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多多的作品风格和影响及其它选摘:
他的诗歌常常在清醒与混沌之间往返,强调语言的留白和节奏的神秘感,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朦胧感和深度。多多强调诗人应拒绝诗歌被体裁化、工具化,回到诗歌本体去寻找灵魂,这种理念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他的诗歌创作依赖于直觉,而非技巧。他认为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困境。他追求的是一种更本体性、更自然的创造,“每首诗必须是一首新的诗”,他认为诗到沉默为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恰恰呼应了苏轼自己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也就是这本书的半个书名。
闻一多先生还在“诗与批评”的课题中讨论了什么是诗?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谁敢大胆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真的很有内涵,很有深度。
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多多诗歌《在英格兰》赏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解读和看法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都是独特的。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反映了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作者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
赏析:
这首《在英格兰》是诗人多多的成名作。
在我国实行改开后的1990年左右,国内刮起一股出国热之潮,多数是那些求学深造留学生,或是略有名气的文化人及一些艺人。这些人到了那里怎么样呢?又有何感受呢?诗人多多在《在英格兰》这首诗中写了出来,表达了对那里生活的不适,和对那种到处充斥滥情的厌恶,从而更思念起祖国之亲的感情。当时有一部最流行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此剧就表现了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状况,那里即是天堂,同时也是地狱,给了当时还想出国中国人的一剂醒药。
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看看药效。“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这里的“新栽”并不指“苹果树”的新栽,而是指新来新西兰。来到这里的初步印象就是“刺痛我的心”,因为大街上没有“农夫”的身影,没有载歌载舞的人群,到处暮气沉沉,与想象中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如果说有一点这样的气氛的话,那就是“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下,地平线后英格兰的天空”,呈现一片“阴暗的情人低语声”,还有“盲人手风琴的演奏声”。他们不看,也看不到这些滥情人的表情,只是低头为他们送上一支支风琴曲。这样的生活哪里是我所要的呢?
我写了几首诗,就好像长了“翅膀”,“使我到达了我被失去的地点——英格兰”,我在这里看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那就是那种情景对我留下的“记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有意义“记忆”了。在这里,洁身自好的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耻辱”之感,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看到这里的“洋气”,真的比不上带有“土”气的“祖国”。祖国到处飘荡着泥土之香,到处感到踏踏实实的勤俭朴实之感,那才是生活的真正气息,对比之下,越来越想念我的祖国,因而,我把在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并“打进小包裹,远远寄走”到祖国亲人手里,让他们不要再奢侈国外,踏实实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享受祖国那片泥土的芳香。
这首诗通过写在英格兰的感受,从而表达出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有志青年,要更好地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献身祖国。祖国的美好与强大,才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