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下本书写北宋,有考据党能推这方面的书麽? 自己常去的论坛,灌水积攒些金币,捐了个中士 最近,有元老讨论捐官太多,影响论坛帖子质量,无义井无坛宠,仕途困难啊,我担心自己贬谪为列兵 两宋史
贴吧:
三戒大师作者:
真无聊军团 2012-06-07 22:10 你们是否能恢复泉州港鼎盛的能力。 先看看泉州港鼎盛时期的状况。 唐、五代及以前 八王之乱以及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的人口和生产资料加速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河洛人来到泉州,
贴吧:
泉州作者:
1340447347 2014-07-10 15:03 现在带大家了解下宇宙大泉州的历史称霸世界第一大港400年 宇宙大泉州曾经称霸世界第一大港400年!!对比小美国到现在才200多年历史! 早在唐末五代,泉州由于环城遍植刺桐花,因此别称“刺桐城”。720多年前
贴吧:
中华城市作者:
漠然相守待来年 2012-07-22 08:52 回复:(讨论)吧友们聊一聊最近看的书 有关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书总结
李东华《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学生书局
桑原骘藏《蒲寿庚考》中华书局
苏基朗《刺桐梦华绿: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
藤田丰八《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山西人民出版社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稻禾出版社
乌苏吉《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广州、泉州、杭州》四川人民出版社
陈达生《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宁夏人民出版社
周运中《中国南洋古代交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
罗香林《蒲寿庚研究》中国学社
贴吧:
长门有希的水瓶作者:
兰陵笑笑生水瓶 2025-04-18 14:56 回复:蒲寿庚叛宋降元主谋非蒲寿宬考 20世纪,国际汉学界掀起了研究宋元之际回回人蒲寿庚的热潮。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德国的希尔德(Hirth)、美国的罗志意(又译柔克义,Rockhill)、日本的藤田丰八(Toyohachi Fujta)和桑原骘藏(Kuwabara Jitsuzo)等著名学者,都很重视对蒲寿庚的研究,而中国研究蒲寿庚的学者则更多。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蒲寿庚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除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之外,中外学者关于蒲寿庚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日本桑原骘藏的名作《蒲寿庚考》和罗香林的《蒲寿庚传》、《蒲寿庚研究》(据《蒲寿庚传》增订而成)等。此外,李玉昆《20世纪蒲寿庚研究述评》[①]一文,对上个世纪蒲寿庚的研究情况做了整体介绍。
贴吧:
史学作者:
黄庙人 2017-10-31 11:05 回复:陈广恩:蒲寿庚叛宋降元主谋非蒲寿宬考 20世纪,国际汉学界掀起了研究宋元之际回回人蒲寿庚的热潮。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德国的希尔德(Hirth)、美国的罗志意(又译柔克义,Rockhill)、日本的藤田丰八(Toyohachi Fujta)和桑原骘藏(Kuwabara Jitsuzo)等著名学者,都很重视对蒲寿庚的研究,而中国研究蒲寿庚的学者则更多。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蒲寿庚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除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之外,中外学者关于蒲寿庚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日本桑原骘藏的名作《蒲寿庚考》和罗香林的《蒲寿庚传》、《蒲寿庚研究》(据《蒲寿庚传》增订而成)等。此外,李玉昆《20世纪蒲寿庚研究述评》[①]一文,对上个世纪蒲寿庚的研究情况做了整体介绍。
与蒲寿庚相比,学界对其兄蒲寿宬[②]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桑原骘藏和罗香林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蒲寿宬,但论述都很简略,而专门研究蒲寿宬的论文则更少,据笔者统计主要有如下数篇:陈自强《蒲寿(山下成)史料考辨》[③]、马成化《蒲寿宬其人其诗》[④]、林松《关于<蒲寿宬其人其诗>的补充》[⑤]、吴海鸿《宋末回族诗人蒲寿宬研究》[⑥]、张竹梅《清泉·明月·扁舟——蒲寿宬与他的<心泉学诗稿>》[⑦]、刘倩《元代回回诗人蒲寿(山下成)仕履及文学成就综论》[⑧]、陈广恩、高兰芳《蒲寿宬交游考》[⑨]等。上述成果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蒲寿宬诗歌成就进行探讨。鉴于此,关于蒲寿宬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拙文拟对蒲寿宬是否是其弟蒲寿庚叛宋降元主谋之事,做尽可能全面的分析考辨。
贴吧:
贾诩作者:
中书监 2013-09-23 00:15 回复:蒲寿庚叛宋降元主谋非蒲寿宬考 [61] 《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第942页。
[62] 《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影印元皇庆元年陈氏余庆堂刻本;[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下《金陵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
[63] 《蒲寿庚考》,第180-181页。
[64] [宋]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四《夏宣武将军墓志铭》,《四部丛刊》三编本。
[65] 《闽书》卷一五二《蓄德志》。
[66]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第89页;《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叙》,第8页。
贴吧:
史学作者:
黄庙人 2017-10-31 11:15 回复:蒲寿庚叛宋降元主谋非蒲寿宬考 [61] 《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第942页。
[62] 《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影印元皇庆元年陈氏余庆堂刻本;[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下《金陵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
[63] 《蒲寿庚考》,第180-181页。
[64] [宋]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四《夏宣武将军墓志铭》,《四部丛刊》三编本。
[65] 《闽书》卷一五二《蓄德志》。
[66]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第89页;《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叙》,第8页。
[67]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第89页。
[68] 参见罗香林《广州蒲氏宋元二代祖坟发现记》,《蒲寿庚研究》,第256页。
[69]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和1939年张玉光、金德宝在福建德化发现的《蒲氏族谱》(罗香林称之为《蒲寿庚家谱》,后发表于《月华》杂志第十二卷第一至三期合刊上)所载蒲氏世系有很大出入,其中《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以蒲寿宬为蒲氏五世祖,而德化《蒲氏族谱》以蒲寿宬为七世祖,并且误蒲寿晟和蒲寿(山下成)为二人。两本家谱所载均有不少失实之处。德化《蒲氏族谱》见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56-1763页。
[70] 《元史》卷九《世祖纪》,第180页。
[71] 《闽中金石略》卷一二,《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7册),第13035-13036页。
[72] 蒲寿宬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心泉学诗稿》中有很多蒲寿宬与僧侣和道士唱和的诗歌,尤其是他与泉州兴福寺住持圆悟(号枯崖)往来密切,所以他倡导捐资维修寺观也在情理之中。参见《蒲寿宬交游考》。
[73] 《蒲寿庚研究》,第62、68页。
贴吧:
史学作者:
黄庙人 2017-10-31 15:07 回复:大唐帝国称雄天下的一大利器--------强大的海军
噗~~看来我得收回“阿拉伯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可以”这句话了,因为阿拉伯的造船技术简直弱爆了~~!!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记载:唐时的‘苍舶’,长达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日本小小岛国造的船,可不能代表唐朝船只的整体水平啊~~~
九世纪阿拉伯商人苏来曼在《东游记》中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的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上。”
而你说的“广州都有大量阿拉伯商人”也只能证明唐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阿拉伯商人入东航者,皆乘中国船”(《蒲寿庚考》)。
看吧,阿拉伯的货物碰上风浪险恶就只能靠中国船来运,阿拉伯商人也喜欢坐中国船,你阿拉伯的船拿来干嘛的??
贴吧:
唐朝作者:
世民宝宝不哭哦 2012-02-28 23:10 回复:对东方国家崛起趋势下东亚史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想 (3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160-161页。
(32)(62)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64页,第292页。
(33)秋泽修二:《东洋哲学史》,东京:白扬社,1937年,第229页。
(37)多默·皮列士:《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何高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39)(40)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237页,第238页。
(41)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8页。
(42)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关永强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43)(44)(45)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第15页,第109页。
(46)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4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53页。
(48)陈奉林:《日本的东亚史研究及其启示》,《世界历史》2018年第1期。
(49)彭树智:《文明交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页。
(50)(57)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陈昌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页,第166页。
(51)陈奉林:《东方外交史研究初探》,《世界历史》,2010年第3期。
(52)陈奉林:《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与东方历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3)佐伯有清:《古代的东亚与日本》,东京:教育社,1977年,第23页。
(54)加藤祐三:《东亚近代史》,蒋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55)堀敏一:《律令制与东亚世界》,东京:汲古书院,1994年,第146页。
(56)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475页。
(58)滨下武志、川胜平太编:《亚洲交易圈与日本工业化1500-1900》,东京:藤原书房,2001年,第105页。
(59)桑原骘藏:《蒲寿庚考》,陈裕菁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1页。
(60)(61)铃木治:《欧亚东西交涉史论考》,东京:国书刊行会,1974年,第259页,第270页。
(63)(66)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2卷,孙来臣、李塔娜、吴小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24页,第1页。
(64)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33页。
(65)松浦章:《清代帆船与中日文化交流》,张新艺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96页。
(67)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68)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69)主要的代表性著作有: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宿丰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阿·科尔萨克:《俄中商贸关系史述》,米镇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娜·费·杰米多娃、弗·斯·米亚斯尼科夫:《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黄玫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70)木村和男:《毛皮交易创造的世界:从哈得逊湾到欧亚》,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219页。
贴吧:
史学作者:
黄庙人 2020-10-21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