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新,字复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幼年随父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典籍。马德新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前往麦加朝觐,之后在阿拉伯、土耳其、新加坡等地游学和居住,直到1849年才回到中国。马德新回国后在云南建水、玉溪等地设帐讲学,当时“四方从学之徒,星列云集”,开创了云南经堂教育之先河,他也成为继王岱舆、马注、刘智之后的一代回族宗师。马德新可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写作,他著述丰富,有30多部译作和专著成果,代表作为《四典会要》《大化总归》等。1856年,马德新参加和领导了云南回民反清大起义。1862年,他随马如龙降清,但在1874年仍被清廷杀害,时年81岁。
马德新的《朝觐途记》一书用阿拉伯文写成,由其弟子马安礼在1862年译为中文。该书真实、详细记录了从云南到阿拉伯半岛的交通情况,南亚、西亚各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史料价值甚高,是后人了解当时中国—中东交通以及中东各国情况的重要文献。
《朝觐途记》记载,马德新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启程,跟随马帮从云南大理经景东、普洱、思茅,从西双版纳的打洛出境至缅甸,经过景栋、腊戌到达缅甸古都曼德勒(阿瓦城),这段陆路用了大约三个月时间。休息18天后,又从曼德勒乘运铜船沿伊洛瓦底江南下,17天后到达仰光(漾贡城)出海口,在此等候开往印度半岛的海船。由于当时印度洋上风浪大,船都不敢出海,所以一直在仰光等了近五个月,才乘上了前往印度的海船。横渡孟加拉湾时,因风不顺,本来只需半个多月的航程,走了40天才抵达印度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克来克特)。为了等候前往阿拉伯半岛的船,马德新在加尔各答又停留了四个多月。
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马德新搭乘一艘阿拉伯人的大船从加尔各答前往阿拉伯半岛的吉达港(淳德)。大船沿印度海岸南下,先后经过了斯里兰卡(赛依喇,即锡兰)、马累(买来波,即马尔代夫的马累岛);穿越阿拉伯海,经停阿拉伯半岛的亚丁(尔当城)、摩哈(母呵)、荷台达(哈代德)等地,然后再沿红海北上到达吉达港,航行了三个多月。从吉达登岸后,再乘骆驼或马匹数日,最终到达伊斯兰圣地麦加(满克)。马德新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从大理启程,旱路水路,水路旱路,走走停停,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才抵达麦加,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 虔诚的穆斯林前往麦加大清真寺朝觐
在完成了朝觐功课之后,马德新又到了麦地那、开罗、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伊斯坦布尔、雅法等多地游历参观,与中东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社会人士广泛接触。《朝觐途记》中写到了当时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进行社会改革、国家欣欣向荣的状况;还写到他作为中国穆斯林,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受到友好接待;在耶路撒冷拜谒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还描述了当时阿拉伯半岛流行的疫病等。当然,书中也记录了一路上的种种艰险。
他在《朝觐途记》最后写道:
至是,始知朝觐有二途,一路由阿瓦,一路由北塞。由阿瓦以船行于海,顺水至漾贡,若水行得力,半月可至;或水弱,须一月。船价十枚银钱,资用在坐船人。然后由漾贡以大船行于咸海,风顺十二日,无风或有烈风,一月或数月方至邦戛拉(孟加拉)。至于资用在坐船人,船价每人十板鲁屏叶(卢比,印度货币)。由邦戛拉至淳德,乘巨船行于大海中,西向而行。风顺,四十日至,速者也;或两月或七十日,中等也;若风不顺,或无风,四月五月不等。船价每人十五枚第亚勒(里亚尔,阿拉伯货币)。
马德新此次中东壮游历时八年,“经数万里之风霜雨雪,矢八九载之琢磨切磋,目睹中华未见之经,耳闻吾国未传之道”,直到1849年春才取道马六甲、新加坡回到家乡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