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陆栖鳄类:
早期的原鳄和楔形鳄等就是典型的陆栖鳄类,与有可能是热血爬行动物的恐龙类不同,鳄类仍是冷血爬行动物,陆栖鳄类身上基本都有鳞甲防护,头骨较高,牙齿出现初步分化,与两栖鳄类相比身体结构显得较为“进步”。但由于整个中生代时期,各类强大的食肉恐龙盘踞在陆地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陆栖鳄类的生存。故而,中生代陆栖鳄类的体形往往不太大(仅与同时代食肉动物而言),四肢修长,行动敏捷,食性较广。
目前,侏罗纪大型陆栖鳄类的化石发现不多,主要还是楔形鳄、地平鳄(Terrestrisuchus)等早期鳄类的继续繁衍。在南美生活的布氏鳄(Bretesuchus)可算是“鹤立鸡群”了,它的体长可超过4米,拥有强有力的牙齿和下颌骨,四肢较长而健壮。虽说有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食肉牛龙(Carnotaurus)、阿贝力龙(Abelisaurus)等巨无霸环伺在侧,但凭借速度和可怕的咬嗜力, 布氏鳄在当时的南美草原和林地中仍堪称幽灵之一。(当然,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布氏鳄可能如后来新生代的鬣狗类一样,营腐食生活,专门打扫那些巨大食肉龙类的残羹剩饭)。

布氏鳄(Bretesuchus)的复原图。在中白垩纪的非洲西南部,利比哥鳄(Libycosuchus)是非常普遍的中小型食肉动物,体长一般不会超过2.5米,它们有着类似鲨鱼的利齿和铠甲,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长着一个像猪嘴一样前突的吻部。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高高的草丛和灌木中度过,这给了它们躲避天地和猎食的良好环境。利比哥鳄在幼年时主要靠捕食昆虫、蜥蜴或小型哺乳类为生,成年后,结伙袭击中小型素食龙甚至腔骨龙类大概也是它们愿意干的事。
南美阿根廷平原近年来发现了一些白垩纪晚期的陆栖鳄类,例如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它们的头骨和牙齿很有特点。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白垩纪南美陆栖鳄类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的头骨复原图。锯齿鳄类(Pristochampsids)是在始新世的中期横空出世的一类成功的陆栖鳄类,据研究,它们很可能是由在中生代中苟延残喘的地平鳄中的一支进化而来。其最典型的就是始锯齿鳄(Pristichampus),它体长3到4米,拥有强健的四肢,四肢上坚硬的类蹄组织代替了普通鳄类的爪。其最明显的特征还在于,始锯齿鳄长有一副尖锐还带有锯齿的可怕牙齿,当它觅食时就像一辆重型装甲车在欧洲、北美的原野上游荡,犹如袖珍版的暴龙类再现。始锯齿鳄发现猎物后能发起强有力的冲刺,这使得它们对当时弱小的伪齿兽类、新月兽类等踝节类哺乳动物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体形庞大、行动缓慢的冠齿兽、恐角兽的幼崽更是它们捕杀的好对象,包括中兽类、牛兽类在内的早期食肉类哺乳动物也不得不对之退避三舍。

始锯齿鳄正追猎古马类动物。
当锯齿鳄类肆略于北半球之时,始新世中晚期的南美大陆也大量出现了一类全新的陆地掠食鳄类,它们就是西贝鳄亚目动物(Sebecosuchids),主要包括两个属:西贝鳄(Sebecus),和公社鳄(Ayllusuchus)。其实最早的西贝鳄亚目的成员早在白垩纪后期即已出现,但直到始新世晚期才在南美大陆昌盛起来。它们的身材较为纤细,四肢较长且近乎直立于腹部,牙齿较长且弯曲、扁平,齿间隙较大,与肉食性恐龙的牙齿有相似的特征,最初有的学者还以为是某些食肉龙类残存到了新生代呢。人们至今对于西贝鳄类的生活习性了解甚少,只知道在食肉恐龙退出历史舞台后,而大型有胎盘类食肉猛兽尚未崛起前的那段岁月中,西贝鳄类是南美大陆绝对的顶级掠食者,其锋芒甚至压倒了恐鹤等大型食肉鸟类。(有学者甚至从西贝鳄类牙齿及颌骨发育的情况,推断出它们好象是埋伏在林地里的好手,这些长腿凶暴的家伙没准就是当时过于繁盛的大型食肉鸟类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