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以史为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1661年10月,老科普鲁卢的威望到达了顶峰,也在这一年他去世了,临终前他推荐了自己26岁的儿子艾哈迈德·科普鲁卢接替首相的职位。艾哈迈德接任首相后继续推行改革,不过手段更为温和了。到他去世时,苏莱曼确立的法律和秩序基本上恢复了。科普鲁卢家族的成功与穆罕默德四世的坚定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位苏丹虽然沉迷于狩猎和女色,但是他对科普鲁卢家族的信任从未动摇。即使在1664年,艾哈迈德在圣各达暂时失败,不久,1669年,艾哈迈德用克里特岛的征服来证明这一信任是值得的。之后他又摔军出征波兰,从而换来一纸合约,不仅从波兰人那里获得了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同时还获得了每年22万金币的进贡。虽然条约签订的第三天他就匆匆辞世了,但是他和父亲的功业,重新让恐惧在欧洲大陆上蔓延。
艾哈迈德的姐夫卡拉·穆斯塔法被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任命为首相。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富于行政经验,并且坚定的追随着老科普鲁卢的路线。不过他的才能并不能与他远大志向匹配,上任不到两年就丢了乌克兰。1683年7月他率领20万大军进攻奥地利,很快攻至维也纳城下,这时候维也纳城里只有1万守军,眼看城破再即,他却下令暂缓进攻。他希望奥地利人可以自动投降,以显示奥斯曼帝国的仁德。结果怡误战机,欧洲各路援军纷纷赶到,很快形势就逆转了。9月12日,欧洲各国联军击退了穆斯塔法。穆斯塔法在贝尔格莱德重整军队,准备来年开春再度围攻维也纳。不过这个时候他却被政敌中伤,引起了苏丹的不满,此时的苏丹已经不是那个绝对信任科普鲁卢家族的穆罕默德四世,当年12月,他被苏丹下令绞死。
贴吧:
中原英雄作者:
kucui 2014-11-15 13:23 回复:[营养帖] 世界史上的奇迹--奥斯曼的崛起和陨落 1661年,他已经85岁高龄,向苏丹推荐自己的儿子法西尔·艾哈迈德·科普鲁卢(Faz?l Ahmed K?prülü,1635-1676年)接替大维齐一职。苏丹同意了他的要求,也就此开创了大维齐世袭的先例。穆罕穆德在儿子抵达首都的当天去世(1661年10月31日)。
后,法西尔·艾哈迈德担任大维齐达15年之久,并成为帝国实际上的主人。法西尔受过良好教育,他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复兴国家和军队,而由于苏丹的宠信,他的地位也远比过去的大维齐稳固。和父亲相比,他更多地依靠灵活的政治手腕而非暴力来治理国家,他甚至还是许多学者、文人的赞助者。法西尔明白,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就像一座外表富丽堂皇但内部已经老旧的宅邸,窗户开始漏风,壁炉的火焰也开始减弱,让房子重新温暖唯一的办法是不断添加木柴。而“木柴”的名字,叫战争。
1664年,法西尔率领帝国主力部队侵入奥地利,虽然在圣高萨特(Saint Gotthart)战役中被奥地利人击退,但最终通过和约,迫使哈布斯堡王朝承认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北部为奥斯曼人领土,从而获得了政治上的重大胜利。此后法西尔马不停蹄地指挥帝国陆海军对克里特首府干地亚发起新一轮围攻。虽然法国、教皇国与马耳他骑士团都对威尼斯伸出了援手,但强大的奥斯曼舰队还是完成了对克里特岛的封锁。1669年年末,由于内讧,欧洲的天主教同盟军队撤出了克里特岛,独木难支的威尼斯终于签署了城下之盟——共和国撤出克里特岛,将它转交奥斯曼帝国,作为回报,帝国将恢复威尼斯在境内的贸易权。这样一来,法西尔便成功地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克里特战争,并且得到了这一战略重地,几乎将威尼斯人的势力赶出了东地中海。此后法西尔的部队深入欧洲内陆,多次进犯乌克兰与波兰。在波兰他们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约翰·索别斯基(John Sobieski,1629-1696年),此公骁勇善战,与奥斯曼人互有胜负,并在1674年被选举为波兰国王。法西尔原本计划一劳永逸地解除波兰威胁,但他在1676年死于水肿病,他的很多宏图大志未能得以实现。随后上台的是科普鲁卢家族第三代大维齐,穆罕穆德·科普鲁卢的女婿,也正是1683年维也纳战役的主角——卡拉·穆斯塔法帕夏(Kara Mustafa,1634-1683年)。奥斯曼帝国与西方世界的斗争再次进入高潮。
贴吧:
欧陆风云4作者:
林梦是小可爱? 2017-10-07 23:01 回复:已完成的列传 
科普鲁卢·法齐尔·艾哈迈德·帕夏(1635年-1676年)又译艾哈迈德·科普鲁卢。奥斯曼帝国科普鲁卢家族大维齐尔。
穆罕默德之子,父亲逝世后出任大维齐尔,继续推行父亲的改革,强军与宗教保护并行,与父亲的严酷不同,在他治国较为宽松。由于帝国被父亲重振,苏丹充分信任,他对外征伐,1663年,出征奥地利,在初期胜利后败于蒙特库科利,双方签订《华斯瓦条约》。1669年从威尼斯手中夺取克里特岛。1672年,出兵波兰,迫其签定不平等条约,但索别斯基等人继续抵抗,又经四年,波兰被迫签订《佐劳诺条约》。同年病逝。他和父亲使奥斯曼正式迎来中兴。
贴吧:
铁血欧陆作者:
苏三三? 2018-05-25 22:35 回复:《ANADOLU》安纳托利亚之鹰--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史1300-1774 1661年,已经85岁高龄的穆罕默德·科普鲁卢退休,法西尔·艾哈迈德(Fazil Ahmet)接替其父成为大维齐。他的第一仗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战争以合约结束:奥地利放弃边境劫掠,再次承认奥斯曼土耳其对匈牙利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的主权,并进一步向苏丹缴纳金钱作礼物。这表明,在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家族的领导下,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起来。1669年,法西尔·艾哈迈德帕夏又亲率大军,围攻克里特岛。虽然战前威尼斯守军从法国、教廷和马耳他获得了大量人员和补给的援助,但奥斯曼帝国舰队已经有能力全面封锁,以军事和经济双重手段打击威尼斯。8月末,克里特首府干地亚(Candia)的威尼斯军队和欧洲援军发生分歧导致后者撤离,威尼斯最终被迫同意和奥斯曼土耳其缔结和约,完全撤出了克里特岛。
贴吧:
安纳托利亚作者:
wolfe14026 2013-01-20 12:57 回复:1683年维也纳大围攻(2) 穆罕穆德·科普鲁卢在朝廷中的崛起,证明了直到17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制度依旧还能够大致有效地运转。大维齐出身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基督教家庭,通过传统的德米舍梅制度被选拔进入皇宫,先后在御膳房、财政部、土耳其新军中服务,一步步升迁至帝国马厩总管、特拉布宗总督的高位,并得以配享双马尾旗。1656年时他已经是耄耋老翁,但苏丹的身边已经找不到比他更有经验、更有人望的官吏,于是他临危受命,来拯救帝国。穆罕穆德·科普鲁卢首先铲除了政敌,在关键部门安排了自己的亲信,随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整顿财政,开源节流,平衡预算,撤除了一些庸吏的职务,并镇压了各地的叛乱。他打造了一支新的舰队,终于在1657年击退了威尼斯人,解除了首都的封锁,从而获得了苏丹的充分信任与崇高威望。1661年, 他已经85岁高龄,向苏丹推荐自己的儿子法西尔艾哈迈德科普鲁卢( Fazl AhmedKoprilu, 1635-1676年) 接替大维齐一职。苏丹同意了他的要求,也就此开创了大维齐世袭的先例。穆罕穆德在儿子抵达首都的当天去世(1661年10月31日)。
贴吧:
欧陆风云4作者:
冰霜至丶百花绝 2019-04-06 16:29 回复:已完成的列传 
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帕夏(1575年-1661年)奥斯曼帝国权臣,科普鲁卢家族开创者。
出生平凡,进入官场后,他在官场巴结权贵,节节提升。1656年奥斯曼海军惨败给威尼斯,君士坦丁堡被封锁,在太后支持下,穆罕默德出任大维齐尔,并获得巨大自主权。他在国内实行集权举措,恢复苏莱曼时期的制度,实施严刑酷法整肃吏治,严加整治贪腐渎职者,5年内处死者多达3万。通过镇压地方叛乱,收回地方权力,成功恢复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他成功击破威尼斯的封锁。1661年,病逝,其子艾哈迈德接替为大维齐尔,开启科普鲁卢时代。
贴吧:
铁血欧陆作者:
苏三三? 2018-06-10 10:07 回复:初来乍到,冒昧问一下,将领数据有人统计过吗? 穆罕穆德二世 Mehmet II “征服者”
adm:6 dip:4 mil:6
6 4 5 2
塞利姆一世 Sel?m I Yavu “刚毅者”
adm:2 dip:4 mil:5
5 4 5 1
苏莱曼大帝 Süleyman I Kanuni “立法者”
adm:6 dip:5 mil:6
5 3 4 2
巴巴罗萨·海雷丁 Barbaros Hayreddin
6 6 5 0
科普鲁卢·穆罕默德·帕夏 K?prülü Mehmed Pasha
4 4 4 1
科普鲁卢·法佐·艾哈迈德 K?prülüzade Fazil Ahmed “明智者”
4 4 4 2
梅尔济丰卢·卡拉· 穆斯塔法 Merzifonlu Kara Mustafa
4 4 3 1

贴吧:
欧陆风云4作者:
瞬間_心心相印 2018-11-24 15:31 回复:1683年维也纳大围攻(4) 穆罕穆德四世在位期间的一大功绩,便是成功地发现并提拔了科普鲁卢家族,是后者在帝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实现了中兴。卡拉·穆斯塔法作为该家族的第三代大维齐,统治风格与兄长法西尔·艾哈迈德大不相同。前者更倾向于以柔克刚,通过缜密布局和计谋取胜,而他更喜欢用直接的威压、暴力、铁腕作为执政手段,朝野中私下腹议他的才华和前任相比恐怕要略逊一筹。此时穆斯塔法即位刚刚6年,法西尔·艾哈迈德一生最大也是唯一的军事挫折恰巧是在1664年的圣高萨特败于哈布斯堡王朝,此番再度出征,自然颇有些一雪前耻的期待。1682年的穆罕默德四世已年届不惑,卡拉·穆斯塔法敏锐地领会到苏丹本人并无冒险亲征之意,于是他顺势请缨,希望代表苏丹独立指挥这场大战。这也正中苏丹的下怀,维也纳之战如果获胜,功劳自然归于苏丹,倘若不幸失败,则可以由大维齐承担罪责,何乐而不为?一旦象征帝国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信物,即先知穆罕默德的圣旗和兵符,通过传统的仪式,交到卡拉穆斯塔法的手上,这就意味着他在战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都相当于苏丹本人的谕令,任何人不得违抗。不过,虽然已位极人臣,但在带兵打仗方面,卡拉穆斯塔法经验还算不上丰富,此外他还过于独断专行,按照传统,大战之前,主帅都会和部将们平等协商作战方略,但大维齐常常打破了土耳其人的这一习惯,总是希望能够一言九鼎,久而久之,他的部下往往变得噤若寒蝉。
贴吧:
欧陆风云4作者:
冰霜至丶百花绝 2019-04-06 20:21 回复:【★】转帖,转自豆瓣,奥斯曼土耳其军队1300-1774byF·U·罗 Koprulu)为大维齐,从而开始了奥斯曼土耳其近半个世纪的复兴阶段——科普鲁卢时代。
在伊斯坦布尔确立起权威之后,穆龘罕默德•科普鲁卢帕夏就打算结束与威尼斯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彻底占领克里特岛以打破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1657年6月,以威尼斯为首的联合舰队已经再次驶入马尔马拉海,伊斯坦布尔遭到了35艘大帆船,7艘中型帆桨船和33艘帆桨战舰的攻击。与此同时,土耳其人集结起18艘战舰,10艘大型纵帆运输舰,30艘帆桨战舰和大量小艇,正计划夺取博兹加阿达岛(Bozca Ada)。多年以来,威尼斯、教皇和马耳他骑士团的联合舰队一直使用威尼斯控制的利姆诺斯岛(Limnos)和博兹加阿达岛作为基地,封锁海峡。因此奥斯曼海军要打破封锁,势必首先夺取这两座岛屿。
7月8日,联合舰队的淡水已快要见底,于是他们分出舰队中的大部分帆桨战舰转向伊姆洛斯岛(Imros)。土耳其人发现敌人分兵,决定抓住时机,各个击破。17日清晨战斗打响了,此时联合舰队只有20艘战舰,7艘中型帆桨船和4艘帆桨战舰正在封锁海峡,局势对奥斯曼海军似乎很有利。但不料去伊姆洛斯岛补给的帆桨战舰很快返回参战了,岛上的土耳其卫戍部队轻易就被驱散,没有拖住它们。奥斯曼舰队几乎又一次被击溃了。科普鲁卢帕夏非常愤怒,他当场下令处决了舰队司令和其他重要官员,重新组织攻势。这一次,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借助岸上的炮火,土耳其人把联合舰队赶到海峡中央,挤在了一起。最后,土耳其舰队旗舰上的火药库意外爆炸,击中并引燃了附近众多威尼斯舰船,联合舰队不得不撤退,结束了封锁。
达达尼尔海峡战斗的烟尘刚一落定,联合舰队的下锚地博兹加阿达岛又开始混战。在科普鲁卢帕夏的计划中,登陆作战应该与达达尼尔海战同时进行。但当海军运载着登陆部队驶向莱斯沃斯岛(Lesvos)的时候,他们发现去伊姆洛斯岛补给的威尼斯帆桨战舰正在回程途中。处于对正在激战的同伴的担心,一些土耳其帆桨战舰也返回海峡,去参加海战,以至于拖延了登陆作战。不过,此时的基督教舰队已经丧尽锐气,看到土耳其人再次振作,他们大感意外。23日,教廷和马耳他骑士的部队已经撤离战场,启航回家。威尼斯人还在继续坚守,并试图控制海峡,但他们的兵力已经不足以招架。8月24日夜,集结在莱斯沃斯的土耳其海军终于在博兹加阿达岛西侧抢滩登陆,近3000人的部队将威尼斯守军包围。一星期之后,威尼斯人投降。士气大振的土耳其人很快又拿下了利姆诺斯岛,这就确保了达达尼尔海峡的开放,并进一步加强了大维齐的政治声望和权威。
1661年,已经85岁高龄的穆龘罕默德•科普鲁卢退休,法西尔•艾哈迈德(Fazil Ahmet)接替其父成为大维齐。他的第一仗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战争以合约结束:奥地利放弃边境劫掠,再次承认奥斯曼土耳其对匈牙利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的主龘权,并进一步向苏丹缴纳金钱作礼物。这表明,在穆龘罕默德•科普鲁卢家族的领导下,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起来。1669年,法西尔•艾哈迈德帕夏又亲率大军,围攻克里特岛。虽然战前威尼斯守军从法国、教廷和马耳他获得了大量人员和补给的援助,但奥斯曼帝国舰队已经有能力全面封锁,以军事和经济双重手段打击威尼斯。8月末,克里特首府干地亚(Candia)的威尼斯军队和欧洲援军发生分歧导致后者撤离,威尼斯最终被迫同意和奥斯曼土耳其缔结和约,完全撤出了克里特岛。
维也纳,1683
科普鲁卢家族的第三位大维齐是1676年上台的卡拉•穆斯塔法,他继续其兄的扩张事业,与波兰和俄罗斯连年激战,并再一次把奥斯曼人领到了维也纳的大门口。
当时的匈牙利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反哈布斯堡、反天主教和反贵族的情绪,民族主义者们希望摆脱奥地利的统治,建立独立的匈牙利王国。为此他们向奥斯曼帝国求助,作为回报,他们许诺接受苏丹的宗主地位。这一努力得到了法国的支持,路易十四很愿意看到他的敌人奥地利后院起火,分散哈布斯堡王朝的注意力。1682年夏,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前锋轻易的征服了奥地利控制的上匈牙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主力尚在西面抗击法国人,因此不敢与土耳其进行大规模战争。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原想就此止步,见好就收,但法国代表处于自身利益,极力怂恿他夺取维也纳。大维齐最终被说服了,他相信,完成历任伟大的苏丹过去都没
贴吧:
古斯塔夫作者:
上帝最爱卢西弗 2011-10-17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