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实测:CMA压定强、放鸡岛异常实测
本次各机构定强均偏保守,就连一直注重防灾的CMA也压住定强,给出了10个小时的40m/s巅峰(当然这里的定强依据也不乏槽点,例如3km折算因子0.7)。但广东沿海岛屿实测却相当惊人:

(Fig.72
由Fig.72可见,本次实测最显眼的就是放鸡岛站了。从17时至20时,该测站小时极大风均超过16级,2min平均风更是在18时的42m/s爬升至20时的47m/s。如此猛烈的数据信度如何呢?首先,这佐证了Talim临岸增强的实力,海面上猛烈的背景气流至少可以达到13级。但数据存在两个问题:孤证和测站位置干扰。自下午始,茂名全市仅有极近海的两个站阵风超过16级,持续风超过14级的仅有放鸡岛一站。这提示我们关注这个最大风区的存在位置问题。其次,海岛站常常有相对高大的山脊依靠,地形的绕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是中尺度分析:大风区是否会出现在放鸡岛的位置。由Fig.73可见,临近登陆时,Talim眼墙回波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我们稍后还会阐述)。还可见风眼有一定变形,这是由于陆面摩擦,导致在陆地上风向与等压线走向斜交角度更大,从西侧汇入的北风气流与原有的台风环流激烈辐合,风速进一步上升,使得台风大风区出现在了西北侧。17日10z的SAR扫描也显示了这一大风区,以及东南方向的一个隐藏极大风区(Fig.74)。同时它还提示广东海岸上的岬角偏浙风向形成了一个向海面的喷流辐合线。观察知放鸡岛确实经过了这一辐合区,因此放鸡岛在理论上确实有刷高风速的条件。由于这一中尺度过程涉及眼墙的一个扇区,这一风力加成可以计入台风近中心最大风力(注意不是辩护该实测数据)。

(Fig.73

(Fig.74
其二是微环境分析:是否存在地形辐合。Fig.75为放鸡岛地形,测站位于岛屿南端的岬角,海拔14m。可见在东-东北风背景下测站位于标为紫色的风速放大区内,这里由于地形偏转,出现微环境辐合,导致风向偏转、风速加大。因此在这一微环境中,风力确实比海上的背景风更大。广东台也指出该站曾有风力异常的记录。同时,该站2分钟均风极大值与3s阵风极大值之比仅为1.15,远低于经验系数1.31(甚至考虑1.4,见Fig.76)因此2min结果应基于阵风极大值打折扣,调整为42m/s。

(Fig.75

(Fig.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