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严肃的问题

泛娱乐化与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少数群体。
就如镇楼图一样,地雷女这个标签已经逐渐变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以此为噱头的直播间、二次创作屡见不怪。
什么时候开始,“地雷女”变成了流量密码?
问题是精神痛苦被转化成了互联网亚文化景观之后,真正亟需心理帮助的少数群体的病理问题是否会被掩盖呢?
如果感情中的病态行为被简单归结为“恋爱脑”“病娇女友”,真实患者被理解为“表演型人格”,社会污名化的危害不可估量。
另封闭性的社群同样具备误导性,婴儿需要泰迪熊、奶嘴、毛巾甚至可以是音乐来作为自己的“过渡性客体”,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社群某些时候起到了这样的功能。而封闭社群的互倒苦水是否会加深自我厌恶?危险行为的合理化,是否会消解本身的抵抗,掩盖结构性的不公呢?

这是疑问,

欢迎有见解的朋友探讨。
我最后的见解是要重思性别叙事、去标签化,尽管资本、权力上的事无能为力,但也要将“待拯救的客体”变为“自我重建的主体”(群体内外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