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七个成语故事
【人面桃花】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
贴吧:章中山公考真经作者:历史V正文 2017-04-05 15:02
回复:东风知我欲山行——东坡经典诗作整理(按编年)
【南堂五首】
————————————————————
“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东坡志林》:“临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黄州城南之临皋亭。元丰六年,他新葺南堂,即景抒怀,写下了这一组五首七绝。
贴吧:苏轼作者:AQUA◆ 2021-05-30 18:34
回复:苏子瞻年谱
1079 己未
元丰二年
44岁
是年苏轼在徐州任。正月己亥,同毕仲孙舒焕八人游泗之上,登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琴,有记。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王子立、子敏皆従。是岁言事者以先生《湖州到任谢表》以为谤,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追摄。八月十八日赴台,因“乌台诗案”入狱,狱中作《寄子由诗二首》及《赋榆槐竹柏四诗》,又作《十二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吏以某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可欲泣则不敢作挽诗二首》。十二月出狱,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是年,苏辙闻素质下狱,上书乞以见任官职赎先生罪,责筠州酒官。苏轼出狱,连削两个官职,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是年作《送通教大师还杭州序》,及为章质夫作《思堂记》、王定国作《三槐堂记》、《跋欧阳文忠公家书》。又作《子立墓志》、《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发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首》、《泛舟城西会者五人分韵得人皆苦炎字四首》、《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玉局文》云:“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
《张氏园亭记》云:“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
《子立墓志》云:“子立、子敏皆従余学于吴兴,学道日进,东南之士称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末云:“元丰二年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见画,废卷而哭失声。”
《子立墓志》云:“予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不去,送予出郊,曰:‘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返,取予家致之南都。”
《上文潞公书》云:“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箸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
《和王晋卿(并叙)》:“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
1080 庚申
元丰三年
45岁
是年正月十四日,苏轼自京师道出陈州,苏辙自南都来陈,相见三日而别,苏轼作古诗,有“便为齐安民”之句。又与文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诗与子由别。至十八日,于蔡州道上遇雪,作《次子由韵》古诗二首。过新息县,作《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谨按:任伋,字师中,眉州人,尝倅黄州,卜居新息。)过淮、游净居寺。至岐亭,访故人陈慥季常,留五日,赋诗一首而去。二月一日苏轼带家人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作《初到黄州》诗。寓居定惠未久,以是春迁临皋亭,作《迁居临皋亭》诗。八月,乳母王氏卒于临皋亭。苏轼到黄州无所用心,乃覃思《易》、《论语》,颇有所得。
是年诗文有:《次子由韵》古诗二首、《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过淮》诗、《游净居寺》诗、《初到黄州》诗、《晓至巴河迎子由》诗、《五禽言》、《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诗、《迁居临皋亭》诗、《读战国策》、《石芝》诗、《答秦太虚书》。始作《易传》九卷,《论语》五卷。又作题跋《书蒲永升画后》。
《别王文甫子辩》云:“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黄州,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
《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书蒲永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山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雨,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状,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而二孙本意。自黄居宓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嬉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石芝(并叙)》:“ 元丰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夜梦游何人家,开堂西门有小园古井,井上皆苍石,石上生紫藤如龙蛇,枝叶如赤箭。主人言,此石芝也。余率尔折食一枝,众皆惊笑,其味如鸡苏而甘,明日作此诗。
贴吧:苏轼作者:燕北孤鸾 2022-01-25 02:51
[东山灯谜]2013年1月25日阿鲁(陈协彬)原创谜会谜题
【东山灯谜】2013年1月25日阿鲁(陈协彬)主擂“潮乡情”谜会(6) 点将台: 阿鲁,真名陈协彬,揭阳人。阿鲁于12年春节开始出现在乔华园谜会与榕城步
贴吧:原创灯谜作者:陈纯森 2013-01-26 21:19
回复:迁居の霍一手.书
  苏轼在《迁居临皋亭》写到:“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人就像蚂蚁,有时候的居所是自己不能左右的,总是在一个大磨盘上转,寻寻觅觅着什么。人从栖居到漂居到安居,始终是一个认识人类、融入人类的过程,人一旦寡居就没有人类社会了。迁居犹如行走,人生如行万里路,总得走走停停看看。人生有失有得,迁居有取有舍,尽管迁的很累很苦很痛,我权当迁居是完成一次次入世的生命之旅。
贴吧:霍一手作者:大树670 2013-01-14 21:55
回复:苏东坡谪居黄州

     11、与陈君式订交  
     黄州太守陈君式,宽宏大量,为人正直,对吏严,对民宽,于民同甘苦,苏轼谪居黄州期间,陈君式不因其受贬而疏远于他,独愿与之订交,二人往来甚密。  
     12、拯救黄州溺婴  
     北宋中叶,黄州、武昌、岳州民间夫妻只养二男一女,过此数则将初生婴儿用冷水浸杀,特别是女婴。闻此陋俗,苏轼写信给武昌太守朱寿昌,请求禁止革除。苏轼在黄州积极组织救婴活动,自古耕道负责募捐筹款。苏轼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也捐款十千,并以为“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13、晓至巴河口迎苏辙  
     元丰三年五月,苏轼的弟弟苏辙谪任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顺道送苏轼家眷到黄州。船行至九江,苏辙将自己的家眷留九江等候,自送苏轼家眷近二十人到黄州。拂晓,苏轼亲自到巴河口(今属浠水县)迎接亲人。  
     14、迁居皋亭  
     五月二十九日,因家眷到来,苏轼全家迁居临皋亭。临皋亭为水驿,在黄州朝宗门外,古名回车院,属监司行馆,为三司按所居。按当时规定,苏轼无资格居住。由于黄州太守徐君猷的特殊照顾,苏轼全家才享受这一待遇。苏轼在《迁居临皋亭》一诗中说:“……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  
     15、与苏辙同游武昌西山  
     六月初,苏轼与弟苏辙渡江同游武昌西山,作《樊山记》、《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苏辙在《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中说:“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  
     16、痛自节俭度日  
     家眷到来,人口增多,粮食费用紧缺,苏轼暗自忧虑。为了保证正常生活,苏轼计划日用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便取薪俸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于屋梁上。平日一早用画叉挑取一串,未用完的钱贮于竹筒内,以备来客所用。  
     17、徐君猷待苏轼如同骨肉  
     元丰三年七月,时任黄州太守的徐君猷(今福建建瓯(oū)人,名大受)十分敬重苏轼的才华,同苏轼“一见,相待如骨肉”,二人往来密切。  
     18、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四年二月,苏轼生计艰难。老友马正卿(字梦得)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请得茨棘瓦砾遍地的故营地数十亩,让苏轼耕种其中,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  
     19、黄州友人义助苏东坡  
     东坡躬耕使从未干过农活的苏轼饱尝了垦辟之劳苦,所幸的是黄州进士潘彦明、郭遘、古耕道每天起早摸黑与苏轼一起开荒种地,劳饷共飧,给苏轼无私的援助和安慰。

贴吧:把我漂泊作者:把我漂泊 2010-09-13 15:05
回复:起舞徘徊风露下——东坡经典词作整理(按编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鲁直跋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
定惠院:明弘治《黄州府志》卷四:“定惠院,在府治东南,苏子瞻尝寓居,作海棠诗以自述。”
从黄庭坚跋及傅本题可知,此词乃苏轼贬谪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作。具体年份说法不一。
朱本、龙本、曹本据之编元丰五年十二月。
吴雪涛《苏词四首系年商兑》考证以上诸本编年之非,云:“苏轼于元丰三年庚申(1080)二月一日到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僧舍未久,即迁于濒临大江的临皋亭,直至元丰七年甲子四月离黄,始终居于临皋亭。本词既题‘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则必作于迁居临皋亭之前。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十云:‘(元丰三年庚申)二月一日到黄州贬所……寓定惠院……(五月)二十九日,迁居临皋亭。’因知本词必作于是年五月之前。”吴文认为此词与作于元丰三年二月的《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中所写的物事、心境相似,疑作于同时。元丰四年、五年,苏轼尽管坎坷不遇、有志难酬的痛苦与愤激依然耿耿于怀,但其时已结识郡守、通判乃至当地士子多人,赋诗饮酒,时相游从,忘情山水,放浪形骸,与词中所见之孤寂幽愤心境已大不相类。孔《谱》、薛本、邹王本所考略同。
贴吧:苏轼作者:AQUA◆ 2018-08-01 22:36
回复:【考古】苏东坡谪居黄州遗址何在?东坡文化源头在哪?
   临皋亭今址
     苏东坡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定惠院,于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迁居临皋亭。在这里一直住到离开黄州为止。现在根据明弘治地图大江江岸线、明清地图关于临皋亭的地理位置的标识、黄泥坂路标的指引和苏东坡的“酌江水饮之”、“乱山环合水浸门”、“白云左绕、清江右洄”、“倚杖听江声”、“小屋如渔舟,朦朦水云里”等诗句,对临皋亭地理位置的描述,又经我与陈言生同志多次与当地老人访谈,我们最后认定临皋亭的今址,在青砖湖社区的薅儿咀。此后,我们又对薅儿咀的高度、面积以及山体的土壤结构,进行了考查。这里据说在解放后曾挖出多件包括黄金饰物在内的文物,表明这里早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当我们阅读苏东坡的其他诗文时,还发现多处他对临皋亭地理位置描述的内容。比如苏东坡在给陈季常的信里写道:“临皋虽有一室可憇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苏东坡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那么,承天寺在哪里?据明弘治府志记载:“承天寺、古寺,在今城南,大云寺前。今为民居”。承天寺在明城南,而临皋亭也在明城外的东南,可见承天寺与临皋亭,不是隔壁就是近邻。证明古城图关于临皋亭的地理位置的标识是绝对正确的。
     苏东坡还在《牛酒帖》里写道:“饮既醉,遂从东门之东直出,至春草亭而归,时已三鼓矣。”这里记的春草亭在哪里?查清朝地图,春草亭在安国寺以东,在山川坛以下,在临皋亭以上。这也是临皋亭的地理位置的佐证。
     苏东坡于1084年3月3日再到定惠院看海棠,看了海棠之后,他就“乃步出城东”,“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在这里饮酒后,“乃径归”。他从哪里“归”去?原来他是又“道过何氏小圃”。再入东门回临皋亭的。由此证明古图里的临皋亭的标识,是正确的。
     1170年8月18日黄昏时,陆游到黄州,“夜泊临皋亭,晚移舟竹园步。盖临皋亭多风涛,不可夜泊也。”这与临皋亭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相符。
     所谓临皋,就是靠水的高地。想当年在宋城里哪里有靠大江的高地?有,这就是如今的薅儿咀。
     大家都知道,黄州是苏东坡创作史上的“井喷期”。而薅儿咀,即古临皋亭,则是“井喷地”,苏东坡巅峰之作都是在这里写的。临皋亭是苏东坡最后完成“千古第一文人”称号之地,临皋亭是黄州文脉之根,影响所及,非常深远,从明代青云塔上的“全楚文峰”,到清代的“惟楚有材”,再到“惟楚有材,黄冈为最”。这些都是临皋亭的发端,它充分体现了临皋亭厚重的人文气息。

贴吧:苏轼作者:棣華 2011-04-29 15:49
回复:全国各地与苏轼相关的
及至家人团聚,人多难安身,陈太守特殊照顾,全家得以迁居官驿临皋亭。虽然临皋亭年久失修有些破败,可全家能够团聚,苏轼倍感欣慰。虽远离家乡,可临皋亭下数十步的江水,也有从家乡眉山流来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已开始将黄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只是在黄州的第一个中秋节,孤寂落寞,苦痛凄凉,让苏轼触景生情,感慨悲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好在来访的友人渐多,一同出游,必有诗文,便遥寄江西的弟弟苏澈,诗词相和,甚得其乐。再经过天庆观四十九天的斋居,“日觉神凝身轻”,心境渐渐平复。
  虽然黄州米粮鱼肉便宜,苏轼以此为原料,做出了许多精美的小吃,流传至今。只是苏轼本就清官,为人又豪爽,不善理财,毫无积蓄,妻妾儿女一大家来到穷乡僻壤,虽然精打细算,可还是不断陷入拮据状态,养家糊口、接待友客渐成问题。“吟诗我作忍饥声,便思绝粒真无策。”“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
  寒食节之际,恰逢阴雨连绵两月有余,江水上涨几乎淹没临皋亭,而官驿年久失修,到处漏雨,锅内煮的是当饭寒菜,破灶里潮湿的芦苇烧得满屋是烟。见此情景,苏轼原本强忍在心中的心酸往事一时冲来,让他百感交集,抑郁凄凉、欲哭无泪中,拿起桌上的鸡毫,饱蘸墨汁,挥就《黄州寒食二首》,记述了这一幕令他终身难忘的窘迫之境。诗的头三行,笔迹还有章可循,如人隐忍抽泣。从第四行起,心情随着诗的内容产生了较大的波动,逐渐放纵,点画粗重,结构近乎信笔而为,如人泪流满面。当写到第二首时,心绪已经无法控制,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愈来愈不守规矩,用笔时疾时俆,时畅时涩,时提时顿,时露时藏,时紧时稀,时重时轻,时放时敛,如人嚎啕大哭更如江水奔泻一发不可收。沉浸在悲戚之中的苏轼,绝不会想到他的这幅急就之章,惊天地、泣鬼神,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草书”。
躬耕东坡的苏东坡诞生了
贴吧:苏轼作者:贴吧用户_0Cb66AM 2015-08-11 06:42

大家都在搜

  • 迁居临皋亭的注释和译文
  • 迁居临皋亭译文
  • 迁居临皋亭文言文翻译
  • 苏轼临皋亭在哪里
  • 迁居临皋亭原文翻译
  • 苏轼迁居临皋亭
  • 黄州临皋亭在哪里
  • 临皋亭什么意思
  • 黄州临皋亭
  • 迁居临皋亭全诗翻译
  • 临皋亭与苏轼的渊源
  • 书临皋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临皋亭简介
  • 临皋亭苏轼
  • 迁居 苏轼
  • 临皋亭遗址
  • 临皋亭
  • 临皋亭在哪里
  • 书临皋亭翻译
  • 汝南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