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 【内容提要】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
贴吧:
康震作者:
霜风劲 2010-05-05 22:45 经史百家杂钞篇目索引3(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 韩愈 原道(卷二第一册) 原性(卷二第一册) 原毁(卷二第一册) % 伯夷颂(卷二第一册) 获麟解(卷二第一册) 杂说四首(卷二第一册) 改葬服议(
贴吧:
经史百家杂钞作者:
雕刻时光333 2013-02-25 15:09 简论“当涂”与“代汉者当涂高”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年代的推论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十九)再探当涂 文:小A斯蒂芬 我在上个月发表了袁术篇的第十五篇《仲氏疑云》,之后有网友就“仲家”的理解问题和我展开了辩论。 我在文中的观点认为如果袁术的确曾经自称过“仲家”,那么其含义应该是因为袁氏家族内部出现了氏族分化,也就是说在袁术的认知里自己是袁姓氏族的仲氏,而袁绍则是袁姓氏族的伯氏。 而这位网友则认为“仲家”就是汉天子的“仲父之家”的含义。并且认为这是袁术为了更完美的
贴吧:
三国作者:
纪传体三国评传? 2019-05-08 12:01 《后汉书》中,关于马援与隗嚣论汉高、光武二帝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关于东汉一朝历史的史书,现存于世的主要为《东观汉记》、《后汉书》与《后汉纪》。而其中以《东观汉记》为绝对的正统和客观准确,《东观汉记》是东
贴吧:
刘秀作者:
zhangyuzhi 2010-11-07 18:17 回复:侯旭东: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四、《汉书》的“天命兴汉”及其影响
成帝时,王莽刻意折节,装扮“贤人”,采取各种手段博取人心,同时利用儒生反复宣扬的“禅让”说,并杜撰自己辉煌的家世。加上成帝以后“国嗣三绝”,外家独大,王莽得以顺利代汉立新,其时深得朝野支持。无奈,揽得大统后,举措乖张,招致天下反叛,自己也身丧渐台。
王莽灭后,各路豪杰竞逐天下。后人眼中“王莽之际,天下云乱,英雄并发,其跨州据郡,僭制者多矣,人皆有冀于非望”、“于时怀玺者十余,建旗者数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为王公”,(102)可谓战国纵横之势复起。故隗嚣问班彪:“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103)疆场上豪杰各展才智,逐鹿问鼎之场面持续多年,直到建武十二年,刘秀才荡平巴蜀,天下复归于一统。上距王莽败亡已十三年。其间,除战场上兵戎相见,舆论上的争夺亦异常激烈。逐鹿说死灰复燃,“或谓天下迭兴,未知谁是”,(104)天命在汉说与天命靡常说针锋相对。隗嚣的辩士张玄所言与班彪《王命论》和苏竟《与刘龚书》,(105)便是代表。部分人质疑天命在汉,观念随之得以“解放”,四方豪杰追逐神器此消彼长,加剧了刘姓与异姓之间以及刘姓内部的角逐。东汉统一天下之艰难反复,远过刘邦。(106)刘秀经过疆场与舆论的逐鹿,结束统一战争后,深知平息竞逐之心、再造统一舆论之重要。他在这方面费尽心机,充分利用图谶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东汉诸帝对司马迁所述西汉历史,特别是其中关于秦亡汉兴的论述并不满意,而认为是“微文刺讥,贬损当世”。自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云龙门对策”,可见一斑。(107)对汉史新加包装,颂扬汉德,以示受命于天,成为新的需要。班固撰《汉书》很大程度上应和朝廷的要求,(108)全面贯彻天命在汉的思想,曲意将汉朝的出现解释为符合天道、不可改变的必然。早在班彪《王命论》中为证明刘邦得天下是出自天命,便举出五点:“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109)前三点与刘邦得天命直接相联,班固均一一落实在《汉书》记载中。不过,根据宋代以来学者研究,除去第二点今天无法证明外,一、三两点均难落实,应为后人附会。(110)
班彪《王命论》集天命兴汉说之大成,对后代影响深远。《汉书》不单贯彻其父的思想,神化刘邦,对于首倡“逐鹿”说的蒯通则别立专传,貌似看重,实际与伍被、江充和息夫躬并列,视为“利口之覆邦家”的反面典型,打入另册。《汉书·叙传》称“蒯通壹说,三雄是败,覆郦骄韩,田横颠沛。被之拘系,乃成患害。充、躬罔极,交乱弘大”,(111)充满对四人以言丧邦的批评。这部体现东汉朝廷理念的著作一成书,便得朝廷之力加以传播。《后汉书·列女传》载: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和帝诏(班)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112)《班彪传》亦云:“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113)三国以后,《史》、《汉》不同命运更为明显。《汉书》成为显学,(114)《史记》传习则相形见绌,(115)恐亦与此背景不无关系。随着《汉书》的流行,其中浸透的宣汉思想周流天下,从天命角度对秦亡汉兴的解释随之浸润士人头脑。宣汉思想借助史书以及谶纬占据舆论的主流,构成时代的主旋律。矛盾的是,当此说基本控制了历史叙述,进而广为人知时,西汉王朝灭亡已久。这一论述能够把持舆论,根植于东汉王朝与西汉的特殊关系。
主流虽然是宣扬天命在汉,但无论是通过其他书籍,还是对《史》、《汉》的另类解读,质疑与挑战“天命兴汉”说的潜流并未绝迹,一旦形势有变便卷土重来。东汉末年就是又一次复兴之机。《献帝传》称沮授劝袁绍迎天子,郭图、淳于琼表示反对,云:“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正是借用蒯通论秦之语来喻说当世。袁术写信与陈珪亦云:“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有为之时也。”(116)又以秦末形势仿佛当时。建安十五年(210)底,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自豪的口吻点出东汉末年的逐鹿局面及其功绩。这些置身逐鹿者与曹操一样,均属于“性不信天命之事”,(117)敢于挑战汉朝统治,尽管亦利用谶纬证明获得天命。不过,细析之,史书叙述中称道“逐鹿”的往往是那些竞逐中的落败者。
“天命兴汉”的历史解释的意义在于,将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描述为命中注定的,而非靠人力竞逐所致——如上文所述,后者恰恰更接近实际——以打消他人觊觎神器的念头,进而间接为巩固东汉王朝统治服务。因此,《汉书》沦为支持与论证王朝统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工具,而与《史记》所彰显的批判精神迥然不同。恰恰是这种论证当下王朝正当性的作用被后代正史所继承,尽管论证方式与《汉书》不尽相同。可以说,《汉书》通过系统论证“天命兴汉”,传达出“天命在汉”的理念,否定王莽以及刘秀以外的各路豪杰,开启了史书为现实统治服务的漫长传统。同时,这也意味着尽管史书的描述在细节上多数可能尚尊重事实,但其立场与解释,以及涉及王朝兴衰的关键时期的描述,多少要背离实际。
另外,这一解释亦成为迫使人们接受现实统治、消解反抗的有力武器。只有个别敢于突破此说罗网者,才勇于挑战天命,其中又仅有一两个侥幸成功,开创新朝基业。成功者被史家描述为新的天命拥有者,落败者则被扫入觊觎皇位的逐鹿之徒。“天命”与“逐鹿”说的背后,浸透着“成王败寇”的逻辑。
结论:天命与逐鹿——成败的隐喻
班彪《王命论》中作为正、反面论述出现的“天命”与“逐鹿”乃是把握汉人认识秦亡汉兴的一把钥匙。“天命”说强调命运不可违,人事决定于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得天下者由天所规定;与此相对,“逐鹿”说张扬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智力与才干,认为得天下者是在群雄竞逐中的捷足先登者。
分析史料可见,汉兴恰是源于刘邦集团在各地反秦豪杰逐鹿中依靠才智拔得头筹,时人多有认知,刘邦亦不否认。“逐鹿”说将得天下“去魅”为常见的狩猎活动,无神圣性可言。汉初的思想总体上亦是突出人力,尽管主要围绕的是君主的作为,与“逐鹿”说有相当的共通性,这与战国以来的思想氛围密切相关。洋溢着战国精神的纵横家的学说武帝以后受到排斥,但仍潜流不止。
随着局势稳定,统治秩序成为新问题。暂居二线的“天命”说卷土重来,但在高祖、文帝时还无系统精致论述,只是一种信念而已,隐含的是“天命在汉”的必然命运。司马迁天人思想的矛盾正是思想交替时代的体现。借助“天命”系统论证汉兴的《王命论》,利用各种思想资源,包括原先旨在代汉的说法。其中“尧后火德”说成型于西汉末年,形成过程相当曲折。作为来源之一的“汉家尧后”说,昭帝朝眭弘因灾异提出时,目的乃是要汉家禅让,并非论证汉朝的合法性。大约同时出现的“霍光黄帝后世”说则是在为霍氏夺权制造舆论。两说均利用“天命”说,但均含以不同形式取代汉廷的企图,说明此时天命在汉说尚未主导舆论,亦反映了“天命”说的工具性。西汉相当长的时期内,统治者并未形成论证自己统治合法性的系统理论,多数皇帝对此亦无自觉。
《王命论》诞生于王莽败亡、天下再度陷入逐鹿争雄之际,随着刘秀艰难取胜、汉朝中兴,这套理论复化为维护东汉王朝的有力武器,并成为班固编撰《汉书》的指导思想。“天命”幻化为胜利者皇冠上的饰品,“逐鹿”则转变为争夺神器败亡者的挽词。终得天下者以逐鹿登场,以握有天命出现在历史叙述中;未遂者同样以逐鹿登场,却因失利而以痴心逐鹿在历史叙述中定格。
本文写作过程中,资料收集上得邱逸凡同学惠助;修改方面先后得到李飞、大原信正、小林文治、邢义田、胡宝国、张忠炜、刘家和先生指教,并于2011年4月提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的Chang' an 26 BCE:From Drains to Dreams会议,后又分别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班及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前沿论坛上做过报告,得到与会师友的指点,匿名审稿专家亦提出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贴吧:
戚夫人作者:
吕粉的挚爱 2025-01-27 13:26 回复:金元之际“蜀汉正统”论的文史演进与南北汇流 他认为诸葛亮与东吴的一纸签约,将荆州三郡江夏、长沙、桂阳割让给东吴,差不多损失了一半国土,却自以为功,这一行为必定不会为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所宽容;失去了民众与土地的根本,后来只能孤独吟唱《梁父吟》而无人相和了。金朝灭亡后,历史幻灭感使士人对诸葛亮的才华表达出质疑态度。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元好问至涿州拜谒昭烈庙,作《摸鱼儿》词,上阕凭吊刘备,在“荒坛社散鸟声喧,寂寞汉家箫鼓”中感叹“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下阕却对诸葛亮、杜甫发问:“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推崇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在亡国的沉痛中,元好问想要追问诸葛亮的是:为什么你有如此的雄才大略而蜀汉最终亡国了呢?这样的认识使他甚至责难推扬诸葛亮的杜甫:你不是说诸葛亮有伊尹、吕望一样的辅政之才吗?伊尹辅佐成汤建商灭夏,吕望辅佐武王建周灭商统一中原,诸葛亮却未能辅佐刘备、刘禅兴复汉室。
金元之际士人对诸葛亮的责难还有多种,如郝经所盘点的:“论者乃以为自比管、乐,萧、曹亚匹,将略非所长;又谓不当复汉,不可以诈力杂仁义;去中原,入巴蜀,非其地;当如陈平用金间魏君臣;或者又以魏为正统,而书伐罪之师为入寇。”人们认为诸葛亮无将帅之才,取天下杂以诈力,离开中原是决策失误,有才却不能用最有效的反间计等等。“诈力杂仁义”之说可见于苏轼的《诸葛亮论》,苏轼批判诸葛亮失败的根源即在于以“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郝经对史书中“书伐罪之师为入寇”的不满,也正呼应着杨奂诗中“武侯入寇寇谁家”。对于以上种种责难,郝经感叹云:“嗟乎,孔明其可若是班乎?乃以是奇孔明而又以是责之乎?岂真知孔明者哉!”他指出世人以孔明为奇却又予以曲解,无端责难,是不知孔明者。而南方对诸葛亮责难最甚者,莫过于宋理宗时期的俞文龙。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说到俞文豹转述其兄俞文龙之语云:“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而且举出了四大理由,诸如刘备非人望所归诸葛亮却委身刘备,献帝在上诸葛亮不听从献帝却听从刘备,献帝尚在刘备擅自称王、献帝死刘备未能率天下缟素而乘机即帝位,诸葛亮未能劝谏云云,尤其指出“管仲、乐毅之事,君子所羞道者,以其但知有燕齐而不知有王室也,亮乃以管乐自许”,言辞甚辩而漏洞百出。清人王应奎对此一一驳斥,认为俞文龙之说是“儿童之见”,“不审时势而望影乱谈”,是“为有识者掩口”的“无理取闹”。
但对诸葛亮的回护和爱戴是南北书写的共同主调。在南方,写作《经世纪年》以蜀汉为正统的张栻,还写有《诸葛忠武侯传》,朱熹看到后提出异议,认为不应该不写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之事。张栻回答说:“侯之所不足者,学也。”学之不足确实是诸葛亮的短处,但他并不认为这对诸葛亮的评价有所妨害,因为诸葛亮的才识早已超越了管、乐:“然侯胸中所存,诚非三代以下人物可睥睨,岂管、乐之流哉?”他对以往的诸葛亮评价又有升格之处。与郝经不谋而合的是张栻也认为是刘备才识之弱限制了诸葛亮才华的发挥,“昭烈之为人,徇于小不忍而妨大计。……侯之策,昭烈有未能尽从者也”。张栻还对时人所提的诸葛亮“诈力取天下”之说加以辩驳,认为是“于此时盖亦有黾勉不得已焉”。在南宋局促于江左之地恢复越来越渺茫的情况下,张栻对诸葛亮的评价同样有着现实意义,他认为:“五伯以来,功利之说盈天下,大义榛塞,幸而有若侯者,坚守其正,不以一时利钝易不共戴天之仇,庶其可以言王道者。”张栻将诸葛亮提到了“王道”的高度,更看重的是诸葛亮“坚守其正,不以一时利钝易不共戴天之仇”,对于当时南宋朝廷上下不思恢复的现实有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贴吧:
三国作者:
天桥028280 2022-08-09 22:58 天刑-百度百科 释义:(1).上天的法则。【出处】:《国语·周语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而作之者,必不节矣。”《国语·鲁语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韦昭 注:“刑,法也。”【示例】: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五》:“君纠逖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匪诛殛。” 唐 李白 《望鹦鹉洲怀祢衡》诗:“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释义:(2).天降的刑罚。【出处】: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贴吧:
天刑作者:
鬼卿白敛 2013-06-26 19:41 回复: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 篇目 书牍之属二
韩愈 与孟尚书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再与鄂州柳中丞书 与崔群书 答崔立之书 答吕( )山人书 答李(立羽)书 答刘正夫书 答尉迟生书 与冯宿论文书 答窦秀才书 与卫中行书 与孟东野书 答刘秀才论史书 上兵部李侍郎书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 与萧翰林(人免)书 与李翰林建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答韦(王行)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
李翱 答独孤舍人书 答王载言书
欧阳修 与尹师鲁书
曾巩谢杜相公书
苏洵 上韩枢密书 上欧阳内翰书
苏轼答李端叔书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 答司马谏议书
贴吧:
古文观止作者:
emingzhang 2013-05-04 08:27 回复:现在的女生为什麽不自爱? 【词目】自爱
【拼音】zì'ài
【英文】[self-love]
【基本解释】
1. [self-love]
2. 爱自己
3. 不将爱不顾一切的施予别人,而是给予自己相对多一些。
4. 对自己的幸福或利益的关心
5. [regard for oneself;self-respect]∶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
6.不让自己心灵受创。但不是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走向极端。
7.对自己的良好的正确态度 8.被网友称为:在吗?(自爱吗?在吗?)
详细解义
1. 自己爱护自己;自重。 《老子》:“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史记·高祖本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仆虽呆,亦粗知自爱。” 明 方孝孺《与讷斋先生书》:“违远日久,愿见之心甚於饥渴。冬寒,惟万倍自爱。”
2. 自己喜爱。 唐 刘长卿《听弹琴》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苏轼《东坡》诗:“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贴吧:
武汉东湖学院作者:
余啊水中游啊游 2012-06-24 11:09 回复:【第五期3118辩论会】诸葛亮北伐的利与弊 史书是由胜利者编写的。。。所以王莽永远只能是一个伪帝。。刘秀才是最后的胜者
贴吧:
三国志11作者:
维拉尔元帅? 2011-07-05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