县,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译介、传播而享誉海外,外国人有“到中国可以不访三大殿,但不能不访辜鸿铭”之说。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牛津运动故事》《尊王篇》等被译为多国文字,其《论语》英译、《中庸》英译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好译本之一。辜氏青少年时期一直在西方游学,二十四岁以前几乎未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
辜氏肯定儒家道德文明,批判欧洲现代物质文明,并由此出发形成其“中国文化救西论”。台湾学者吴相湘《辜鸿铭比较中西文化》:“……将《论语》《中庸》译为欧文,撰述《中国文化之精神》诸书,有助于外国人认识此一伟大传统。所著有关欧战文字,使饱受战祸的欧洲人产生精神解脱作用,德国及北欧人士因此极示尊敬。惟晚年反对共和及新文
学运动诸言行,与新思潮背道而驰。”
批判辜氏“顽固守旧”的学人(如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胡适等),还是持中立或赞同的学人(如林语堂、吴相湘等),其研究多围绕辜氏的文化立场———保守还是顽固,而非对其文化思想进行深入解剖。
陈序经从其“全盘西化论”出发,对辜氏文明观进行驳斥,从学理层面对辜氏的文化观、文明观做了系统的整理、概括。陈氏评述:在辜氏看来,文化最初是从征服自然而来,是对于“自然势力”的压制和管辖。从陈的上下文来看,陈所谓的自然势力,是指自然的破坏力,比如,自然灾害等。除了“自然势力”所带来的破坏,还有一种来自人心的欲望和情绪冲动的力量,其破坏力更胜“自然势力”。文化则应对这种来自情绪或情欲的破坏力加以调节、管辖,道德由此而生。
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分别从以卡莱尔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的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辜氏本身带有的爱国传统和华侨情结、倾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父布朗的教导、回国后进入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张之洞幕府和对西方社会弊端的深切体验辜氏偏激的性格、反对西方对中华民族及文明歧视的心态、想证明自己是地道的中国人的心理等使他的保守走向极端。辜鸿铭的中西文明观以及享誉西方的原因,对辜氏的英译儒经亦有所评析。该书属于史学领域的评传性专著,书中关于辜氏文明观的论述,也是多涉及其文化立场,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而并非辜氏“文明观”的哲理、学理内涵。
刘中树、高令印、吴争春等所论并未超出前人窠臼,如辜氏充分肯定道德的价值、以道义与利益作为划分中西文明的标准、辜氏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辜氏的“儒家文化救西论”等。较有创见的是朱寿桐,其从新人文主义的视角切入,认为辜氏的文明观渗透着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视为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最早“滥觞”。
贴吧:
明朝作者:
存之 2024-07-16 10:54 高致贤小传入选《世界人物辞海网》印刷版第一卷(7) 高致贤小传入选《世界人物辞海网》印刷版第一卷(7) 作者:办公室助理王 发表时间:2006-11-13 18:49:06 ■当前位置=世界人物辞海网>>印刷版&g
贴吧:
高作者:
高致贤1 2012-06-26 18:13 我们游氏家庭中必须珍藏的一本书《千秋雪》 《千秋雪》--游氏族人自已的书 尊敬的各位宗亲: 您们好! 《千秋雪》是镇宅之宝!每个游氏家庭必珍藏,每位游氏后裔必读,值得子子孙孙代
贴吧:
游氏作者:
游857701041 2014-03-16 22:58 回复:宋明理学研究著作05 朱子学通论 高令印 厦门大学出版社
朱熹事迹考 高令印 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建朱子学 高令印 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子论”曽点气象”研究 田智忠 巴蜀书社
朱子学派 谢无量 中华书局 上海中华书局
《朱子语类》选评 朱义禄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 黄俊杰、林维杰 台大出版中心
朱熹与经典诠释 林维杰台大出版中心
《四书章句集注》研究 顾歆艺著
朱子一百句 朱杰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子全书》与朱子学:200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初朱子学研究:对一种经世理学的解读 林国标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唐贤清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吴福祥 河南大学出版社
诠释与建构:陈淳与朱子学 张加才 人民出版社
朱子奇诗创作评论选Zhu Zi-Qi’s poems reviewed 张玉太 北京:作家出版社
朱子诗中的思想研究 申美子 文史哲出版社
朱熹诗词选注 杨青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熹诗词365鉴赏 电子资源 陈长根编著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 陈代湘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子大传 束景南 商务印书馆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熹研究 束景南 人民出版社
朱熹年谱长编 束景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日韩朱子学杨明学之研究 戴瑞坤 文史哲出版社
朱子《诗经》学新探 黄忠慎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全体大用之学:朱子学论文集 朱荣贵著 学生,2002
《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 杨永龙 河南大学出版社
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 卢仁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陆学术考辨五种 吴长庚 江西高校出版社
朱子学之东传日本与其发展 郑梁生 文史哲出版社
贴吧:
理学作者:
张29 2014-04-13 16:19 回复:【厦大】厦大学子常驻铁。为想报考厦门大学的学弟学妹解决各 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从事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主要骨干还有常大群副教授、杨胜
良副教授等。常大群的全真道心性哲学研究、杨胜良的《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从新颖的角度展示了道家、道教文化的深层思想底蕴。黄永锋副教授在道教服食等方
面也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 为了推动易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还于
2002年成立了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道学研究》学术专刊,以专题形式刊载最新研究成果,并以此联络港台及海外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学术力量,产
生了良好的反响。
在着重开展易学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同时,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学科群体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在朱子学与
儒家哲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开拓。高令印教授、何乃川教授、张善城教授长期从事朱子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卢善庆教授则从审美文化角度解读儒学经典,发掘艺
术哲学的资源。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徐朝旭教授、傅小凡、乐爱国诸位副教授携手共进,其研究群体显示了一派朝气蓬勃的气象。在这方面,该
学科群体先后出版了《朱子学研究》、《朱熹思想丛论》、《福建朱子学》、《朱熹事迹考》、《闽学概论》、《游酢评传》、《中国儒学史论》、《<资治
通鉴>的治国思想研究》、《王廷相评传》、《晚明自我观研究》等10余部著作。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对本研究领域梯队成员的著作给予充分肯定。陈荣捷
先生认为,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的《朱熹事迹考》在朱子学研究问题上走的是一条新路,其所获得事迹之众多和考证之翔实“为中外学者所莫可伦比”。研究朱子学
在韩国流传的主要成果《李退溪与东方文化》也有较大反响,该书被译成韩文出版,获得“第4届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徐朝旭教授的《德治论》从儒家德治思想的
追溯入手,进而考察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影响,分析德治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开拓了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在佛
教哲学研究方面,厦门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与学术资源。
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长期以来与厦门大学的佛学研究人员关系密切。著名佛学专家虞愚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他为学界与教界
联手进行学术研究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成立了佛学研究中心,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构上的保证和学术研究的便利。研究
中心主任刘泽亮教授, 1999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他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 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
年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他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等多项。主要学术著作有:《易文
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27 万字,第二作者)、《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34 万字,独著)、《永明延寿禅师全书》等 6
部,在《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佛教哲学研究论文 70 多篇。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为了
加强学科建设,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以佛学研究中心为架构,积极引进人才。目前,该研究中心在刘泽亮教授带领下,聚集了一批多样学缘的博士、副教授。
例如王荣国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区域佛教史研究,所著《福建佛教史》的一些论点颇为学术界关注,多有征引;吴洲副教授来自南京大学,主要论
著有 《缘起论的基本问题》 ;林观潮副教授来自日本 京都大谷大 学,亦曾在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中心进行禅学思想史研究,他的主要论著有 《从
中国黄檗禅到日本黄檗宗》,《隐元东渡の真相にっいて》等 ;陈强博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主要论著有 《新唯识论述记》等。
贴吧:
高考作者:
烟花丶易燃 2011-06-20 23:04 回复:如果要了解朱熹理学,应该看什么书
朱熹研究著作
朱熹与多玛斯行上思想的比较 黎建球著 台北 商务印书馆,民国67.9(1978.9)
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 (韩)刘承相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朱熹讲周易 白话《周易本义》 陈鹏,宋卿译 长春出版社,2010
朱熹的思维世界 田浩 江苏人民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朱子新学案 钱穆著 全集本 巴蜀书社本 三民书局本
朱子学提纲 钱穆 三联书店
朱子与闽学 傅小凡著 岳麓书社
朱子理学与武夷山文化 傅小凡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 乐爱国著 岳麓书社,2010
朱子学与徽学 解光宇著 岳麓书社,2010
王夫之、李光地对朱子易学的继承、批判与发展 高志成著 台北县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09
朱子诗教思想研究 彭维杰著 台北县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 王倩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熹诗经学研究 檀作文 学苑出版社
朱熹《诗经》学与《诗经》汉学传统异同之研究 陈明义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 邹其昌 商务印书馆
朱子《学礼》研究 林美惠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朱熹医、易会通研究 杨雅妃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 吴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蒙书讲义 上 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 李里 广西师大
朱子学新探 郭齐 四川大学出版社
朱熹传 郭齐 四川大学出版社
《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 刘子瑜 商务印书馆
朱子学研究 龙念 安徽大学出版社
朱子导读 王瑞明,张全明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巴蜀书社
朱子行迹传 陈长根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陈来 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子哲学研究 陈来 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子门人 陈荣捷 华东师大出版社 学生书局
朱学论集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书局
朱子新探索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书局
近思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书局
近思录全译 朱熹,吕祖谦撰集 于民雄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近思录 朱熹,吕祖谦编 查洪德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朱子学通论 高令印 厦门大学出版社
朱熹事迹考 高令印 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建朱子学 高令印 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子论”曽点气象”研究 田智忠 巴蜀书社
朱子学派 谢无量 中华书局 上海中华书局
《朱子语类》选评 朱义禄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 黄俊杰、林维杰 台大出版中心
朱熹与经典诠释 林维杰 台大出版中心
《四书章句集注》研究 顾歆艺著
朱子一百句 朱杰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子全书》与朱子学:200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初朱子学研究:对一种经世理学的解读 林国标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唐贤清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吴福祥 河南大学出版社
贴吧:
理学作者:
张29 2012-03-18 07:10 宋明理学研究著作01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中国思想史研究 岛田虔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中国思想史 (德) 阿尔伯特·史怀哲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中国思想史 武内义雄编著 岩波书店 1962
中国思想史论集 徐复观著 薹湾学生书局 1983
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 徐复观著 薹湾学生书局 1985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徐复观著
中国思想史 主编张岂之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9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原道、原性、原教) 唐君毅著
哲学概论 唐君毅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著 学生书局 上海古籍
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著 学生书局 上海古籍
中国哲学十二讲 郭美华, 陈卫平著 重庆出版社 2008
中国哲学十讲 李石岑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心灵超越与境界 蒙培元著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蒙培元著 人民出版社 1993
中国哲学通史·五卷 杨邦宪主编
中国哲学史通 陈庆坤主编,李景林副主编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刘文英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詹石窗主编
简明中国哲学通史 高令印
中国哲学概论 曾春峰等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哲学的世界 向世陵主编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方立天著
中国历代思想家 王寿南编 / 台湾商务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中国哲学史纲要 萧萐父,李锦全主编
中国哲学智慧 主编向世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哲学史概论 (日本) 渡边秀方原著 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五年
中国哲学史纲要 蒋维乔, 杨大膺合编 中华书局 民国24
中国哲学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中国哲学思想史 罗光著
中国哲学大纲.上下册-第三版 罗光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2
中国哲学辞典 韦政通著 水牛
中国哲学辞典大全 韦政通主编 水牛
中国哲学大词典 方克立
中国心性论 蒙培元著
中国哲学史小辞典 赵书廉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4册 汪晖著 北京-三联书店 2008
中国哲学史提纲 宗白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中国辩证法史 田文军, 吴根友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国哲学史通论 范寿康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哲学概论 胡伟希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陈荣捷编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国哲学论集 陈荣捷著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郭齐勇主编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冯 契著 陈卫平缩编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方克立,李兰芝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10
贴吧:
理学作者:
张29 2012-02-17 12:09 回复:洗清泼在程朱理学上的污水——重识程朱理学 再看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源自《大学》,是对前人学说的进一步阐发。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是从道德修养目的论出发的,但他认为要达到这一道德至境不在于苦思冥想、一味明心悟道,而在于格物穷理、学习求真。所以说,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既以明善致知为终极追求,又包含着注重通过学习实践来穷理求真的理性内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其过程必须去“理会那万理”,就是去研究具体事物之理。[ 乐爱国、高令印.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在《朱子语类》中大量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朱熹说:“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4册: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经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477页]
“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穷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穷之未得,更须款曲推明。盖天理在人,终有明处。”[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4册: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经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469~470页]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4册: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经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477页]
“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4册:朱子语类·卷十八•大学五或问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633页]
“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讲。”“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5册:朱子语类·卷四十九·论语三十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1656页]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6册: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第一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2024页]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朱熹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关于格物与致知的先后关系,他说:“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却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穷究。如此,则终无所止。”[ (宋)朱熹著. 朱子全书·第14册: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473页]在这里,朱熹强调格物在先,格物为致知的基础,并批评了不对具体事物之理亦即科学意义上的道理进行研究的现象。
全祖望曾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朱熹之学的博大精深进行学术鉴定,认为朱熹之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这和朱熹注重格物穷理的学风密切相关。朱熹认为宇宙万物莫不有理,因此格物穷理不仅应施之于身心、性情、人伦,哪怕是天地鬼神、鸟兽草木也都应广泛研讨,从中发现“所以然”和“所当然”之理。这种“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的思想也促使了朱熹对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所以,朱熹教学生也教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知识。[ 参考:黄世瑞. “莫言先哲轻科技,鱼跃鸢飞别有天”——朱熹科技思想浅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周桂芹. 朱熹“格物致知”说学理价值评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甘丹. 被遗忘的天文学家朱熹. 科学大观园,2009年第6期。]
对此,今天的学者评论道:
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含的格自然之物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一般的理。还具有格具体的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同时,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朱熹的格自然之物不仅是自然哲学的研究,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样,朱震实际上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 乐爱国、高令印.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贴吧:
汉服作者:
独秀书生 2010-08-10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