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有些蹊跷,孜孜普乌可能在这里哦!!求解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
贴吧:彝族作者:兹兹普乌 2013-03-23 00:20
从瞿上到广都 诗意华阳源远流长 “蚕丛及
从瞿上到广都 诗意华阳源远流长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仙李白笔下的蜀道,可谓浑然天成:成群飞翔又嘹亮鸣叫的鸾鸟、歌之舞之的凤鸟和一片片原始森林让百兽徜徉其间。李白的《蜀道难》道出了蜀道的艰难崎岖,而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瞿上城蚕丛王遗址”则是远古时代的华阳广都。
贴吧:华阳作者:今夜我不眠 2019-09-05 21:34
回复:人皇伏羲女娲建立的古蜀文明
李白《蜀道难》中提到蚕丛的“四万八千岁”是月亮历,简单除以12后是4000年。秦以前的4000年即距今6000年,与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年代是相符的。

按《山海经》营盘山遗址就是“氐国”,氐就是氏。《通志》:“伏羲但称氏”。所以“氐国”就是伏羲女娲的都邑。
营盘山遗址也叫“蚕丛城”和“瞿上城”。“瞿”字演变为“灌”。《尔雅》:灌,丛也。崇:丛也。所以蚕丛的“丛”是地名。而“蚕=?=天蟲”,是天帝的意思,“蟲”表示“三皇”。《山海经》中称三皇为“三天子”。
《山海经》也使用月亮历。如人活“八百岁”,简单除以12后是66.7岁。
所以《山海经》出自古蜀,因为中原还没有发现使用月亮历的证据。《山海经》的语法用词习惯跟《穆天子传》《河图括地象》相似,证明中原以外还存在汉字汉语文化区。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造字,古蜀是有6000年文字记载的信史。伏羲又是三皇中年代最晚的一个皇。所以华夏文明史是上5000年,下5000年,合计一万年。
蜀族是伏羲女娲的直系后代,西王母是蜀族的族长。所以“西王母”贯穿整个古蜀的4000年历史,是古蜀的标志。因历时较长,蜀族又演变为多个民族。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5-17 19:20
回复:专科与民科的试金石,来试试看
“昆仑三角”又分为“上”和“下”两部分。
“上”即“瞿上城”,指岷江峡谷内的城市村落遗址。《华阳国志》引《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这里“井”是市井,指城市。“络”指村落。
“下”即“汶山下邑”。指成都平原,《蜀王本纪》记载为“汶山下邑”,《山海经》记载为“下地、下国、帝之下都”。
禹敷下土方即“下方”和“土方”。“土方”即《禹贡》提到的“赐土姓”,今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分布区。“下方”即成都平原,禹都阳城三星堆所在地。
《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四 道部十六记载“昆仑三角”是“西王母之治所”。也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国”。
三星堆出土有多个西王母像。
所以建议这几个考古遗址博物馆合并。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5-13 10:46
回复:三星堆研究是一定要回到三皇五帝的方向上
文献中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成都宝墩古城遗址、三星堆古城遗址合称为“昆仑三角”,是真正的“古蜀三都”。
昆仑三角又分“上”和“下”两部分:
“上”即瞿上城,又叫蚕丛城,是伏羲女娲的都邑“氐国”。《华阳国志》:“《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这里“井”是市井,指城市。“络”是村落。所以“上”是指岷山峡谷内的多个城市和村落。
“下”指成都平原。即《蜀王本纪》中提到的“汶山下邑”,是《山海经》中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也是周人迁岐下、禹敷下土方的“下”。
所以古文献中的“上”和“下”,应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是否是方位词,还是地理名称。如禹敷下土方即“下方”和“土方”,“土方”即禹贡中提到的“赐土姓”,今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分布区。《河图括地象》:“昆仑之虚,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 “下土方”与这里的“下洞含右”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成都平原至湖南湖北之间的地区。
“昆仑三角”的西部青藏高原是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丘”,“昆仑三角”东南地方五千里是神州赤县,也叫昆仑虚。所以“昆仑三角”才是昆仑文化的核心地区。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4-26 14:23
回复:三星堆诸侯君主覃氏
周人迁岐下。
“岐”指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下”指成都平原,即《蜀王本纪》中提到的“汶山下邑”,也是《山海经》中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还有禹敷下土方的“下”。
“上”指“瞿上城”。
所以周人迁“岐下”,“下”就是周人的“丰京”、“成周”,“洛邑”。武王伐纣后,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称为“武都”,即周武王的首都,所以“西周王畿方千里”。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4-29 09:57
回复:禹都阳城三星堆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考古文化的分期,基本与文献记载相符。即:
宝墩文化(距今4500~4300年)。即后羿至共工大洪水时期。鼎盛时期是距今4400年的轩辕黄帝(鱼凫)时期。
三星堆古城时期(距今4100~3600年)才是三星堆文化的鼎盛时期。
距今3600~3200年期间,是三星堆古城消亡后的废墟时期。文献中由“昆仑虚”改称为“昆仑墟”。
距今3200年,周人迁岐下。“岐”指宝鸡周原遗址,“下”指成都平原。所以西周的“成周”就是“成都”,“下”就是“流黄酆氏之国”,也是西周首都丰镐的“丰”。
“上”指瞿上城。即岷江峡谷内的城市群,也是大禹的出生地。
陕甘地区也叫“羌”,但是“西羌”明显指陕甘以西的地区,也就是今川西地区。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6-15 11:07
回复:文献中关于三星堆及古蜀历史的记载
5、地名“下”
瞿上城也叫蚕丛城,指的就是“昆仑三角”之一的“阆风巅”。相对于瞿上城的“上”,成都平原称为“下”。即《蜀王本纪》中提到的“汶山下邑”。
《山海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后羿的“下国”即成都高山古城遗址。后羿又叫“有穷氏”,所以成都附近叫“穷山”,今邛崃山。黄帝都邑因此称为“穷桑”。所以是“后羿在下地”,而不是中原记载的“后羿代夏”。
《诗经》:“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下土方”即“下方”和“土方”。“下方”指成都平原,“土方”即《禹贡》中提到的“赐土姓”,也就是今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分布区”。
《河图括地象》:“昆仑之虚,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这里“下”指成都平原。“洞”指四川盆地。“含右”指湖南湖北地区。所以“下洞含右”与“下土方”指的是同一地区,即四川至两湖地区,或者叫“江汉之域”。
《周本纪》:“周人迁岐下”。这个“下”指成都平原,所以周人与蜀人有关联,“牧野八师”中才会有“蜀”。西周的“成周”就是“下地”的成都。成都又叫“流黄酆氏之国”,所以西周“丰镐”指的是成都的“丰”至关中平原的“镐”,才有“王畿方千里”。“丰镐”又称为“武都”,即周武王的首都。成都南就叫“武阳”,即武都南部的意思。
“下土方”就是“昆仑虚”。
贴吧:三星堆作者:蜀中自有美景 2024-02-04 15:45

大家都在搜

  • 瞿上故都在什么地方
  • 瞿上古都在哪
  • 双流瞿上城
  • 瞿上田园简介
  • 古瞿国
  • 去瞿上田园怎么坐车
  • 彭州瞿上故都
  • 瞿上田园的背景故事
  • 瞿上古都海窝子介绍
  • 山海经茂县国都翟上城
  • 海窝子瞿上故都
  • 古蜀国瞿上
  • 瞿上城遗址?图片
  • 瞿上花田
  • 瞿上田园最出名的三个地方
  • 瞿上资料
  • 去瞿上田园怎么坐地铁
  • 瞿上田园门票多少钱
  • 瞿上田园博物馆门票价格表
  • 瞿上堂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