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烈部落的起源是西突厥咄陆五部
咄陆五部:chep,sep,baylaw,hoylaw,turkesh(突骑施或黄乌孙) chep,sep,baylaw,hoylaw这四个部落是克烈的起源。 怪不得克烈老人总是说克烈和黄乌孙(
贴吧:哈萨克作者:草原哲学 2011-11-18 01:00
回复:资治通鉴 隋唐人物名单
卷二百九
赵延禧、常元楷、吕元泰、皇后妹成国夫人、上官婕妤母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尚宫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杨慎交、辛替否、武平一、冯嘉宾、遮努、阙啜忠节、周以悌、阿史那献、郭虔瓘、阿史那仆罗、吕守素、牛师奖、郭鸿、莒国夫人乳母王氏、袁从之、崔琬、张洽、杜元谈、郭山恽、李景伯、赵彦昭、韦温、唐绍、崔挹、靳恒、裴漼、李尚隐、崔无谙、蒋钦绪、褚无量、尚赞咄、宋务光、彭君卿、杨矩、王纯、燕钦融、马秦客、杨均、韦捷、韦灌、韦璿、韦锜、韦播、高嵩、韦元、薛思简、岑羲、陆皇后、赵履温、薛崇暕、钟绍京、王崇晔、刘幽求、麻嗣宗、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钟绍京妻许氏、王昱、汴王李邕、韦后妹崇国夫人、嗣道王李微、薛崇训、王毛仲、李守德、薛稷、薛伯阳、仙源公主、薛崇行、薛崇敏、郎岌、张灵均、裴巽
卷二百一十
崔日知、韦凑、苏颋、西城公主、隆昌公主、宁原悌、闾兴贵、卢从愿、陆象先、倪若水、杨孚、李知古、张玄表、唐晙、崔莅、薛照素、柳泽、金山公主、李景伯、卢俌、薛谦光、慕容珣、和逢尧、杨我支、司马承祯、贾曾、李琎、孙佺、李大酺、李楷洛、乌可利、王皇后、王仁皎、李嗣直、李嗣谦、王琚、张?、邓光宾、李嗣升、杨氏、严挺之、大祚荣、乞四北羽、张行岌、杨相如、新兴王李晋、李慈、李钦、李猷、贾膺福、宫人元氏、姜皎、李令问、王守一、高力士、崔涤、南和县主、李畅、李邈、张九龄、李捴
卷二百一十一
范及、张廷珪、袁楚客、王仙童、同俄特勒、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徐惀、窦希瑊、阎楚珪、金山公主、都担、姜晦、郭震、巫赵氏、坌达延、尚钦藏、杜宾客、崔宣道、李思敬、乞力徐、郭知运、薛谦光、王海宾、王忠嗣、尉迟瓌、宗俄因矛、李嗣真、李嗣初、李嗣玄、刘华妃、赵丽妃、齐澣、高文简、思泰、支匐忌、汤嘉惠、褚无量、思结磨散、李玄道、吕延祚、张孝嵩、吕休璟、阿了达、杨玚、韦玢、苏禄、长孙昕、李杰、杨仙玉、石良才、张知运、班景倩、孙仁献、韦济、卢从愿、马载、杨范臣、万安公主、颉质略、郝灵荃、阙特勒、默棘连、陈贞节、苏献、李失活、薛泰、暾欲谷、阿悉烂、王旭、姚彝、姚异、赵诲、高仲舒、宋庆礼、固安公主、李嗣一、武惠妃、王仁惠、孙平子、冯宗、永乐公主、尹知章、韦述
卷二百一十二
拔曳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比言(霫都督)、夷健颉利发(回纥都督)、仆固都督曳勒歌、卢鸿、范知璿、郑铣、郭仙舟、李娑固、崔沔、李邕、郑勉、俱密王那罗延、康国王乌勒伽、安国王笃萨波提、大武艺、卢履冰、王仁琛、宋元超、薛嗣先、李谨度、萧隐之、李敏、苗延嗣、吕太一、员嘉静、崔训、仆固都督勺磨、裴虚己、霍国公主、刘庭琦、张谔、韦宾、皇甫恂、杨敬述、卢公利、元澄、可突干、许钦澹、李郁干、李鲁苏、宇文融、皇甫憬、康待宾、王君?、僧一行、梁令瓒、王志愔、馀姚县主、燕郡公主、萧嵩、裴景仙、梅叔焉、滕王李峤、姜晦、权楚璧、李齐损、权梁山、王怡、小勃律王没谨忙、张思礼、康愿子、张守洁、交河公主、永穆公主、王同庆、赵冬曦、陆坚、贺知章、张敬忠、杜暹、李义珣、李瓘、李璆、南宫说、王丘、崔沔、韩休、哥解颉利发、覃行璋、谢王特勒、个失密国王、李吐干、源光裕、杨承令、寇泚、光王李涺、仪王李潍、颍王李沄、永王李泽、寿王李清、延王李洄、盛王李沐、济王李溢、程行湛、裴光庭、袁振、阿史德颉利发、刘定高、张万岁、张景顺、裴耀卿、李邵固、尉迟眺
卷二百一十三
东华公主、成安公主、东光公主、梁大海、崔隐甫、李林甫、韦抗、胡珪、李元纮、张孝嵩、李子峤、赵妃、大门艺、任雅、大壹夏、李道邃、源复、赵颐贞、悉诺逻、王寿、刘宗器、范安及、烛龙莽布支、田元献、贾师顺、回纥承宗、浑大德、契苾承明、思结归国、回纥伏帝难、梅禄啜、护输、宋贞、李祎、裴宽、牛仙客、张守珪、陈行范、冯璘、何游鲁、悉末郎、张忠亮、杜宾客、杨玚、韦縚、麻察、李寅、蒋岑、赵含章、裴宽、薛侃、孙逖、韦述、乌承玼、皇甫惟明、论名悉猎、张玄表、护密王罗真檀、唐地文、王景耀、高广济、程伯献、冯绍正、高力士母麦氏、吕玄晤、吕氏(高力士妻)、崔琳、于休烈、论尚它硉、张审素、杨汪、董元礼、李诗琐高、王仲丘、张文休、韦俊、金思兰、孙琬、黄<扁瓜>、郭英杰、薛楚玉、李沔信王、李泚义王、李漼陈王、李澄丰王、李潓恒王、李漎梁王、李滔汴王、杨崇礼、杨慎馀、杨慎矜、杨慎名
卷二百一十四
张果、韦济、徐峤、刘秩、屈烈、王悔、伊然可汗、登利可汗、李过折、严安之、元德秀、杨万顷、张瑝、张琇、咸宜公主、杨玄琰、杨贵妃、涅礼、刺干、李归国、盖嘉运、李权、李昂、安禄山、安延偃、安思顺、史思明、裴休子、武攸望、武温昚、李承宏、薛自劝、刘志诚、张均、杨仲昌、胡禄达干、李适之、卢奂、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杨洄、牛贵儿、萧炅、王元琰、杜琎、金承庆、崔希逸、乞力徐、孙诲、赵惠琮、周子谅、薛锈、杨浚、彭果、王玙、康愆素、杜希望、王昱、都摩度、莫贺达干、吐火仙可汗、尔微特勒、韦妃、大钦茂、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赵堪、白真陁罗、乌知义、牛仙童、夫蒙灵察、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张宥、章仇兼琼、翟都局、董承晏、许远、交河公主、阿史那昕、臧希液、右杀、判阙特勒、毗伽可汗之子、骨咄叶护、毗伽可汗之弟、孙老奴、张利贞、李琎、恭皇后元氏
卷二百一十五
田同秀、李齐物、崔以清、韦坚、王?、卢绚、齐澣、颉跌伊施可汗、乌苏米施可汗、葛腊哆、阿布思、勃德支、伊然小妻·毗伽登利之女、护密王颉吉里匐、王倕、骨力裴罗、宋遥、苗晋卿、张倚、张奭、苏孝韫、裴朏、李敬、皋繇、崔成甫、韩朝宗、吴令光、裴敦复、裴宽、席建侯、伊里底蜜施骨咄禄毗伽、白眉可汗、韦昭训、和义公主、毗伽可敦、葛勒可汗、静乐公主、李怀节、宜芳公主、李延宠、彭杲、张垍、吉温、薛嶷、罗希奭、杨玄珪、杨铦、杨锜、太华公主、杨钊、鲜于仲通、韦坚妻姜氏、褚誗、李娑固、李楷洛、李霅、陈希烈、张九章、王翼、韦兰、韦芝、韦斌、李琄、杜有邻、杜良娣、柳?、李邕、王曾、李巨、王琚、房琯、刘骆谷、哥舒翰、李光弼、董延光、魏林、王晋、史敬忠、侍婢明珠、卢铉、张瑄、李岫、高仙芝、小勃律王、李嗣业、边令诚、席元庆、
卷二百一十六
程千里、毕思琛、王滔、封常清、郑德诠、韩国夫人适崔氏、虢国夫人适裴氏、秦国夫人适柳氏、阁罗凤、凤迦异、张齐丘、郭子仪、赵奉璋、李浑、高秀岩、张守瑜、铁刃悉诺罗、移拨、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姚思艺、窦华、朅师王勃特没、素迦、宋浑、崔昌、卫包、王玄翼、王难得、张虔陀、李?、广平公主、程昌裔、韩休珉、张通儒、高尚、严庄、孙孝哲、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干真、阿史那承庆、段秀实、何思德、鱼承仙、哥解、张?、王准、王繇、王焊、任海川、韦会、永穆公主、定安公主、贾季邻、邢縡、王偁、裴冕、魏仲犀、张元轨、张彖、崔圆、安庆绪、棣王李琰二孺人、韦见素、张倚、杨齐宣、崔昌、何复光、王思礼、登里伊罗蜜施、葛逻禄叶护顿毗伽、杨暄、达奚珣、达奚抚、宋昱、刘乃
贴吧:唐朝作者:紫霄凌烟 2021-06-13 15:22
回复:【学术水】吴玉贵: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
入朝质子在唐朝授官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质子所在国的“蕃望大小”,一是质子本人在本国的官职高下。积累年资,质子官职还可以迁转。在开元六年(718年)吐火罗国质子阿史那仆罗抱怨授官太低的诉状中,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仆罗本人是吐火罗国王阿史那般都泥利的弟弟,在本国任特勤,被遣入唐为质。仆罗在诉状中称:“仆罗兄前后屡蒙圣泽,愧荷国恩,遂发遣仆罗入朝,侍卫玉阶。至愿献忠殉命,以为臣妾。仆罗至此,为不解汉法,鸿胪寺不委蕃望大小,有不比类流例,高下相悬,即奏拟授官。窃见石国、龟兹并余小国王子、首领等入朝,元无功效,并缘蕃望授三品将军,况仆罗身恃(特)勤,本蕃位望与亲王一种比类,大小与诸国王子悬殊,却授仆罗四品中郎。”并提到后来天竺质子瞿昙金刚等“数改转,位至诸卫将军”,而他本人自神龙元年(705年)授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以来,经14年没有迁转。玄宗敕鸿胪寺“准例定品秩,勿令称屈”[24]。可知质子官职的授受和迁转都有成例可援
此外,质子在唐还可由试官迁授正官,如当时任“试光禄卿、紫金鱼袋”的新罗质子金允夫在开成二年(837年)的诉状中称:“本国王命臣入朝充质二十六年矣。三蒙改授试官,再当本国宣慰及册立等副使。准往例,皆蒙特授正官。”于是被授以武成王庙令[25]。细味文意,金允夫要求“特授”正官,是因为根据以往成例,凡担任唐朝使节出使本国者,都可授正官。
金允夫两次充当唐朝使节出使新罗,表明不仅留居唐朝的外国使节可以反过来代表唐朝出使其本国,外国质子也可以唐朝使节的身分出使本国。元和七年(812年),新罗质子试卫尉卿、赐紫金鱼袋金沔为试光禄少卿、充吊祭、册立副使,随正使崔棱出使新罗[26]。元和十五年(820年),新罗质子金士信也作为副使出使新罗,他在上疏中称:“臣本国朝天二百余载,尝差质子宿卫阙庭,每有天使临蕃,即充副使,转通圣旨,下告国中,今在城宿卫质子,臣次当行之。”[27]表明至少对新罗而言,以入唐质子充任唐朝副使,几乎已经成为定制
贴吧:唐朝作者:dy6923天 2014-11-19 12:00
回复:【阿史那家族】从阿史那献说起
阿史那弥射(?-662年),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在本蕃为莫贺咄叶护。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遣鸿胪少卿刘善因立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有学者怀疑弥射和阿史那泥孰是同一人),其族兄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不相容,以贞观十三年(639年)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授右监门大将军。阿史那弥射跟随太宗征高句丽有功,封平壤县伯。显庆二年(657年),转右武卫大将军。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662年,阿史那弥射被阿史那步真诬告被杀。
后代
子:
阿史那元庆
阿史那仆罗
阿史那拔布
孙:
阿史那俀子
阿史那献
曾孙:
阿史那震
贴吧:郭子仪作者:阿史那献 2016-07-31 08:30
回复:历史上的匈奴人和突厥人都哪里去了?
北匈奴西迁其实只是一种猜测———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北匈奴主力后来不知去向。从此,北匈奴在中国的历史书上消失了。公元374年,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他们勇猛善战、所向披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席卷了欧洲大部,并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是从中国北部西迁的匈奴人吗?近日,一些匈牙利人自称是“匈奴后裔”,他们要求官方承认其少数民族地位。那么,他们的先祖是否真的是中国北方的匈奴人?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是否有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两派,一直争论不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外关系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太山告诉记者,关于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是否有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术问题。因为当年匈人的沉重打击促使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所以西方人对此非常有兴趣。
18世纪后期,法国学者德·揆尼根据中国历史记载,指出匈人即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稍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朋又把德·揆尼的说法写入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名著中。但是,他们都未能考证出匈奴人西迁的具体过程,因而,关于匈人即匈奴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英国学者伯利甚至说,德·揆尼和吉朋的这种说法“是凭借幻想,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此后,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两派,长期争论不休。直到现在,仍有人坚持匈人是匈奴人,也有人主张匈人非匈奴,匈人的来源不可知。
西方史料中的Huns,是否真的是中国北方的北匈奴西迁去的?
1937年,中国学者何震亚先生曾写过一篇《匈奴和匈牙利》的文章。他认为匈奴与匈牙利其实没有关系,那么,现在为什么仍会有这么多的误解呢?
余太山说,匈奴在东汉被汉人打败后,据说有一批匈奴人西迁,甚至有学者提出,秦始皇长城的建成,就注定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是匈奴不能南下,只能往西去,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根据,打败西罗马帝国的人在西方史料中叫Huns,可以说这个名称是匈奴人,实际上是不是真正活动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则很难说。
游牧民族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不像汉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他们往往经常改变自己的称呼。当年匈奴强盛起来之后,大家都愿意自称匈奴。
当时,在中国北方,到底什么是匈奴,可以说混淆不清。匈奴强盛时,它的疆土东面一直到东北亚,西面一直到西域,中国北方整个都是它的势力范围。在他们的统治下,民族千差万别,其中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还包括抢去的许多汉人,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语言和风俗习惯其实都不尽相同。当时大家都称是匈奴,但其中真正的匈奴人其实并不多。匈奴灭亡后,这些游牧民族都又不再叫匈奴了。
余太山说,历史上确实有一支东方的游牧民族西迁到了欧洲,但从东方匈奴的灭亡到西方匈人兴盛。时间上差了好几百年。虽然匈人在名称上借用了匈奴的名称(可能是他们自称匈奴,也可能被别人称为匈奴),但到底是不是匈奴,则没有充分的证据。现在,有人试图证明北匈奴的西迁这个事件的存在,说它先到了哪里,再到了哪里,但文献上不存在。有些史学家还对此进行了论证,但都不可靠。
欧洲的匈奴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而中国北方的匈奴则可能是白种人。
余太山说,“匈奴”其实是西方人的一种泛称,凡东方去的人,他们都叫Huns。根据他的研究,西迁到欧洲的匈奴人应当是鲜卑人,但不排除有个别匈奴人混在里面。这些鲜卑人声称是匈奴人,或者被欧洲人称为是匈奴。当然,说这些人是鲜卑人,这也只是一种猜测,现在仍然没有过硬的证据,但比说是匈奴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唐朝统治下的突厥附庸政权
左厢咄陆五部
五世孙
突厥室点密可汗 (1)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 (3)突厥兴昔亡可汗二世阿史那元庆 (4)突厥阿史那?子
657~662 │ 685~686 │ 687~692
│ │
(2)突厥阿史那都支 (5)突厥阿史那仆罗 (7)突厥兴昔亡可汗三世阿史那献(8)突厥兴昔亡可汗四世阿史那震
662~679 │ 692?~? 703~719 ?~704?
(6)突厥阿史那拔布

右厢努失毕五部
五世孙
突厥室点密可汗 (1)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 (3)突厥继往绝可汗二世阿史那斛瑟罗 (4)突厥继往绝可汗三世阿史那怀道 (5)突厥继往绝四世十姓可汗阿史那昕
657~667 681~691 700~703 704~? 740~742
(2)突厥阿史那遮匐
667~679
突厥是我国北方第一个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它是继敕勒之后,紧接着开发敕勒川的英雄民族。它在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舞台上,同样导演过杰出的一幕。
敕勒本是一个大民族,突厥也是敕勒的一个部落。据《隋书·铁勒传》记载,铁勒当时分布在大漠南北的九个地区,共有四十多个部落。突厥是“九姓铁勒(敕勒)”的“同族”。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突厥首领土门击败铁勒,收其众五万余落。废帝元年(552年)破柔然,建立突厥政权。
突厥约兴起于公元五、六世纪以前。它原来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狼这种动物,外貌丑陋,生性贪婪、凶残。奇怪的是,在某些古代民族的传说中,狼却被描述成热心抚育人类幼儿的善良动物,甚至被视作他们的祖先而加以顶礼膜拜。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就是一例。当时,还处于母系社会的阶段,“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民族成员过着同姓共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由于突厥人所居地高昌北山一带盛产铜、铁等金属,突厥在南北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冶技术。
突厥人约在公元五世纪时,就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了。字母约有三十五个,有元音五个、半元音两个,辅音分硬性、软性和流性。每个字母有几种不同写法,字与字之间介以一个或两个点,通常由右向左横写。清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发现的树立在今鄂尔浑河畔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及随后发现的突厥文《暾欲谷碑》是现存最珍贵的突厥族文化史料。这几个碑铭是公元八世纪前半期建立的,用散文书写,词藻华丽、名式整齐,还有对偶句,表现了一定的文学修养。
敕勒川自公元四二九年敕勒川人数十万落从贝加尔湖迁来,经过敕勒民族与蠕蠕等其他兄弟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共同经营与开发,已经变成了人畜两旺、畜牧业空前发达、农业也已开化的富饶的北方草原了。
后自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也即斛律金唱《敕勒歌》那一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打败并合并了铁勒各部五十余落(户)。木杆可汗时,又击灭柔然。从此,突厥汗国势大力强,威服了塞外诸族,不仅摆脱了柔然的种族奴隶的“锻妈”地位,而且成了北方各族的最大的奴隶主。从此,有较先进文化的突厥人便成了接替敕勒人开发敕勒川的主人了。
突厥人民和被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族人民,以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原有牧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了手工业和农业,不断改变着敕勒川单纯牧业经济的繁荣。
唐初突厥归附以来,大漠南北已和中原完全统一。突厥和铁勒各部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并于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名为“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驿站六十八处,这就打通了敕勒川与中原内外的通道,改变了敕勒川“战马频来去”的荒凉局面,使敕勒川由开发而渐向建设转化。
突厥的后裔包括现在的土耳其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兹人),维吾尔人等.由于他们的迁移对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他们和匈奴不是一回事.
贴吧:隋朝作者:肆书, 2021-04-02 18:11
回复:唐蕃三十年安西争夺战概述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武则天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率部西征吐蕃,中道被召还,后与格辅元一起被来俊臣诬陷谋反然后被诛杀。(关于这一点,只有旧唐书说岑长倩是六月出兵,其余都说是五月出兵,实际上应该是六月,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旧唐书]
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采纳西州都督唐休璟的建议(唐休璟的建议很可能是691年六月前就提出的,但是史书中只把他的建议和王孝杰出征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在这里也采用这种说法)命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一起率军收复四镇,之所以让王孝杰挂帅是因为他曾经在678年与刘审礼一起被吐蕃俘虏,后因长得像赞普之父就被放还了,武则天认为王孝杰知吐蕃虚实。王孝杰在到达西域后决定率先进攻于阗地区,王孝杰裹足步行,身先士卒,经过激烈交战后击败了吐蕃守将勃论赞刃,于阗王子尉迟璥复国,随后挥师北上,于当年十月杀死了伪十姓可汗阿史那仆罗,收复全部四镇,至次年五月班师回朝,走前留汉兵三万镇守四镇,至此西域大定,虽然这一阶段吐蕃还有几次反扑,但是终究没能再陷西域,唐朝要近100年之后才再度丢失全部西域(因为安史之乱的原因)。[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于阗国悬记,张怀寂墓志铭]
贴吧:古德里安作者:北军中候? 2018-11-30 18:56
回复:周以悌是何居心
元振闻其谋,上疏,以为:“往岁吐蕃所以犯边,正为求十姓、四镇之地不获故耳。比者息兵请和,非能慕悦中国之礼义也,直以国多内难,人畜疫疠,恐中国乘其弊,故且屈志求自昵。使其国小安,岂能忘取十姓、四镇之地哉!今忠节不论国家大计,直欲为吐蕃乡导,恐四镇危机,将从此始。顷缘默啜凭陵,所应者多,兼四镇兵疲弊,势未能为忠节经略,非怜突骑施也。忠节不体国家中外之意而更求吐蕃;吐蕃得志,则忠节在其掌握,岂得复事唐也!往年吐蕃无恩于中国,犹欲求十姓、四镇之地;今若破娑葛有功,请分于阗、疏勒,不知以何理抑之!又,其所部诸蛮及婆罗门等方不服,若借唐兵助讨之,亦不知以何词拒之!是以古之智者皆不愿受夷狄之惠,盖豫忧其求请无厌、终为后患故也。又,彼请阿史那献者,岂非以献为可汗子孙,欲依之以招怀十姓乎?按献父元庆,叔父仆罗,兄俀子及斛瑟罗、怀道等,皆可汗子孙也。往者唐及吐蕃遍曾立之以为可汗,欲以招抚十姓,皆不能致,寻自破灭。何则?此属非有过人之才,恩威不足以动众,虽复可汗旧种,众心终不亲附,况献又疏远于其父兄乎?若使忠节兵力自能诱胁十姓,则不必求立可汗子孙也。又,欲令郭虔瓘入拔汗都,发其兵。虔瓘前此已尝与忠书擅入拔汗那发兵,不能得其片甲匹马,而拔汗那不胜侵扰,常引此番,奉俀子,还侵四镇。时拔汗那四旁无强寇为援,虔瓘等恣为侵掠,如独行无人之境,犹引俀子为患。今北有娑葛,急则与之并力,内则诸胡坚壁拒守,外则突厥伺隙邀遮。臣料虔瓘等此行,必不能如往年之得志;内外受敌,自陷危亡,徒与虏结隙,令四镇不安。以臣愚揣之,实为非计。
贴吧:唐宋明作者:梦境? 2014-12-29 22:58
回复:吐蕃帝国的西渐
友在准噶尔盆地及其西伊塞克湖地区都败于驻碎叶的唐军。[11] 碎叶的吐蕃城堡也沦落唐军之手,[12] 在粟特地区附近,一个吐蕃首领也被粟特人捕获。[13] 在这一点上,藏文史料的记载要比汉文史料更为详实,从藏文史料可以看出,在697年,唐朝已将西突厥部落的西半部,即位于托克玛克的弩失毕辖境拱手让于吐 蕃。[14] 在汉文史料中提到一个简明的通告,称统领西突厥别部驽失毕的吐蕃将领仆罗在碎叶战败。西突厥国王阿史那俀子,很显然在藏文史料中被称为东叶护可汗,他在 699年已向吐蕃臣服,700年被派往突厥。很可能就是这支吐蕃军队于704年在吐火罗斯坦铁木德站在大食一边对反叛者木沙进行斗争。[15] 这次行动显然是由吐火罗斯坦嚈哒国王储尼扎克(Nîzak)领导的。这个事件似乎第一次表明吐蕃与大食合作,这是第三个阶段的特有形式。
在第三阶段,吐蕃支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仍然活动在费尔干纳周边,708年,也就是为可敦举行葬礼的这一年,西突厥与吐蕃结交。因此,就大食和吐蕃而 言,对阿了达在715年登上费尔干纳王位是不会感到惊讶的,他对王位一直怀有野心。两年后,突骑施、大食和吐蕃联军对喀什发动进攻,旨在从唐朝手中重新夺 回塔里木地区。据《雅忽必书》所述,此时吐蕃与大食的联系很密切,以致于吐蕃派了一名叫呼罗珊的官员赴大食敦请一名穆斯林作为老师。[16] 一位由吐火罗斯坦入唐的使者叙述到,他的国家一端与大食接壤,另一端与吐蕃接壤,根本不知道还有中国。
贴吧:亚历山大作者:椘頙羽 2010-10-05 19:37
回复:《资治通鉴 唐纪》
安乐有织成裙,直钱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上好击毯,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毯场。慎交,恭仁曾孙也。 上及皇后、公主多营佛寺。左拾遗京兆辛替否上疏谏,略曰:“臣闻古之建官,员不必备,士有完行,家有廉节,朝廷有馀俸,百姓有馀食。伏惟陛下百倍行赏,十倍增官,金银不供其印,束帛不充于锡,遂使富商豪贾,居尽缨冕之流;鬻伎行巫,或涉膏腴之地。”又曰:“公主,陛下之爱女,然而用不合于古义,行不根于人心,将恐变爱成憎,翻福为祸。何者?竭人之力,费人之财,夺人之家;爱数子而取三怨,使边疆之士不尽力,朝廷之士不尽忠,人之散矣,独持所爱,何所恃乎!君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邦宁则陛下之夫妇母子长相保也。”又曰:“若以造寺必为理体,养人不足经邦,则殷、周已往皆暗乱,汉、魏已降皆圣明,殷、周已往为不长,汉、魏已降为不短矣。陛下缓其所急,急其所缓,亲未来而疏见在,失真实而冀虚无,重俗人之为,轻天子之业,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以铜,役不食之人,使不衣之士,犹尚不给,况资于天生地养,风动雨润,而后得之乎!一旦风尘再扰,霜雹荐臻,沙弥不可操干戈,寺塔不足攘饥馑,臣窃惜之。”疏奏,不省。 时斜封官皆不由两省而授,两省莫敢执奏,即宣示所司。吏部员外郎李朝隐前后执破一千四百馀人,怨谤纷然,朝隐一无所顾。 冬,十月,己酉,修文馆直学士、直居舍人武平一上表请抑损外戚权宠;不敢斥言韦氏,但请抑损己家。上优制不许。平一名甄,以字行,载德之子也。 十一月,庚申,突骑施酋长娑葛自立为可汗,杀唐使者御史中丞冯嘉宾,遣其弟遮努等帅众犯塞。 初,娑葛既代乌质勒统众,父时故将阙啜忠节不服,数相攻击。忠节众弱不能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入朝宿卫。忠节行至播仙城,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说之曰:“国家不爱高官显爵以待君者,以君有部落之众故也。今脱身入朝,一老胡耳。岂惟不保宠禄,死生亦制于人手。方今宰相宗楚客、纪处讷用事,不若厚赂二公,请留不行,发安西兵及引吐蕃以击娑葛,求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发拔汗那兵以自助;既不失部落,又得报仇,比于入朝,岂可同日语哉!”郭虔瓘者,历城人,时为西边将。忠节然其言,遣间使赂楚客、处讷,请如以悌之策。 元振闻其谋,上疏,以为:“往岁吐蕃所以犯边,正为求十姓、四镇之地不获故耳。比者息兵请和,非能慕悦中国之礼义也,直以国多内难,人畜疫疠,恐中国乘其弊,故且屈志求自昵。使其国小安,岂能忘取十姓、四镇之地哉!今忠节不论国家大计,直欲为吐蕃乡导,恐四镇危机,将从此始。顷缘默啜凭陵,所应者多,兼四镇兵疲弊,势未能为忠节经略,非怜突骑施也。忠节不体国家中外之意而更求吐蕃;吐蕃得志,则忠节在其掌握,岂得复事唐也!往年吐蕃无恩于中国,犹欲求十姓、四镇之地;今若破娑葛有功,请分于阗、疏勒,不知以何理抑之!又,其所部诸蛮及婆罗门等方不服,若借唐兵助讨之,亦不知以何词拒之!是以古之智者皆不愿受夷狄之惠,盖豫忧其求请无厌、终为后患故也。又,彼请阿史那献者,岂非以献为可汗子孙,欲依之以招怀十姓乎?按献父元庆,叔父仆罗,兄俀子及斛瑟罗、怀道等,皆可汗子孙也。往者唐及吐蕃遍曾立之以为可汗,欲以招抚十姓,皆不能致,寻自破灭。何则?此属非有过人之才,恩威不足以动众,虽复可汗旧种,众心终不亲附,况献又疏远于其父兄乎?若使忠节兵力自能诱胁十姓,则不必求立可汗子孙也。又,欲令郭虔瓘入拔汗都,发其兵。虔瓘前此已尝与忠书擅入拔汗那发兵,不能得其片甲匹马,而拔汗那不胜侵扰,常引此番,奉俀子,还侵四镇。时拔汗那四旁无强寇为援,虔瓘等恣为侵掠,如独行无人之境,犹引俀子为患。今北有娑葛,急则与之并力,内则诸胡坚壁拒守,外则突厥伺隙邀遮。臣料虔瓘等此行,必不能如往年之得志;内外受敌,自陷危亡,徒与虏结隙,令四镇不安。以臣愚揣之,实为非计。” 楚客等不从,建议:“遣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以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发甘、凉以西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娑葛遣使娑腊献马在京师,闻其谋,驰还报娑葛。于是娑葛发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入寇。元振在疏勒,栅于河口,不敢出。忠节逆嘉宾于计舒河口,娑葛遣兵袭入,生擒忠节,杀嘉宾,擒吕守素于僻城,缚于驿柱,C061而杀之。 上以安乐公主将适左卫中郎将武延秀,遣使召太子宾客武攸绪于嵩山。攸绪将至,上敕礼官于两仪殿设别位,欲行问道之礼,听以山服葛巾入见,不名不拜。仗入,通事舍人引攸绪就位;攸绪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上愕然,竟不成所拟之礼。上屡延之内殿,频烦宠锡,皆谢不受;亲贵谒侯,寒温之外,不交一言。 初,武崇训之尚公主也,延秀数得侍宴。延秀美姿仪,善歌舞,公主悦之。及崇训死,遂以延秀尚焉。 己卯,成礼,假皇后仗,分禁兵以盛其仪卫,命安国相王障车。庚辰,赦天下。以延秀为太常卿,兼右卫将军。辛巳,宴群臣于两仪殿,命公主出拜公卿,公卿皆伏地稽首。
贴吧:二十四史作者:秋月照茅亭 2012-09-05 11:02
回复:【转】唐朝在中亚建立的防御体系述论
二、唐朝在中亚的防御体系
大食在中亚站稳脚跟后,就企图把势力扩张到葱岭以东。塔巴里《年代记》卷2,第1276页称,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在征讨拔汗那(713年)后,东侵喀什噶尔。[13] 万伯里(A.Vámbéry)完全接受了塔巴里的记述。[14] 但是,屈底波东侵的真实性已为吉布所否定。[15] 巴托尔德也接受了吉布的考证结论。[16]我们在汉籍中也未见大食军东侵喀什噶尔一事之记述。但是,塔巴里的记述折射出大食有东越葱岭的企图。此推测已为《资治通鉴》之记述所证实:开元五年(717)七月,“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17]
面对大食的咄咄攻势,唐朝肯定曾有抵御大食东侵的战略。就唐朝而言,尽管它无力出兵援助九姓胡,但它又不甘心彻底放弃对中亚羁縻府州的控制。因此,唐朝一方面主动册封中亚九姓胡,增强它们的抵抗信心,维系唐朝与九姓胡的羁縻关系;另一方面,扶持突骑施,让臣服于唐朝的突骑施成为抵御大食的中坚力量。
在696、698年,唐朝两次册封康国王,以期加强唐与九姓胡之首的康国的关系。731年(开元十九年)四月,康王乌勒伽上表请封,唐朝封康王子咄曷为曹国王,默啜为米国王。曹国、米国均是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王统。看来,这次封册并没有王统继承权的意义。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由于曹王没羡去世,唐朝又册立曹王弟苏都仆罗[18] 继兄王位。这说明在738年以前,曹王是曹王室成员苏都仆罗之兄。囿于史料,我们不清楚没羡是否继康王子咄曷之后而登上曹国王位。从咄曷738年又被唐朝册立、继父王位来看,他在731—738年间不大可能就任曹国王。731年唐朝的册封,肯定有悖曹、米国的政治形势。唐朝为什么会如此做呢?无独有偶,早在715年,大食呼罗珊总督屈底波与康王乌勒伽签订和约时,也保证使乌勒伽成为撒马尔罕、佉沙(Kesh,史国)、那色波(小史)国王。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唐朝的册封是针对16年前屈底波之保证的。唐朝也力图提高康国在九姓胡中的地位,以此来笼络康国。
唐朝对康国王子的册封,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731年初(回历112—113年),康国军队参加了抗击呼罗珊总督居纳德军队的 “关隘之战”。[19] 同年四月,康国使者到达唐廷,他们当会向唐朝报告此捷。唐朝对康国王子的册封,实有发挥康国“邻国承命,兵马强盛”[20] 这样一种中心国的作用,让康国领袖曹、米诸国之意。当时突骑施尚未与唐朝为敌。[21] 康、曹、米三国联盟对付的只能是大食。
贴吧:故明作者:九歌叹云中君 2013-10-13 23:26

大家都在搜

  • 阿史那隼
  • 阿史那姓氏的后裔
  • 阿史那都支
  • 阿史那是什么民族
  • 阿史那怀道
  • 阿史那社部真可汗
  • 阿什得览
  • 阿史那城
  • 阿史那名义
  • 阿史那在后面还是前面
  • 阿史那氏是尉迟氏的后代吗
  • 阿史那·暕
  • 阿史那元庆
  • 唐朝阿史那
  • 阿使那布真
  • 阿史那部落
  • 阿使那家族
  • 阿史那卓
  • 阿史那斛瑟罗
  • 阿史那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