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迷穀。头状四照花(俗称鸡嗉子)。


山茱萸科属,别名山覆盆、野荔枝、山荔枝、山枇杷果、羊树(云南)、一枝箭、云母树、节节枝(四川)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龙县志》第五章野生动植物第一节植物(四)《野生果类》:“头状四照花(俗称鸡嗉子)”。
分布范围:浙江、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亦有分布。生于海拔1300—3150米的混交林中。
主要价值:果供食用,树皮可供药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荔枝。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外伤出血,痢疾,骨折。用法用量3~5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华本草》:“野荔枝。性味味涩;苦;性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外伤出血;骨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治外伤出血:鲜野荔枝叶捣敷,或干叶及花研末外敷。治痢疾:干野荔枝花、叶三至五钱,水煎服。治骨折:鲜野荔枝花、叶配藤子杜仲、大接骨丹等,捣敷。”
《中药大辞典》:“野荔枝。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治外伤出血:鲜野荔枝叶捣敷,或干叶及花研末外敷。治痢疾:干野荔枝花、叶三至五钱,水煎服。治骨折:鲜野荔枝花、叶配藤子杜仲、大接骨丹等,捣敷。”

迷穀为什么是头状四照花(俗称鸡嗉子)呢?
首先,“其状如穀而黑理”。
“穀”是什么?“穀”即“谷”。在古代“谷”一是指麻,黍,稷,麦,豆,通常“谷子”,即粟、小米。

二是指“谷树”,本名“楮”,即构树。

(嘉庆)《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與地略十?物产一?桂林府:
“谷树,本名楮,木中白汁如乳。(《本草》)皮可为纸,(《金志》)。”
(嘉庆)《广西通志》卷九十?與地略十一?物产二?庆远府:
(嘉庆)《广西通志》卷九十?與地略十一?物产二?思恩府:
“谷纸,土田州各土司出,以谷木为之,因名。”
许慎?《说文解字》:“谷者楮也。”
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人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
显然,在古代,由于没有科学分类,古人认为“谷子”和“构树”是同一个东西。

在《山海经》里,“穀”指的是“谷树”,本名“楮”,即构树。
构树别称构桃树、楮实子、假杨梅等。构树的嫩叶可喂猪,具有独特的清香味,猪喜吃。
构树果实中医学上称为楮实子、构树子,与根共入药,功能补肾、利尿、强筋骨,主治补肾、明目、强筋骨。
构树枝叶茂密且有抗性、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果实酸甜,可食用。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
构树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
构树果实中医学上称为楮实子、构树子,与根共入药,功能补肾、利尿、强筋骨,主治补肾、明目、强筋骨。
构树枝叶茂密且有抗性、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果实酸甜,可食用。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
构树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
构树的果实圆球形,而头状四照花(俗称鸡嗉子)的果实也为圆球形,二者的树型也很象,即“其状如穀”。


头状四照花的树皮为褐色或灰黑色,即“黑理”。

其次,“其华四照”。
头状花序总苞片4,白色,倒卵形或阔倒卵形,稀近于圆形,长3.5—6.2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突尖,基部狭窄,两面微被贴生短柔毛;花萼管状,长约1.2毫米,先端4裂,裂片齿形,外侧密被白色细毛及少数褐色毛,内侧有白色短柔毛;花瓣4,长圆形,长3——4毫米,下面被有白色贴生短柔毛;雄蕊4,花丝纤细,长约3毫米,花药椭圆形,长近0.8毫米。即“其华四照”。

最后,为什么“穀”的前面加“迷”,叫“迷穀”?
“迷”用今天的汉语无法解释,而我国的壮语称树为“迷”、“米”、眯。例如:壮语称肥牛树为“米硬”、仁豆树为“米杠”、米老排树为“米显灵”、枧木为“眯舰”。那么,“迷穀”按照壮语就是“树穀”,即“树谷”。壮、汉语序倒装,“树穀”为汉语就是“树穀”、谷树,即“古木”,这和(嘉庆)《广西通志》的记载完全相同。在看看下面的广西地方志:
(嘉庆)《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與地略十?物产一?桂林府
“谷树,本名楮,木中白汁如乳。(《本草》)皮可为纸,(《金志》)。”
(嘉庆)《广西通志》卷九十?與地略十一?物产二?庆远府
“谷木,各州县出。”
(嘉庆)《广西通志》卷九十?與地略十一?物产二?思恩府
“谷纸,土田州各土司出,以谷木为之,因名。”
"米”的上古汉语音“mei”,则“迷穀”的古音“ mei gǔ”,即“梅穀”、“梅古”,意思结有梅子(山梅)的“古树”,而头状四照花(俗称鸡嗉子)的果实确实像梅子(山梅)。
那么,“佩之不迷”呢?野荔枝于中药有治痢疾的处方,“干野荔枝花、叶三至五钱,水煎服”。《类证治裁?痢疾》:“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游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人大小肠,顷刻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而野荔枝“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壮族古代有“佩药能治病”的习俗,即“佩之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