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同义词收集】2023年4月-同义词合并/解除处理专帖 反馈需求:同义词合并
来源词:丘奥(东晋巴州监军)
标准词:毌丘奥(东晋巴东监军、益州刺史)
贴吧:
百度百科作者:
银龙·希尔巴贡 2023-04-27 20:09 回复:【披坚执锐】三国名将毋丘俭及其闻喜邱氏后裔 又据“北魏毋丘氏造像记”所记:此石上刻佛像,下列人名,四面皆同高五尺,宽二尺,厚一尺。石碑上人名达百余,毋丘氏占十之九。又据民国七年版《闻喜县志》所载:闻喜邱氏,乃毋丘俭后裔,在民国初年居住在上邱村、下邱村及邱家庄的邱氏后裔共百余人。总上所述,据考究,闻喜邱氏来源于营丘、毋丘,而且现后裔聚居地的邱姓皆为毋丘俭的后裔。
闻喜邱氏世系(开基祖至第五世)
据《三国志·毋丘俭传》、清乾隆二十九年《邱氏源流序》、民国七年版《闻喜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邱氏后裔《创建祀堂享厅记》所载,闻喜邱氏开基祖为毋丘毅公,后传至第五世毋丘奥公。略记如次:
第一世(开基祖)毋丘毅
毋丘毅,汉末为都尉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阳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三国志·先主传》)。
第二世毋丘兴、第三世毋丘俭、第四世毋丘甸、第五世毋丘奥
五、毋丘俭后裔及聚居地
自毋丘俭被司马师残害之后,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逃到吴国,还有不少丘氏后裔跨越海峡逃往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世系末详,有待考查。
城南数里有上下邱村及邱家庄。邱村后土山,相传为毋丘山。毋丘氏之墓,在邱村道侧。在历史的长河中,邱氏后裔孙的繁衍生息,一脉相承,箕裘克绍,永葆家声。
据史书记载,历代闻喜籍的邱氏名人,层出不穷,如邱永增,明青州府知府。邱茂明,训导。邱芝芬,嘉庆举人。
据传,有从闻喜迁徙到河南社旗的毋丘俭后裔,今世系未详。有待考查。
今毋丘俭故里的邱氏,后裔聚居地,主要在邱家庄共一百二十多户,741人。此外,上邱村有2户,47人,东官庄2户,24人,赵家庄2户,37人。除此还有部分散居于其他乡镇村的,有待进一步调查。
七、毋丘俭文化大院动工
2009年十月九日总占地八亩的毋丘文化大院破土动工,其中毋丘纪念堂建筑面积130平方米,走廊、地面等三百平方米左右,总投资二十余万元,其余中华丘(邱)氏联谊总会会长邱家儒会长捐资十三万余元,宗亲和当地政府集资十余万。
〔注〕毋丘俭的姓名应读作“GuànqiūJiǎn”,不应写作“毋丘俭”。“毋丘”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今毋丘为丘(邱)。
贴吧:
曹彰作者:
洸霆九州悲怆帝 2011-10-12 08:31 回复:晋书 二子:抚、光。
抚字道和。强毅有父风,而将御不及。元帝辟为丞相掾,父丧去官。服阕,袭爵,除鹰扬将军、武昌太守。王敦命为从事中郎,与邓岳俱为敦爪牙。甘卓遇害。敦以抚为沔北诸军事、南中郎将,镇沔中。及敦作逆,抚领二千人从之。敦败,抚与岳俱亡走。抚弟光将资遗其兄,而阴欲取岳。抚怒曰:“我与伯山同亡,何不先斩我!”会岳至,抚出门遥谓之曰:“何不速去!今骨肉尚欲相危,况他人乎!”岳回船而走,抚遂共入西阳蛮中,蛮酋向蚕纳之。初,岳为西阳,欲伐诸蛮,及是诸蛮皆怨,将杀之。蚕不听,曰:“邓府君穷来归我,我何忍杀之!”由是俱得免。明年,诏原敦党,岳、抚诣阙请罪,有诏禁锢之。
咸和初,司徒王导以抚为从事中郎,出为宁远将军、江夏相。苏峻作逆,率所领从温峤讨之。峻平,迁监沔北军事、南中郎将,镇襄阳。石勒将郭敬率骑攻抚,抚不能守,率所领奔于武昌,坐免官。寻迁振威将军、豫章太守,后代毋丘奥监巴东诸军事、益州刺史、假节,将军如故。寻进征虏将军,加督宁州诸军事。永和初,桓温征蜀,进抚督梁州之汉中巴西梓潼阴平四郡军事,镇彭模。抚击破蜀余寇隗文、邓定等,斩伪尚书仆射王誓、平南将军王润,以功迁平西将军。隗文、邓定等复反,立范贤子贲为帝。初,贤为李雄国师,以左道惑百姓,人多事之,贲遂有众一万。抚与龙骧将军朱焘击破斩之,以功进爵建城县公。
贴吧:
史记作者:
子舆子舆 2013-11-09 09:11 回复:资治通鉴 侦者还以告周抚,抚以为赵兵大至,惧,奔武昌。敬入襄阳,中州流民悉降于赵;魏该弟遐帅其部众自石城降敬。敬毁襄阳城,迁其民于沔北,城樊城以戍之。赵以敬为荆州刺史。周抚坐免官。
休屠王羌叛赵,赵河东王生击破之,羌奔凉州。西平公骏惧,遣孟毅还,使其长史马诜称臣入贡于赵。
更造新宫。甲辰,徙乐成王钦为河间王,封彭城王纮子浚为高密王。
冬,十月,成大将军寿督征南将军费黑等攻巴东建平,拔之。巴东太守杨谦、监军毋丘奥退保宜都。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六年(辛卯,公元三三一年)
春,正月,赵刘征复寇娄县,掠武进,郗鉴击却之。
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夏,赵主勒如邺,将营新宫;廷尉上党续咸苦谏,勒怒,欲斩之。中书令徐光曰:“咸言不可用,亦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乎!匹夫家赀满百匹,犹欲市宅,况富有四海乎!此宫终当营之,且敕停作,以成吾直臣之气。”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又诏公卿以下岁举贤良方正,仍令举人得更相荐引,以广求贤之路。
贴吧:
司马迁作者:
秋月照茅亭 2013-11-07 09:54 回复:十七帖相关。。。。 --------------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4]解读
《积雪凝寒帖》写于积雪凝寒的严冬,当时寒冷之状,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见过。根据文意知此信写于王羲之五十七八岁许。收信人是一位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抚。二人虽时有书函往还,由于山河阻隔,书信联系并不便当,故信中说:“希望明年夏秋之际,能够再得到您的来信。”这样的联系,当然不解“阔怀”。“阔怀”即远怀之意。[5]3书法赏析
方笔
《积雪凝寒帖》《丧乱帖》比较[6]《积雪凝寒帖》从拓本来看,多方笔,如“计、廿、顷、十所”诸字,而且方笔落笔处多处于字的左偏旁,如“顷、信、何”。这样的用笔特征,在墨迹中可以得到验证,如《丧乱帖》中的“顿、乱、临”等字,《频有哀祸帖》的“切”字等。“方笔特征”是王羲之书法雄强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书创作上广纳百川、博观约取的一个结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书论》中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结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见蔡邕《三体石经》”的叙述,可以窥出王羲之取法的广泛。从出土的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来看,秦隶多逆入平出,楚竹书则切笔外转,则王羲之的方笔运用是在东汉隶书的基础上,取法自古文(六国文字)——楚文字。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叙及“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相比圆笔,方笔技巧更为复杂,或落锋切翻、或揭腕抢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笔快入,不一而足,这些特征在王羲之墨迹中都可寻见。“方笔是逆锋过来以后增加一个向下切的动作,然后再铺毫进入行笔阶段”(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见》),这个逆锋包含着一个弧线的顶锋动作。[7]比较
《积雪凝寒帖》《旦夕帖》比较[8]《积雪凝寒帖》的“下问耳”如同《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一样,笔势贯注而下,三个字作一个字来写,形成字群字组效果。《积雪凝寒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二十二帖《诸从帖》类似,同为六行,行间节奏都较散淡,不缓不急。两帖都以单字为主,只是最后两行上部加快书写速度,稍纵即收。《积雪凝寒帖》最后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势与《旦夕帖》极为相似,均为由大及小。[9]风神
《积雪凝寒帖》用笔方圆兼备,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但自然调和。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10]4背景相关
清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证》考证《积雪凝寒帖》时认为王羲之由于受其伯父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抚,也因此对王羲之特厚。324年(东晋太宁二年)周抚随王敦叛乱。王敦败,周抚逃入西阳蛮。324年10月免其罪,时王羲之为秘书郎,同在建康。后周抚为王导起用。“为江夏相,监沔北军,镇襄阳,历守豫章,代毋丘奥监巴东军,刺益州”。计王羲之与周抚自325年至349年分别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举年代,仅为24年。祁小春纠正为351年,《迈世之风》484页,台湾石头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盖指此。”[11]王羲之与周抚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时为会稽王友,非“秘书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见无确切依据。王羲之所任会稽王友之职在内宫,负责4岁司马昱的教育引导和陪护。按包世臣所述,周抚是有罪方赦“自归阙下”之人,此时与王羲之见面无可能,因此325年不是两人阔别之始。330年周抚因失守襄阳免官后退居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为庾亮参军。周抚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间生活在武昌。“以周抚与王羲之的关系推断,二人在武昌见面可能性相当大”。后王羲之于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赋闲居家,直到348年入朝为护军将军。而周抚则于346年前一段时间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与南昌,两地不仅相距不远,而且都靠着潘阳湖,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古代,两地往来非常方便。既然周抚与“右军特厚”,两人在这一段时间也会见面。根据上述分析来推论,王羲之与周抚阔别廿六年的起始时间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I
贴吧:
李秀志作者:
孜墨?玄易 2013-10-11 00:11 回复:【学习历史】【知古明今】【不怕神马】学习房玄龄的晋书
四年春正月,帝在石头,贼将匡术以苑城归顺,百官赴焉。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谋奉帝出,为贼所害。戊辰,冠军将军赵胤遣将甘苗讨祖约于历阳,败之,约奔于石勒,其将牵腾帅众降。峻子硕攻台城,又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城中大饥,米斗万钱。二月,大雨霖。丙戌,诸军攻石头。李阳与苏逸战于柤浦,阳军败。建威长史滕含以锐卒击之,逸等大败。含奉帝御于温峤舟,群臣顿首号泣请罪。弋阳王羕有罪,伏诛。丁亥,大赦。时兵火之后,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甲午,苏逸以万余人自延陵湖将入吴兴。乙未,将军王允之及逸战于溧阳,获之。壬寅,以湘州并荆州。刘曜太子毗与其大司马刘胤帅百官奔于上邽,关中大乱。三月壬子,以征西大将军陶侃为太尉,封长沙郡公;车骑将军郗鉴为司空,封南昌县公;平南将军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其余封拜各有差。庚午,以右光禄大夫陆晔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复封高密王纮为彭城王。以护军将军庾亮为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镇芜湖。夏四月乙未,骠骑将军、始安公温峤卒。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会稽、吴兴、宣城、丹阳大水。诏复遭贼郡县租税三年。八月,利曜将刘胤等帅众侵石生,次于雍。九月,石勒将石季龙击胤,斩之,进屠上邽,尽灭刘氏,坑其党三千余人。冬十月,庐山崩。十二月壬辰,右将军郭默害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刘胤,太尉陶侃帅众讨默。是岁,天裂西北。
五年春正月己亥,大赦。癸亥,诏除诸将任子。二月,以尚书陆玩为尚书左仆射,孔愉为右仆射。夏五月,旱,且饥疫。乙卯,太尉陶侃擒郭默于寻阳,斩之。石勒将刘徵寇南沙,都尉许儒遇害,进入海虞。六月癸巳,初税田,亩三升。秋八月,石勒僭即皇帝位,使其将郭敬寇襄阳。南中郎将周抚退归武昌,中州流人悉降于勒。郭敬遂寇襄阳,屯于樊城。九月,造新宫,始缮苑城。甲辰,徒乐成王钦为河间王,封彭城王纮子浚为高密王。冬十月丁丑,幸司徒王导第,置酒大会。李雄将李寿寇巴东、建平,监军毋丘奥、太守杨谦退归宜都。十二月,张骏称臣于石勒。
贴吧:
秦邮作者:
秦邮游子 2010-12-23 08:44 回复:数一数那些三国之后的名将
3.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陶侃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为县吏,后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他一生东征西讨,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其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又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因此为人所称道。咸和七年(334年)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出身微寒,却能位极人臣,除了他的军事才能之外,也有独到的政治眼光。晚年都督八州诸军事,但能够“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没有走上王敦老路。陶侃遣毋丘奥经营巴东,又遣桓宣收复为后赵占据多年的襄阳。可叹的是名将年老,无法北伐,但他为东晋在荆州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I
贴吧:
三国之最风流作者:
历史的尘埃11 2013-09-18 23:50 回复:细说两晋南北朝(转自天涯) 二○九、梁州之变
晋哀帝司马丕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岁,没有子嗣,于是,褚太后下诏以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承继大统,这就是东晋的晋废帝,史称海西公。司马丕去世前两个月,他的皇后王穆之已先他而去了,到司马奕继位后,于兴宁三年三月壬申日,将两人一并安葬在安平陵,而洛阳,也仿佛是在为晋哀帝殉葬,在四天之后随之陷落了。七月,东晋朝廷改封司马昱为琅邪王,而以司马昱的儿子司马曜为会稽王,并册立庾冰之女庾道怜为皇后。
兴宁三年,当东晋朝廷进行一系列人事安排的时候,这一年的六月戊子日,使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城公周抚也去世了。周抚自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蜀之后就一直镇守益州,至今已经19年,如果再加上在灭蜀之前,他接替毋丘奥监巴东诸军事的10年左右,周氏在益州及其周边地区将近30年,因此,周家在益州享有很高的威望。
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驻节汉中,由于汉中地区地域狭小,并且紧邻前秦,饱经战乱,司马勋本人能耐不大,在与前秦的数次较量中,均没有取胜,可此人野心却不小,对益州早有觊觎之心,常想占据蜀地自立为王,只是因为忌惮周抚而不敢动手。司马勋为政残暴,州内的治中别驾等高官以及州里的豪强,谈话的时候,稍不如意,司马勋在座上就命人斩杀,或者亲自弯弓射杀,梁州人士都对其十分不满。桓温早就听说了司马勋的种种暴行,然而,国难当头,桓温只有隐忍不发,一直以来对司马勋采取了安抚的策略,还将他的儿子司马康任命为汉中太守。
但司马勋夺取益州的计划已经成形,再无回头。当他听说周抚去世的消息以后,十一月即率兵攻入剑门关。梁州别驾雍端、西戎司马隗粹一起劝谏,司马勋将二人双双诛杀,于是,他自称为梁益二州牧、成都王。
司马勋进入剑门之后,立即发起了对涪城(四川省三台县境)的进攻。东晋涪城守将毋丘暐无力抵抗,弃城而逃。十一月十五日,司马勋的部队就将成都城内的周楚包围了起来。周楚,字元孙,是周抚的儿子,周访的孙子。他随父亲周抚入蜀,被拜为鹰扬将军、犍为(四川省彭山县东十里)太守。其父周抚死后,东晋朝廷以周楚为监梁州、益州诸军事,假节。
得知司马勋叛乱的消息,大司马桓温立即命令鹰扬将军、江夏相朱序为征讨都督,率军西上解救周楚。朱序,字次伦,其父朱焘,以才干被拜为西蛮校尉、益州刺史,朱序本人也是一员战将,不过,他最闪光的时候,还是在八年后的淝水之战中的表现,此时暂时不提。
朱序的援军西上以后,成都的局势开始朝有利于政府军的方向转化。与此同时,荆州刺史桓豁派遣都护桓罴进攻汉中,直插司马勋的老巢。桓罴其人身世不详,在王敦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即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桓罴曾是王敦的参军,被派往湘州说服谯王司马承未果,但是,如今已经时隔45年,怀疑并非同一人。桓罴率军进入汉中以后,魏兴人毕钦举兵响应桓罴。
到第二年,即海西公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五月,在里应外合下,周楚、朱序合力进击司马勋,并将叛军击破,朱序生擒司马勋以及司马勋的儿子司马陇子、长史梁惮、司马金壹等人,一并将他们送交桓温,桓温命令全部斩杀,将头颅送到建康示众。
自此,持续半年多的司马勋之乱被平定。朱序因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襄平子爵;周楚则进号为冠军将军。
东晋朝廷虽然平定了司马勋的叛乱,但是,这次内乱与东晋晋哀帝驾崩以及洛阳的沦陷一起,对于接下来整个局势的影响却十分巨大。太和元年七月,就在东晋刚刚讨平司马勋之后,前秦天王苻坚即命令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扬武将军姚苌等人,率领两万军队越过武关南下,进攻东晋荆州北部边境的南乡郡(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八月,东晋荆州刺史桓豁率军北上,驻军新野。前秦军队将汉水以北的居民掳掠了一万多户而去。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东晋南阳都护赵弘、赵亿等人又发动叛乱,将南阳太守桓澹赶跑,以南阳城投降了前燕,桓澹逃往新野。前燕慕容恪命令驻守鲁阳的南中郎将赵盘率军进驻南阳,前燕势力第一次深入到了南阳盆地。于是,东晋与前燕围绕着南阳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有了南阳作为依托,前燕军队就可以轻松地南下襄阳,所以,到了太和二年四月,前燕慕容尘亲率军队南下,攻击襄阳以南的竟陵,东晋竟陵太守罗崇击退了慕容尘;在这种情况下,东晋荆州刺史桓豁要想确保荆州的安全,就必须夺回南阳,一个月后,桓豁与罗崇合力一举攻下南阳,东晋降将赵亿仓皇北逃,前燕将领赵盘则往原住地鲁阳撤退,东晋军队跟踪追击,在南阳北部的稚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东南),追上了败退中的赵盘,将其活捉;然后,桓豁在南阳留下守军而还。
东晋朝廷接二连三发生的变故,让桓温真的产生了觊觎之心,《资治通鉴》在这一阶段写及桓温的时候,称呼他为“大司马温”,只称官位和名,而不称姓,胡三省注曰,(他与东晋中央之间)“坚冰至矣。”不过,桓温内心的斗争当然也是十分激烈的。有些时候,他躺在床上对着幕僚说:“象这样一直寂寞无闻,将被文帝、景帝所笑!”说完,突然站起身来,说:“既然做不到流芳百世,难道就不能遗臭万年么?”当时,有一个远方来到姑熟的尼姑,身怀道术,尼姑洗澡的时候,桓温偷窥,他看到尼姑赤裸身子,先用刀将肚子切开,然后,又自行砍断了双脚。桓温看后,心里很厌恶,等尼姑洗完澡,桓温问及此事,尼姑说:“你如果想当天子,结果也是如此。”桓温曾经过王敦墓,他遥望坟墓,说:“真是个可意人儿!真是个可意人儿!”据《晋书》记载,王敦是在芜湖的时候病死的,又据《芜湖县志》记载:“王敦墓,《图书集成,职方典》云,在县东北周村有大冢,父老传为敦墓,盖敦尝屯兵芜湖,病梦天降白犬啮之,俄卒葬于此。”因此,桓温历繁昌到当涂,看到王敦墓也是可能的。桓温此时已经卡住了建康的南门,几乎与当年王敦、庾亮如出一辙。不过,据《太平寰宇记》卷103引《舆地记》的记载:“赭圻下流十许里有战鸟圻,孤立江中,本名孤圻山。昔桓温驻赭圻,恒惧掩袭。此圻宿鸟所栖,中霄鸣惊。温谓官军至,一时惊溃。既定,乃群鸟惊噪,故相传谓战鸟山。”在此驻守的桓温心里也很担心,而让他内心惶恐不安的就是京口的徐兖军和此时在寿春、合肥的豫州军。
贴吧:
龙枪虎豹骑作者:
写天地轮回书 2014-03-25 23:27 回复:晋书 乙卯,太尉陶侃擒郭默于寻阳,斩之。石勒将刘徵寇南沙,都尉许儒遇害,进入海虞。六月癸巳,初税田,亩三升。秋八月,石勒僭即皇帝位,使其将郭敬寇襄阳。南中郎将周抚退归武昌,中州流人悉降于勒。郭敬遂寇襄阳,屯于樊城。九月,造新宫,始缮苑城。甲辰,徒乐成王钦为河间王,封彭城王纮子浚为高密王。冬十月丁丑,幸司徒王导第,置酒大会。李雄将李寿寇巴东、建平,监军毋丘奥、太守杨谦退归宜都。十二月,张骏称臣于石勒。 六年春正月癸巳,刘徵复寇娄县,遂掠武进。乙未,进司空郗鉴都督吴国诸军事。戊午,以运漕不继,发王公已下千余丁,各运米六斛。二月己丑,以幽州刺史、大单于段辽为骠骑将军。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癸未,诏举贤良直言之士。夏四月,旱。I
贴吧:
史记作者:
子舆子舆 2013-10-10 08:04 回复:晋书 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缘存处亡,无心分违,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奉迎窀穸,葬事讫,乃告老下籓。不图所患,遂尔绵笃,伏枕感结,情不自胜。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毋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此方之任,内外之要,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陛下虽圣姿天纵,英奇日新,方事之殷,当赖群俊。司徒导鉴识经远,光辅三世;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平西将军亮雅量详明,器用周时,即陛下之周召也。献替畴谘,敷融政道,地平天成,四海幸赖。谨遣左长史殷羡奉送所假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章、荆江州刺史印传启戟。仰恋天恩,悲酸感结。
以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加督护,统领文武。
侃舆车出临津就船,明日,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成帝下诏曰:“故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籓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方赖大猷,俾屏予一人。前进位大司马,礼秩策命,未及加崇。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悼于厥心。今遣兼鸿胪追赠大司马,假蜜章,祠以太牢。
贴吧:
史记作者:
子舆子舆 2013-11-13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