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水口文化 转载 古徽州是指安徽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江西的婺源。在青山秀水小道上转悠,在民风淳朴的古街里坊行走,你会顿然感到与现代都市的嘈杂与浮燥
贴吧:
徽州作者:
socoollai 2011-08-23 02:15 关于更早期的徽菜“歙味”的形成 徽州山区,四面险阻,形如城垒,势如高台。“东有大鄣山之固,南有天目山之险,西有浙岭之塞,北有黄山之厄”。 前人有诗感叹道:“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徽州正是倚仗着高台城垒一般的山川形势,“世乱不罹兵燹,世治可安耕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安居乐业、躲避战争的“世外桃源”。 最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中原氏族方姓、吴姓、汪姓先后迁居徽州,随后历朝历代,每逢中原地区遭遇战火剧烈动荡之日,
贴吧:
美食作者:
gyan67 2021-06-23 11:49 回复:——————∞·∞ 大清疆域·两江 ∞·∞—————— 【扬佳沧岸剧本第三幕】
【天祉八年夏,蝉声压境不行辕,我乘轻就便,讨两首竹枝词,客船到歙县。练江粼粼晚唱,萧瑟未侵,徽州的巡抚取江水沏茶一盅,徽州世产祁红屯绿,白雾缭绕里头他是否眼睛漆亮?天黑下来,到底起身告辞离去。吉祥缸前,苔蔓藻荇一团模糊,照不见人影,一时愕然道。】
哲柏大人,这儿竟也见到您。
贴吧:
清§皇朝作者:
燕嗣相 2024-04-14 12:47 回复:巉绝称人意,第三幕 1
【天祉八年夏,蝉声压境不行辕,我乘轻就便,讨两首竹枝词,客船到歙县。练江粼粼晚唱,萧瑟未侵,徽州的巡抚取江水沏茶一盅,徽州世产祁红屯绿,白雾缭绕里头他是否眼睛漆亮?天黑下来,到底起身告辞离去。吉祥缸前,苔蔓藻荇一团模糊,照不见人影,一时愕然道。】
哲柏大人,这儿竟也见到您。
3
【我见席城,往往在整装持笏,面拜天子的道路上。今日千里云月,时移地易,吹来的每一阵风都让我感受到寂寞,与他再会一面,本是值得笑上一笑的。可全怪刚入喉的府衙茶水苦得我口齿艰涩,此刻只一颔首,沉默少许,再向他。】
一言难尽……我承旨南来公干,却在乡里见到很多不平之事。想来如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也被我领教,真是徽州无梦了。
5
【从城隍庙走到府衙,暗通款曲的巷陌除了飞扬的跳丸,第二种便是风声。它势如春潮带雨,浇灭我风尘仆仆案头初燃的纸灰,要湮没什么消息。权与私也在这天气里各自融化、洗刷,再如水乳交融得不分敌我。凝重的留白里,我轻而再轻地摇头,凑出一个缓和的神情。】
见闻倒真有一桩。我在铜陵栈驿时,听闻后厨使女的兄长在矿场行劳役,疰夏迷厥也不得休整,那使女引我亲见了情形,如她话里所说,的确繁苛,无怪百姓怨愤。
7
无怪大人不知。
【长叹一声。】
从前我在京师时,意想得见各地恐有虚报漏报的弊政,却万万不敢想到这帮人顶着不为上官添忧的名头,径直瞒报。这样羞对官冕的行为,在这群满嘴谎话禄蠹心中,反是成了默则与通例了。于是层层掩映,如何不难辨真伪,如何不闭塞视听?一想到当日铜陵所见,就觉得实在不能容忍。
9
正是禀明了巡抚大人,才同您照见在此处。他主政徽州,应有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断,大人的案子,也可与他说明分析,或也能得到些点解。大人如是没有其他事情,我便先回置舍了。
【坦诚私事没那么容易,而秉正守公却是应然,此时此地,年青的我,在横无际涯的同情与悲悯中这样气盛地去想,并与他分别。】
贴吧:
万载沧海成桑田作者:
燕嗣相 2024-04-14 03:22 回复:歙县郑村西溪忠烈祠直秘阁坊、司农卿坊 此后,歙州人对汪华更为崇拜,以其为佑民护国之神灵,“世所谓汪王,一郡六邑之人咸尊祀之”。而统治者亦借此驾驭人心,对汪华一再加封。宗真宗祥符二年(1009)封汪华为灵惠公;徽宗政和四年(1114)赐庙额曰“忠显”;政和七年(1117)加封英济王;至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又加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改赐庙曰“忠烈”;连蒙古人当政的元顺帝至正元年(1314)也封其为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可谓恩荣之至。休宁万安古镇上曾建有“吴王(汪华)宫”,宫中一联概括了汪华的功勋伟业,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徽州一府六县都曾建有汪王庙,并定有汪公大帝祭祀活动。清代歙县诗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对庙会活动有精彩描述,词曰:“油茶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公会后汪公会,又赛龙舟送大王。”
贴吧:
黄山一作者:
黄半仙lala 2014-09-26 21:17 回复:叶韵——无梦到徽州
【无梦到徽州】
——心在徽州,翻遍《新安竹枝词》
一、岁月此处薰
我家石壁乐幽栖,
桃柳荫中路转迷。
生客有时愁出入,
此间仿佛武陵溪。
(《歙事闲谈》卷七,《新安竹枝词》第三十一首)
徽州歙县,确有这么一处村落名唤“桃源”。
一年前的阳春三月里,我就在这仙间烟火处憩足,闲步在和暖日光里,闭目细听桃花簌簌吹满头。
徽州地处重山叠巘之中,素与外地阻绝。自古以来,就常是避战之地。在太平天国之前,徽州乡民不知烽火为何物。
“我家石壁乐幽栖,
桃柳荫中路转迷。”
石壁幽栖,桃柳掩映。其中安闲意味丝丝缕缕地蔓延开去,羡煞别处游人。几家炊烟崦中起,花下卧牛柳叶笛。田间乡民也住得恬适出尘,做个山间居士。
徽人好客,想来这首诗是方先生被故里相亲邀去家中吃茶做客所记。平白话语亲切道来,朴实中带着些许掩不住的自豪。村民由自心生对乡土的热爱,隐居此桃源深处,长久心安。
大抵是见惯了客人来访时,经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新奇与欣喜的表情吧。透过卷中诗句,眼前仿佛是古徽州浓桃秀柳间衣冠古朴的桃源人,早早迎在路口,脸容带着喜色,引着久未归乡的古人回环九转地到自家门前,步子歇下来,就着缤纷落英在春风里回头笑着缓声说一句:“生客有时愁出入,此间仿佛武陵溪。”
临河亭子郁崔嵬,
拾级凭高亦快哉。
满目云山排画稿,
鹅溪绢好剪刀裁。
(《歙事闲谈》卷七,《新安竹枝词》第三十首)
此诗所写的,又是一处故景了,程氏临河亭立于危崖之上,遥对剪刀峰。两处皆是峥嵘奇峻。
生长在一方名山灵水中的我,曾经以为这世间处处大抵一般模样。直到出了徽州见了别处景色,对比之下才愈发觉得徽州山水的灵气逼人。“新安宿称好山水,自昔名流得之喜。”程氏临河亭现已破败,所幸青山不老,剪刀峰直刺重云风采犹在。其景致磊落而不失含蓄,险峻而不失秀丽。
“临河亭子郁崔嵬,
拾级凭高亦快哉。”
徽州山间多云气,青苍石色隐在岚雾之中,殊不知是云雾柔和了黻跋险山,还是险山凌厉了朦胧云雾。
登高俯瞰,负手云上,见群峰俱矮,江河一线。拾级辛苦,非有志之人不能知,而个中豪情,亦只临绝顶之人方谙。
徽山险陡,徽水激流。徽州纵然与外地交通不便,而其险却也成就徽州山水一番别处鲜见的卓荦风骨。徽州古称新安,新安画派即是从这一方山水间发衍开来。多少代新安传人曾历经艰险,访尽寻常人所不能至之处,展宣振笔,溪桥濯毫,写尽水流秀致,山岳豪情。我想方先生久居扬州,乍一见故乡如此好景致,身为画家的他必定胸中有了丘壑。虽身上无纸笔,且将“满目云山”排作画稿,融灵秀气韵,墨染一纸传世千秋。
贴吧:
诗作者:
叶韵在爱尔兰 2012-02-07 23:59 回复:叶韵——无梦到徽州
【无梦到徽州】
——心在徽州,翻遍《新安竹枝词》
二、何人如菊淡
健妇持家身作客,
黑头直到白头回。
儿孙长大不相识,
反问老翁何处来。
(《歙事闲谈》卷七,《新安竹枝词》第二十四首)
有那么一个时代,是属于徽商。“无徽不成镇。”
我家祖上就是徽商,我便是听着徽商们的传奇故事长大。徽州闭塞而田地匮乏,少年十八九岁,便要辞乡远行经商,背负着家族使命,踏上古商道的斑驳石板,经数年不能归家一次。
我曾怀着虔敬的心情踏上徽杭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作一次当时徽州少年的长征。
也曾访过今天舟船稀落的渔梁古渡,追思那些流走的故人与岁月。
“黑头直到白头回。”
不得不别,徽州少年自小也见惯了离别。而只这一别,此生成错。
亦贾亦儒的徽州商人,富贵风雅背后,却是那些守望一生的徽州女人。
良人湖海未归,徽州女人奉上抚下,日子艰辛更不用说。常有少女新为人妇,便生生别离。小时候听过古时一个歙县女子的故事:
徽商妻子新婚未满一月,丈夫就远赴他乡做生意去了。妻子在家刺绣为生,辛苦持家,每年用余钱购得一枚珠子,用彩丝系住,称为“纪岁珠”,以纪念夫妻分别的岁月。而丈夫多年后回到家中的时候,妻子已经死去了三年。丈夫打开妻子平日梳妆用的盒子,发现一根彩丝上串着二十多颗晶莹剔透的珠子,颗颗如泪。
读到这一处,我便不忍再继续想下去。结意不用说尽,只传作《纪岁珠》诗末一叹,“珠累累,天涯归未归?”
徽州女人的坚守,镌刻在山野间孤独的贞洁牌坊;徽州女人的目光,寄托在栉风沐雨望良人归家的马头墙。徽州女人的心事,书写在一纸单薄飘零的信笺。
——那日读到歙县程氏女子眉间淡淡,吟作一句:
“何人如菊淡,惆怅晚风前。”
贴吧:
诗作者:
叶韵在爱尔兰 2012-02-07 23:59 回复:____________中国最唯美的10首情诗。 1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贴吧:
歙县中学作者:
神之神伤 2013-06-22 21:45 回复:【姿势贴】那些唯美的好诗词。〔转〕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刘禹锡
贴吧:
歙县作者:
fangminggao6 2014-03-25 09:36 回复:【转】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 (1)参见拙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页301,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2月出版。
(2)参见前揭书页11。
(3)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见《魏晋南北朝史论 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
(4)吴梅颠:《徽歙竹枝词》(手抄本),歙县图书馆藏。
(5)丘 浚:《送梁宏道教谕序》,《广东文征》卷37,“序”。
(6)叶显恩、许檀:《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山大学珠 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一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 (一),第5期,PP.23-27, 1992年10月出版。
(7)叶显恩、林禄:《明代后期广州市埸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 (待刊稿)。
(8)脱脱:《宋史.高宗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 1133)三月癸未条。
(9)见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
(10)据程昌:《祁门善和程氏谱》记载:程颢、程颐“胄出中山,中山之胄 出自新安之黄墩,实忠壮公之裔”,被视为歙县人。朱熹之先人亦婺源人。因此,程朱理学又称为新安理学。
(11)张载:《经学理窘.宗法篇》。
(12)程颐:《伊川易传》。
(13)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故老杂纪”。
(14)欧阳修:《新五代史》卷284,《豆卢革传》。
(15)郑樵:《通志》卷25,《氏族序》。
(16)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
(17)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祖祠”条。
(18)见叶显恩、谭棣华:《论珠江三角洲的族田》,《明清广东社会经济 形态研究》,PP.144-164,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贞观5年12月”条。
(20)《唐书》卷110,《冯盎传》。
(21)万历《广东通志》卷6,“藩省志”6,“事纪”5。
(2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23)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7,《书外海陈氏家谱后》。
(24)参见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 《中国社会经济史》 1992年第4期。
(25)《东莞地名志》。
(26)《广州地名志》P.544。
(27)居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祖祠”条。
贴吧:
算无遗策的贾诩作者:
算無遺策の賈詡 2011-04-12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