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梁氏名人随录(连载)
中山立县议第一人梁杞 梁杞,生卒年月不详。东莞县(香山设县前属东莞县管辖)文顺乡廷福里(今石岐南部)人。赋性温纯,慎重、好学,精通诗书。宋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授连州司理(主理狱讼官)。在任秉公审判案件,获吏部官员赏识,晋升桂阳(今湖南郴州)令。到任之处,施行惠民为本之策,压抑奸滑,严惩恶吏,调整赋税,缓免兵役,缉捕强盗,兴办学校,提倡开垦造田,推广耕作技术,农商生产均得以发展,百姓深受其惠。不久,升任员
贴吧:tuisiba作者:塘溪老嘢 2019-08-10 09:12
中山市南区福涌村功建铁城梁公祠(转)
中山市南区福涌村功建铁城梁公祠是中山市市级文物单位,此古建筑是铁城府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个儿子
贴吧:作者:塘溪老嘢 2016-03-20 09:43
功建铁城梁公祠考及其他
在广东中山市南区福涌村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其祠名与一般梁氏祠堂不同,门额书题称为《功建
贴吧:tuisiba作者:塘溪老嘢 2018-02-23 08:50
回复:【天涯】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广东篇
(六十六)香山县城
  珠海1953年建县以前,是中山的一部分;中山县呢,在1924年以前是叫香山县的。为什么改叫中山,因为国父孙中山是香山人。
  香山县城建于宋朝,在现在中山市的石岐区。石岐当时叫仁厚乡。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建县的时候,有人建议城池筑在雍陌乡。负责建城的陈天觉有不同看法,主张建在仁厚乡。怎么想办法说服他们呢?陈天觉在仁厚乡的土里搀和了一些铁屑,说,咱们建城池应该建在地贵一些的地方吧?地怎么就算是贵呢?那应该是土重嘛。拿秤秤雍陌的,再秤秤仁厚的,“果然”是仁厚的“土”是重了些,于是香山县的城池就建在仁厚乡了。后来人们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就把这座城叫成了“铁城”。
  绍兴二十四年(1152),城池修筑完成,周围四百五十丈,四座城门,南门“阜民”,东门“启秀”,北门“拱辰”,西门“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守御千户陈豫扩建为砖城,周围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宽一丈,下宽一丈八尺;雉堞三千六百四十个,铺舍十二间;门楼、敌楼各四座;两座水关,一个在城西南是明水关,上面盖着关楼,城外的旱堑一百四十六丈;一个在城东南的护城河是暗关;护城河长五百四十七丈;城周围的濠堑总共六百九十三丈,宽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顾其言增高城墙四尺,增筑铺舍十一间。清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对城池多有修葺。

黄粱镇
贴吧:广州fc作者:可乐9456 2014-01-07 17:50
回复:坦洲灯笼山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陈天觉上书朝廷,建议改香山镇为香山县,获朝廷诏准,遂划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县岛屿归香山,建立香山县,由广州府管辖。当时,坦洲域境西北部为丰乐乡,东南部为长安海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桂显迁香山丰乐,而后分一房到五指山西南麓建埔顶村,属香山县丰乐乡,为坦洲境内第一个村庄。
清康熙四十一年至六十一年(1702—1722年)来自新会、顺德的渔人常在界涌山边停船靠岸歇息,并逐步筑成永二上北祥围和下北祥围,是坦洲最早筑成的围。
雍正年间(1723—1735年)就近乡村居民在沾涌一带沿山边逐年向孖洲沿海海滩伸展修筑小围,开垦耕地。
乾隆元年至十一年(1736—1746年)筑成同胜十围、十三围。
乾隆十四年(1749年)沾涌村建诸葛武侯庙。
道光元年(1821年)蜘洲北诸水及灯笼洲孖洲水道淤积。
道光二年(1822年)海防同知金锡鬯议在域境开渠七十余丈,引西流归东沥。
同治九年(1870年)香山县都司杨云骧开通由峡口涌至合胜围口涌的三合涌,长四百二十丈,阔十八丈二尺,使渡船可从澳门由灯笼山转入坦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谷都和恭常都开始有成批农民通过澳门的招工馆出国做劳工,坦洲山区片有小批农民漂洋过海到南洋群岛或南北美洲当契约华工(卖猪仔)。
宣统三年(1911年)开通县境内航线,花尾渡自石岐开往坦洲。
宣统三年(1911年)佛仔迳古道上永济桥(石拱桥)建成,桥长10米,独孔,高5米,宽1.5米。
贴吧:坦洲作者:尘封老梦 2016-09-18 00:45
回复:陈氏家族大全
中山
陈为当地第三大姓
中山陈氏家族十四大分支
1-2、沙溪陈氏家族
1、冈背、水溪陈氏家族
始祖:陈文龙
迁移: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至庆元元年间(1155~1195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石岐仁山,
其长子、三子分居于张家边陵岗和三乡鸦岗;
次子天觉是继梁杞之后成功倡议香山建县之人,建县后迁居库充,其后人亦长居于此。
2、石岐陈氏家族
始祖:陈宗公
迁移: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
3、沙溪婆石村陈氏家族
始祖:陈宣
迁移: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石头村,其第九代孙于清初迁此,后代则分支到下泽、象角、水溪、南乡、沙尾等处。
4-5、南蓢陈姓
4、麻子村陈氏家族
始祖:陈贵卿族
宋咸淳末年(1274年)先避难到新会,后转徙牛起湾,再迁于此。
5、莆山、茶园陈氏家族
始祖陈宋公
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其后人志和、玄保先后于元代元统年间(1333年)和明初迁于此。
6-10、小榄陈氏家族
6、陈挺秀族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新会白沙乡迁来;
7、陈桐梅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顺德桂洲迁来;
8、陈秀林家族
始祖陈秀林于清康熙中叶分别由顺德桂洲、新会潮连迁来;
9、陈觉员陈氏家族
始祖陈觉员于清康熙中叶分别由顺德桂洲、新会潮连迁来;
10、陈霞村族则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南蓢茶园迁来。
11-12、三乡陈氏家族
11、鸦岗陈中行族于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后人转迁今珠海的南大涌和前山,十一世孙朝庄始迁于此。
12、石塘陈龙溪族于明代由新会外海迁来。
13、神湾陈贽族原居福建宁化县,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迁广东嘉应州兴宁县,第九代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再迁广州增城,十一代孙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钜典迁来,后代分支到坦洲、沾涌、古宥、沙岗仔和定钩环。
14、广东中山张家边窈窕陈氏家族
始祖:陈孟义
迁移:于元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岗背、水塘头陈氏家族
岗背、水塘头陈族始祖陈文龙由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县,生下三子,分别是天伦、天觉、天叙,长子陈天伦子孙居陵岗;三子陈天叙子孙居鸦岗;第二子陈天觉是建议立县督建香山县城的有功之人,其子孙居库充,隆都岗背、水塘头陈姓是陈天觉后人,是从库充分支的。
至今,这两村的陈姓族人还流传有《陈天觉与聚宝盆》的传说,警世后人要勤力读书,不要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黄屋坑陈氏家族
黄屋坑(即大兴坊)聚居的黄、林、陈、冯、潘五姓。
陈族始祖陈廷山是从石岐迁居大兴坊落户的。
五桂陈氏分布在桂南村、石鼓村、南桥村
贴吧:作者:姓氏研究者◎ 2019-06-17 21:22
回复:功建铁城梁公祠
功建铁城梁公祠位于中山市南区福涌村,是中山市市级文物单位,此古建筑是铁城府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个儿子参与建城之功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梁溪甫为良都福涌村人,是当时邑县的能工巧匠,原香山寨官陈天觉建铁城选中梁氏为总设计师。1154年,五桂花香的铁城建成。良都沙涌望族马氏及其他缙绅认为梁溪甫及其四子建城有功,建议县署在其家乡建梁氏纪念祠堂,永远表彰其功。 “功建铁城梁公祠”建祠已有845年历史,祠门以石栏环绕,全祠以磨光的古青砖,石木顶梁柱,木桁瓦盖结构,属三进天井,耳厢唐宋建筑风格;并集岭南建筑之精华,显得庄严、深沉而富丽堂皇。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原址上对功建铁城梁公祠进行重建扩大。整座建筑物建筑面积约391平方米,以砖雕、泥塑、陶瓷、木刻、花草及人物壁画装饰其内外,是良都地区保存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艺术的古建筑[1] 。功建铁城梁公祠在2009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单位,保护范围为梁公祠庭院外墙向东、西北三向延伸1米范围,南向向外延伸5米至福民大街。这是福涌村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
贴吧:作者:中山老梁1 2016-12-06 19:40

大家都在搜

  • 陈天觉铜像
  • 陈天觉兄弟
  • 天觉宫是纪念谁的
  • 陈天觉的故事
  • 陈天尺墓的简介和历史背景
  • 陈天觉夫妇墓
  • 林中翘
  • 姚广孝
  • 薛起凤
  • 陈连珠
  • 傅云若
  • 耶律羽之
  • 刘学询
  • 方燮
  • 叶文诗
  • 陈金满
  • 沈藻
  • 罗鸿时
  • 倪耘
  • 陆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