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山西的行政区划是这样的 山西省建制始于明代,唐代称河东道,宋称河东路,金分河东路为南北两路,元初改河东北路为冀宁路,河东南路为平阳路,于晋北置大同路,三路以河东山西道统领之。明洪武元年,废路为府,改河东山西道为山西行中书省,简称山西行省,九年改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袭明代,统称为山西省,民国因之,1949年新中国因之,仍然称山西省。 ========================================== ========================================== 清末山西省划设为九府,10个直隶州,分别
贴吧:
山西发展作者:
消失的海鸥 2024-06-29 12:08 地方志县志pdf,稀有县志不断更新。。 陝西通志 四十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 陕西通志 三十五卷.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山西通志 三十卷.明万历[1573-1620] 云南通志 十七卷.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 西洋番国志 一卷.(明)巩珍撰 彭氏知圣道斋清[1644-1911]抄本 直隶安庆郡志 十二卷.明天顺六年[1462] 桂林郡志 宣德 三十二卷 卷一至卷八 明景泰[1450-1456]刻本 潁川郡志 十七卷(存九卷卷九至十七)明永樂[1403-1424] 汉中府志 十卷.明嘉靖[1522-1566] 延安府志 八卷.明弘治[1488-1505] 镇江府志 三十六卷,图
贴吧:
地方志作者:
益春源文献? 2019-06-05 22:23 创世女娲是否确有其人 远古时候,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多少年,多少代,在人们的印象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一直是位远古神话中虚拟人物。然而,近日在各地一些报刊、网站上刊登了关于“女娲陵寝修复工程动土”的报道,一时间,有无女娲其人,她在人间是否留有陵寝,其现状如何?这一连串的问
贴吧:
女娲作者:
王有德1 2019-03-20 18:29 稀见地方志提要 ●目录 卷 首 总志 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益都李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首二卷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朱彝尊原抄本,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朱彝尊藏本。原缺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九) 元丰九域志十卷抄本。清卢文弨校(上海图书馆藏)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图书馆藏) 方舆胜览七十卷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舆地纪胜二百卷旧抄本(上海图书
贴吧:
陆丰西南陂屯作者:
一剑在手裂苍穹 2021-03-05 22:16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怀仁优点不少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民风,即民间之习俗。山西民风,是在山西这一特定区域形成的风俗,具有独特风格。本节就明中叶以
贴吧:
怀仁作者:
怀仁堂主 2010-06-08 00:12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2012年07月06日17:46黄河新闻网 民风,即民间之习俗。山西民风,是在山西这一特定区域形成的风俗,具有独特风格。本节就明
贴吧:
河曲作者:
贴吧用户_0QA4Jtb 2012-07-27 03:40 杨氏家族字辈、派语、字派大全 一、杨氏字辈 全国通用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
贴吧:
云族谱作者:
yunzupu 2022-05-31 11:18 情系秀容书院历代忻州父母官 作者:张六金 (秀容书院1922) 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的忻州秀容书院,曾为清代忻州最高学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是当时三晋驰名的书院之一。这座书院从创建至清光绪廿八年(1902)废科举后改为新兴学堂,经历了127年。 据考证,在这个时段里,忻州的知州更换了将近30位,其中对秀容书院倾心关注的有七任。他们是鲁潢(创办人)、福敬、邱鸣泰、华典、张其恕、戈济荣和方戊昌。这几位在忻州任职的外籍州官,都对秀容书院的创建
贴吧:
忻州古城作者:
viplhb 2023-11-14 18:08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忻州
张为当地第一大姓
原平大阳张氏家族
明清时期崞县名门望族之大阳张氏
大阳村位于原平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村庄。提起这个村,人们往往以“大阳能出一斗芝麻的官”给予评价。如果加以研究,这一不知出于何时何人的预言其实并不荒谬,大阳村张氏堪称原平市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即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怀帝准并州刺史刘琨之请,封鲜卑人拓跋猗卢为代公,徙马邑、阴馆、楼烦、崞、繁畤等陉北五县县民于陉南,置城邑而居。其时,原平境内就有三县迁入。崞县置于今崞阳镇,楼烦县置于今中阳乡大阳村,繁畤县置于今王家庄乡板市村。
大阳村现仍存古城堡的残墙断垣,而被村民称为“暗门”的砖砌城门,即为原先的古楼烦城南门,城门洞上楣的“古楼烦”砖镌匾额近年才被人取下收藏。
大阳村张氏一族系明洪武年中期迁居于此。大阳张族始祖名世广,出生于元末时的河北枣强县。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张世广与其弟世荣、世德投笔从戎,跟随徐达军队北伐,转战于并州、忻州、代州之间,后定居于崞县的北庄(今原平市大阳村),世荣、世德兄弟二人分别定居于定襄和阳曲。其时,张世广为白丁之身,又属于外来户,受到了当地土著的极端歧视,一家人不能进入城堡内居住,只好在野后沟掏窑为室。好在耕读传家、文墨治家的思想观念被张氏一家深深认可,“勤奋”二字成为家族的传家宝。张文苑、张勤、张文宝等族人先后考取了廪生和岁贡生,从此打开了张氏一族科举仕进之路。
明清期间,大阳张氏家族成员中有资可证博取功名者共计332人,其中科甲出身的进士和举人就多达29名。
进士7名:
张允中,顺治己亥恩科(1659年),三甲55名,吏部主事。
张维城,雍正癸丑科(1733年),三甲105名,直隶无极县知县。
张宏,乾隆壬戌科(1742年),三甲88名,朔平府教授。
张济世,乾隆辛未科(1751年),三甲155名,河南新安县知县。
张镳,乾隆乙卯恩科(1795年),恩赐翰林院检讨。
张棣,道光丙申恩科(1836年),三甲55名,直隶静海县知县。
张坦,光绪甲午恩科(1654年),恩赐翰林院编修。
举人22名:
张珙,顺治甲午科(1654年),武举。
张其悳,康熙丙午科(1666年),广东惠来县知县。
张容(车字旁),康熙甲午科(1714年)陕西洛川县知县。
张守谦,雍正癸卯恩科(1723年),江西雩都县知县。
张濯,雍正甲辰科(1724年),霍州学正。
张锡锦,雍正己酉科(1729年),解州学正。
张盛世,雍正壬子科(1732年),山东茌平县知县。
张鶠翀,雍正己卯科(1735年),文水教諭。
张文龙,乾隆丙辰恩科(1736)。
张永锡,乾隆辛酉科(1741年)。
张晋(车字旁),乾隆辛酉科(1741年)。
张天佑,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忻州学正。
张铸,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
张云龙,乾隆丙子科(1756年),蒲州训导。
张健,乾隆己卯科(1759年)。直隶滦州知州,调署永平府知府。
张博,乾隆乙酉科(1765年),湖南善化县知县,升靖州知州。
张錧,乾隆辛卯科(1771年)。
张沛仁,乾隆乙卯科(1795年)。
张震,嘉庆庚申恩科(1800年),孝义训导。
张淑燕,道光壬午科(1822年),江西雩都县知县。
张淑纲,道光乙酉科(1825年),阳高训导。
张曾,道光丁酉科(1837年),以军功保花翎布政司衔,署理陕西陇州知州。
正因为科名显赫,大阳张氏一族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其中在朝居官者5人,任知州、知府的7人,学正、教授8人,知县20人,教諭60多人。其任职之地遍及大江南北,在文功武卫方面颇有建树。自清乾隆之后,大阳村中科举旗杆林立街巷,功名匾额遍布门楣,明清时期的三进、四进大院比比皆是。而该村村西官道旁竖立的19通功名碑,彰显出一派庄重威严的景象。有村中老者介绍,古时,凡路经此地的州县官吏,必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敬意。
据大阳村张氏《世广之家·家史传记》一书记载,从明洪武中期至清朝末年,张氏一族共历十六世,辈辈有官,官官清廉,世多文人,代有名士。一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就有39人在“人物”中有传。最为出色的如事迹载入清《国朝一统志》的张允中、因平“三藩之乱”有功名列《台湾府志》的张尹(王字旁)、以非科举出身官至户部侍郎的张鹓、不事权贵而惜字如金的书法家张震、富有传奇经历又文武兼备的大学者张曾。
崞县在宋元明清诸代,著述书目、刻印版本者,多达70多人、作品90多部。而大阳张氏就达11人、20多部,其中张允中《治襄录》,张棣《甓斋学古文集》、《诗赋偶存》和《遣病枝谭》,张维《存心事天图说》,张健《耘皋老人古文遗集》和《宦余适志草》,张晋《燕山诗集》和《明远堂文稿》,张濯《念贻堂文稿》,张曾《古今体诗稿》、《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和《石矾诗集》,张震《东墅诗录》,张璳《劝諭恒言》,张守仁《闻见困知一得录》等最为知名。
张世广身后有子四、孙七、曾孙十九、玄孙四十六、耒孙九十一名。由于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许多子嗣遂迁往其它村落居住,形成了以大阳为家族中心的崞县张氏望族。时至今日,原平市的南头、金庄、井沟、现峪、丰窊、璜珥、下社、班村、西峪、神山、长乐等村和五寨县某村的张氏人家,都属大阳张氏始祖世广的后裔,总计人口一万多。
因而,清代的大阳村,一派繁荣景象,东南西北共建大门四座、戏台四座,并推出了大阳八景:风山玉带,龙泉金浆;高岗九龙,暗门二龟;寺院古槐,平原云稼;麟堡不夜,玉泉长春。
近年来,大阳村党支部、村委会相继对始祖坟茔、明代古松,进行了整修和维护,还计划建立古代碑林、重修张氏族谱,以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为主,开发乡村观光旅游项目。然而,这实在不易,因为许许多多的古迹早已在漫长的岁月河流里冲洗殆尽,太可惜了!
贴吧:
张作者:
姓氏研究者◎ 2019-05-07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