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林黛玉众所周知的几大劣迹
我们首先要对比的当然是钗、黛两个人物对待贾母、元春等所谓“封建家长”的态度,因为这是最能说明二人思想性格本质的地方。关于宝钗是如何傲对,甚至于调侃和讥讽贾母、元春、贾政、王夫人等强势人物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想来对于“更香谜大扫贾政兴”(第22回)、“薛宝钗不屑皇妃赏”(第28回)、“蘅芜苑开罪史太君”(第40回)、“献人参调侃王夫人”(第77回)等情节,本书的读者恐怕已经是耳熟能详
贴吧:郑无极作者:西风有言 2017-12-12 11:03
【武则天】《武媚娘传奇》美得都要窒息 网友疑问不少
由范冰冰、张丰毅等主演的历史古装剧《武媚娘传奇》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破纪录。在播出16集之后却被紧急停播,网友揣测因为“衣着大胆尺度太大”,湖
贴吧:武则天电视剧作者:GM如意 2014-12-30 10:38
回复:【史料汇总】班婕妤【恂恂班女,志邈浮云】
相和歌辞·婕妤怨
王沈
长信梨花暗欲栖,应门上籥草萋萋。
春风吹花乱扑户,班倢车声不至啼。
皇甫冉
由来咏团扇,今与值秋风。
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中。
早鸿闻上苑,寒露下深宫。
颜色年年谢,相如赋岂工。
陆龟蒙
妾貌非倾国,君王忽然宠。
南山掌上来,不及新恩重。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
一落君王耳,南山又须轻
刘氏云
君恩不可见,妾岂如秋扇。
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莫言朝花不复落,娇容几夺昭阳殿。
崔国辅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
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贴吧:陈阿娇作者:橙月? 2024-11-06 08:48
回复:宝钗、黛玉是情敌吗???
四、林黛玉讨好元春
过去,拥林派论者最喜欢强调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一面,但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林黛玉所谓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具有一个对下而不对上的特点。对于婆子、丫头等下人,甚或对于平辈的姐妹,林黛玉确实可以说是“口角锋芒,锐利无比”。可对于贾母、王夫人这样的家长,以及元春这样的贾府权势的靠山,林黛玉却一次也没有表现出她的锋芒和棱角!岂止如此,小说第18回,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她还竭力逢迎,一口气写下了像“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样极尽阿谀、吹捧之能事的“颂圣”诗句。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的时候,黛玉又刻意做出一副知书达礼的样子,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殷勤、周到。特别是以一个人无我有的亲手奉茶的礼节,把个贾母伺候得十分开心。对下与对上,如此阴、阳两面的表现,无疑也构成了对黛玉之心计、势利的绝佳写照!
我们先来说说小说第18回中的黛玉逢迎元春一事。为避免断章取义的情形,我们把带脂批的两段原文完整地摘录于下: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庚辰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庚辰双行夹批:请看前诗,却云是胡乱应景。】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之情思,待宝玉却又如此,是与前文特犯不犯之处。庚辰眉批:偏又写一样,是何心意构思而得?畸笏。】(庚辰本第17、18合回)
虽然在元春省亲之时,众姐妹都免不了要作诗“颂圣”,但小说却一开始就注明了黛玉的与众不同:“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看得出来,她是存心要在这些歌功颂德的词藻上下大功夫。“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反倒是元春没有给她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挣表现的机会。于是,只好先“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其诗乃云: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虽然名义上说是“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可谁都看的出来,黛玉此诗已经透出了十二分的积极。她挖空心思,把俗世大富大贵的场景,竟比做了别离红尘的仙境!这里有石崇金谷园的酒香,更有宫妃们椒房、玉堂的花媚。可这看上去远离红尘、绮丽奇幻的“仙源”,却完全是由这红尘世界中最世俗的一种力量——皇权所一手造成。于是,接下来,作诗人话锋一转,来了一个画龙点睛之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看啊,咱们贾府能邀得皇家的恩宠是何等的荣幸呀,看那大观园进进出出、频繁来往的全是来自禁地的宫车!把作诗人自己羡慕、渴望邀得皇家恩宠的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这时候,那个平素间口口声声地标榜“孤标傲世偕谁隐”的林黛玉,又到哪里去了呢?读者不妨自思。说到此,有人一定会出来替林黛玉辩护了。他们说,黛玉此时不过是客观地描写实景罢了,再者“邀恩宠”的是贾府,而不是黛玉本人。不错,诗文中所写的“邀恩宠”者确实是贾府,而非黛玉本人。可作这种辩护的论者,却显然忘记了这个“邀恩宠”三字的前面,还有“何幸”二字!什么是“何幸”?何等的幸运啊!这里,作诗人显然对贾府获得皇家恩宠一事,感觉到了莫大的荣幸。一种羡慕的、向往的主观情绪,在纸上油然而生!她哪里是在“客观地描写实景”呢?固然,得到了皇家的恩宠的是贾府。可黛玉此时,又哪里自外于贾府了呢?看那个口气,分明是在说“我们贾府”如何如何。所以,这根本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没有“邀恩宠”的心理!况,严格地说,贾府实际上也并没有去“邀恩宠”。因为小说第16回写的很清楚,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对于贾府来说,完全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意外惊喜。当时,贾政刚被召入宫中的时候,贾母以下的全家人还“心中皆惶惶不定”呢!何尝主动地去“邀”过呢?有人想把林黛玉的这个“邀”字解释为“叨受,幸蒙得到”,这也显然讲不通。因为完全忽略了这个“邀”字里面所蕴有的“希图”、“希求”的含义,如“邀宠”、“邀功请赏”等等。真要从完全被动的“叨受,幸蒙得到”的角度出发,也应该用“获恩宠”、“遇恩宠”或者“承恩宠”才对。特别是“承恩宠”的用法,在《全唐诗》中运用的极为普遍。如《全唐诗》第20卷,柯崇《相和歌辞·宫怨》:“笙歌何处承恩宠,一一随风入上阳。”第584卷,段成式《汉宫词二首》:“歌舞初承恩宠时,六宫学妾画蛾眉。”第600卷,翁绶《婕妤怨》:“谗谤潜来起百忧,朝承恩宠暮仇雠。”第864卷,佚名《与崔渥冥会杂诗》:“方承恩宠醉金杯,岂为干戈骤到来。”如此等等。可如今林黛玉却偏不使用比较普遍的“承恩宠”三字,而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一个并不符合贾府实际情况的“邀恩宠”三字,足见究竟是谁抱有那种希图“邀”得皇家“恩宠”的心理了!

贴吧:宝钗作者:金蝶儿 2011-08-18 20:00

大家都在搜

  • 相和歌辞阳春歌
  • 相和歌辞·君道曲的意思
  •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 相和歌辞·采桑
  •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 什么是相和歌辞
  • 相和歌辞采菱行
  • 相和歌辞秋胡行
  • 相和歌辞秋胡行其二
  • 相和歌辞阳春曲庄南杰
  • 相和歌辞神弦曲
  • 相和歌辞江南曲
  • 相和歌辞善哉行
  • 汉乐府相和歌辞
  • 相和歌辞白头吟
  • 婕妤怨皇甫冉带拼音
  • 婕妤怨拼音
  • 婕妤怨古诗
  • 婕妤怨古诗皇甫冉拼音
  • 婕妤怨古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