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宋元明清诗话、词话总目 一瓢诗话(清)薛雪撰 应试诗法浅说(清)叶葆撰 西江诗话(清)裘君弘辑 蓉塘诗话(明)姜南撰 五百石洞天挥麈(清)邱炜萱撰 拜经楼诗话(清)吴骞
贴吧:
蕉园诗社作者:
青山秀谷1 2013-04-09 17:31 “粤东三子”之一:岭南名儒黄培芳 黄培芳,清广东香山人(今中山)人,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式副榜(副
贴吧:
西江英雄传作者:
西湖醋鱼射手 2018-02-28 19:00 回复:(转载)略论王次回 三,身后巨大争议
上文也以提到,“香奁体”是一个在诗坛十分尴尬的体裁,纵然许多大诗人推崇王次回,但是对于其诗的争议相当激烈,这里笔者仅就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就行一些介绍。
首先是一些持基本肯定态度的评论,如清代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三十二提到:“风怀之作,《段柯古红楼集》不可得见矣存者,玉溪生最擅场,韩冬郎次之,由其缄情不露、用事艳逸、造语新柔,所以擅绝也。后之为此体者,言之惟恐不尽,诗焉得工?故必琴瑟钟鼓之乐少而寤寐反侧之情多,然后可以追韩轶李,金沙王次回结撰深得唐人遗意,诵之感心嫮目、回肠荡气。”就是直接把王次回和李商隐、韩偓相提并论了,推崇之意相当明显。再如清代著名诗人陈廷焯《白雨斋诗话》中评价王次回:“闲情之作虽属词中下乘,然亦不易工,盖摹色绘声,碍难着笔,第言姚冶易近纤佻,兼写幽贞又病迂腐。然则何为而可?曰根底于风骚、涵泳于温韦,以之作正声也可,以之作艳体亦无不可。”这段评论显然是针对那些非议艳体诗之人而言的,看法十分高明,只要以风骚为根底,涵泳温韦,用这样的诗格去写正统诗歌也可,写艳体也无不可。这有为艳体诗正名的味道,诗歌的精髓不在表现出来是正体还是艳体,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写诗的本心,是出自屈原流传下来的风骚传统,即可称作诗了。但是陈廷焯还是把艳体定格为“下乘”,可见文坛对艳体诗还是存在普遍偏见。再如清人黄培芳《香石诗话》评价道:“竹垞[14]盛称王次回彦泓香奁,归愚[15]选明诗不登次回,袁子才至作书难之持论固偏,然香奁一体往往是才人寄托之作,自不可抹杀。”[16]也是强调香奁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不可一味否定。但是也可以看出,虽然基本是持正面意见,但在评论时还是相当谨慎小心的,因为对“香奁体”的评价非常敏感的事情,关系到诗的原则问题,亦即严肃诗歌的体裁究竟能不能容纳“香奁体”的问题,一般的评论家对此都比较保守,大多态度模糊,所以对王次回能有这样的评价足见王次回的诗作是多么优秀了。
贴吧:
贾诩作者:
玉藻前? 2015-11-22 16:08 回复:清诗二十讲 十四 王士禛
顺治十四年丁酉,山东济南大明湖秋色乍染,乡试的士子云集省城,其中有一位白衣少年,于文酒之会,以秋柳为题赋诗四首,大江南北纷寄和章,可谓盛极一时。
这组«秋柳»诗的作者,就是二十四岁的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恒台﹚人。少时以聪慧见称,15岁就出版了个人专辑«落笺堂初稿»,24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王士禛的«秋柳»诗虽为触景生情,怅然有感之作,称不上时代的最强音。然其韵外之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风格,与他的神韵说,还是十分吻合的。这种让艺术回归其本来面目的手法,也是无可非议的。
“神韵”一词,最早出现于六朝,谢赫«古画品录»说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中国最早的诗论家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神韵”说的根源。另外,«潜溪诗眼»也从各个方面作了自齐梁之画向诗之转变的叙述。
由于王士禛名高位重,他的神韵诗说几乎主宰了当时文坛,不过他的同乡,姻戚后辈赵执信对此却不以为然,说他功力单薄,无黄钟大吕之音。黄培芳的«香石诗话»也说他的«秋柳»之作:“以风神取胜,脍炙一时,然訾之者亦不少,其实细按,不免有稍空虚。”
王士禛诗名之外兼有爱才的美誉,他与蒲松龄诗文酬酢,也成就了一段佳话。王士禛贵为高官,而蒲松龄只是乡下的一个穷塾师,二人交往,王赏识蒲的道德学问,蒲敬重王的诗文造诣。时蒲松龄正创作«聊斋志异»,王士禛为之评点扬名,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绝一首: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王士禛的神韵诗说虽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但其作品却飘渺淡远,意味空灵:
«秋柳»﹙其一﹚
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晓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真州绝句五首»﹙其三﹚
江干多是钓鱼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
贴吧:
散文作者:
钱塘刘军 2010-08-02 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