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聆听《早晨从中午开始》品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书友笔记】 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传》,悟人生
原创: 杨丽红
继读完路遥的《人生》之后,同步读完他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和厚夫写的《路遥传》,得几点人生感悟,做一下总结,便于长时间记忆,并以此自励:
一是人生应有目标。
就像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他要求自己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巨著,能够对自己有一个交待的巨著。他就着手去准备了,为着他的目标去努力。
二是要为实现目标做出充分的准备。
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阅读各类书籍,古今中外的经典长卷,还有其他事关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等小册子;读时事报纸,能翻阅到把手磨到露出毛细血管,痛到无法再翻阅下去;他深入到矿区,体验书中人物的生活、情感;他得一机会偷偷地溜到省级高官家里,感受高官家的生活场景,以便为书中人物立传;他把自己当过煤矿工人的弟弟王天乐请来,几天几夜地交谈,不休不眠……
三是人若要成功,必得有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路遥把自己关到煤矿的某个地方,几乎与外界不再联系,吃饭仅仅成了维系生命的一件小事,一根大葱,一个馒头,一碗凉水,足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奋笔疾书,即使累到眼花,即使累到无法喘息,即使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工作下去,即使他知道如果不休息自己就会倒下去难再起来,即使他也思念女儿到泪流满面,即使他也在牵挂着自己的家庭……但是他都要忍住这些考验,因为他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必得有强大的内心诞生这坚强的意志力来支撑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四是人如果想做成事情,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路遥花费六年心血完成的巨著《平凡的世界》,最初在那个追求“时尚”文学的时期是不被欢迎的,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虽然当时的文坛被“时尚”文学给充斥霸占,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非常吃香,虽然他的文稿一次次被否定,虽然那份打击我们难以想像,但是路遥坚持了下来。直到诗人子叶力荐此书,李炳银也大力推荐,直到这本书稿成为大街小巷都在听的播音,直到这本书一次次地印刷。
五是成功的一个人,一定有不少贵人相助。
路遥能成功,得益于大伯的养活,有饭吃,有学上;他有柳青的《创业史》为精神信念,柳青就是他的老师;他被曹谷溪带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创作天地里,曹谷溪是他专业成长的贵人;初中时的文革参与经历成为他政治中的一个坎儿,幸运的是有很多人为他发声,使他免于被政治的漩涡淹没;他的《平凡的世界》最初不被看好,有诗人子叶力荐给《花城》总编辑李士非,评论家李炳银也极力推荐此书给《花城》;青年编辑李金玉多方奔走,为路遥《平凡的世界》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合作付出努力;叶咏梅女士把《平凡的世界》搬上了广播电台,由李野墨演播,在中国达到了轰动效果,一个事例足可说明效果之好:一位学员说,他们系三个队二百七十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一百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
六是一个人即使工作再狂热,他也舐犊情深。
1988年,路遥花60块钱给女儿买来两块三明治。在八十年代,60块钱相当于一个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啊!女儿喜欢钢琴,他就给女儿买了一台钢琴;女儿想学画画,他就请了一位老师教她;女儿喜欢小虎队,他就把票给女儿去看;女儿喜欢小虎队的剧照,轻易不求人的他就托人给女儿弄来,满足女儿的心愿。在他去世之后的挽联上,妻子和女儿署上这样一句话:
路遥:你若英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
这复杂的情愫中有多少不舍,有多少抱怨,又有多少伤痛啊!
摘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的一段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我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
贴吧:路遥作者:大江东去? 2018-05-23 16:22
回复:【加精啊】马莉画的北岛肖像!
诗人北岛
文\马莉
      我一直珍藏着我读大学时北岛送我的《陌生的海滩》,这是他完成于1978年的第一部油印诗集,才印了100本。他送给我的这本油印诗集上面有他的亲笔题赠和签名:
     “送给马莉。北岛1981.”
     记得1982年夏天,放暑假的日子,我和我的大学同学、校园诗人朱子庆去三不老胡同拜访了北岛,同去的还有我们的同学、校园诗人辛磊。那天晚上除了见到北岛,还见到了同样让我们景仰的诗人江河,以及写小说的北岛胞弟赵振先等人。北京的夏晚天气炎热,北岛买来一只大西瓜切开来给我们吃,我们边吃边谈着令我们感兴趣和激动不已的《今天》,这是北岛和芒克创办的民刊,以及在《今天》上面发表的诗歌和诗人。
     譬如我们问顾城是谁?
     北岛告诉我们:顾城是顾工的儿子。
     我们又问舒婷是谁?
     北岛告诉我们:她是福建的一名女工。
     我很想知道北岛为什么在《陌生的海滩》的开头写上:“献给姗姗”。
     北岛说:姗姗是我妹妹,她叫艾姗……
     我又问北岛:你妹妹为什么死的……
     北岛说:因为救一个落水的小孩而死的。
     那时候我们年轻,一切与北岛、今天、江河这些字眼儿相关的问题对我们都很新鲜,我们渴望知道也爱随便乱问一些问题……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读着北岛的诗歌,读到了这样的句子“一棵迷途的蒲公英”走向了“蓝灰色的湖泊”……那是他怀念死去妹妹。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在自己的作品里怀念自己亲人的诗歌,而在那个宏大叙事的年代里,我们只能怀念英雄和伟大的人物,不能怀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妹妹,不能怀念所谓的小人物……
     那天晚上我才知道北岛是浙江人,真名叫赵振开,1969年当过建筑工人。
     1985年冬天,北岛来广州时,对花城出版社的社长、老诗人李士非说:我要见一下马莉……老李打电话来通知我们晚上到花城出版社来见北岛。我和朱子庆很兴奋。在花城出版社的大门口,北岛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马莉,你永远是这样漂亮……”那天晚上我们谈到了许多诗歌的问题,可我什么也没有记住,偏偏记住了这句赞美我的话。这就是我的弱点之所在。但北岛的赞美是真诚的。
       记得上世纪90年代,诗坛上出现一种时尚的口号:“Pass北岛!”但是我们坚定地认为北岛是pass不掉的。“北岛的《回答》从头到尾都是最好的!”这是朱子庆固执到底的诗歌观点,他说:“一位诗人的代表作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是有它的道理的,而那些所有鄙视这首诗的人都是侏儒。”我和朱子庆经常讨论这首诗歌的隐喻,“从头到尾充满着隐喻”,朱子庆如是说。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首的深刻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这首诗最后的结尾也决不亚于开头: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有一天傍晚散步在朗诵完这首诗歌之后,朱子庆忽然对我说:“这就是预见性,诗人在他的诗中预言了今天和未来!”并说:“大无的牺牲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史命感!”
是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史命感!可是我们现在不太敢触碰“使命感”这个词,好像一触及这个词就意味着在言说一个宏大的叙事,我们的内心仍然被那个宏大的历史叙事笼罩着,而不能自拔。但是,一个诗人没有史命感就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至少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这或许也是今天的时代为什么不会产生大诗人的根本原因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敬佩北岛。
     记得北岛有一个胞弟叫赵振先,小名叫宝宝,是北岛介绍我们认识的,我们曾经经常通信,赵振先写小说,而且是写荒诞小说,他曾经把他的部分手稿寄来给我看过。每年春天我去北京探亲,赵振先都来我们家坐,还会带一些茶叶来给我们品尝。1983年春节,他带了他的太太到我们家,他告诉我他的太太叫迟静。再后来,他告诉我他们生下一个小男孩,取名叫:赵大地。
     我奇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呵?
     他说:就是“普照大地”的意思。
     前不久我在“写作版”发表了北岛关于“回忆今天”的文章。我给北岛写信让他告诉我他的地址,我说“我要给你开稿费啦”。北岛给我的所有回信全都是乱码!我至今也不知道他在信中说了些什么,我无法解码。后来和一位诗友聊天时我偶尔说起这事,诗友宽慰我说:你别着急,北岛现在香港的大学当教授,工资多得很呢,他不缺钱!日子过得好得很呢!
     呵呵,上帝在眷顾着诗人。
(2009年6月23日)

贴吧:北岛作者:己端韦 2010-06-01 20:03
回复:聆听《早晨从中午开始》品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书友笔记】 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传》,悟人生
原创: 杨丽红
继读完路遥的《人生》之后,同步读完他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和厚夫写的《路遥传》,得几点人生感悟,做一下总结,便于长时间记忆,并以此自励:
一是人生应有目标。
就像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他要求自己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巨著,能够对自己有一个交待的巨著。他就着手去准备了,为着他的目标去努力。
二是要为实现目标做出充分的准备。
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阅读各类书籍,古今中外的经典长卷,还有其他事关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等小册子;读时事报纸,能翻阅到把手磨到露出毛细血管,痛到无法再翻阅下去;他深入到矿区,体验书中人物的生活、情感;他得一机会偷偷地溜到省级高官家里,感受高官家的生活场景,以便为书中人物立传;他把自己当过煤矿工人的弟弟王天乐请来,几天几夜地交谈,不休不眠……
三是人若要成功,必得有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路遥把自己关到煤矿的某个地方,几乎与外界不再联系,吃饭仅仅成了维系生命的一件小事,一根大葱,一个馒头,一碗凉水,足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奋笔疾书,即使累到眼花,即使累到无法喘息,即使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工作下去,即使他知道如果不休息自己就会倒下去难再起来,即使他也思念女儿到泪流满面,即使他也在牵挂着自己的家庭……但是他都要忍住这些考验,因为他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必得有强大的内心诞生这坚强的意志力来支撑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四是人如果想做成事情,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路遥花费六年心血完成的巨著《平凡的世界》,最初在那个追求“时尚”文学的时期是不被欢迎的,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虽然当时的文坛被“时尚”文学给充斥霸占,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非常吃香,虽然他的文稿一次次被否定,虽然那份打击我们难以想像,但是路遥坚持了下来。直到诗人子叶力荐此书,李炳银也大力推荐,直到这本书稿成为大街小巷都在听的播音,直到这本书一次次地印刷。
五是成功的一个人,一定有不少贵人相助。
路遥能成功,得益于大伯的养活,有饭吃,有学上;他有柳青的《创业史》为精神信念,柳青就是他的老师;他被曹谷溪带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创作天地里,曹谷溪是他专业成长的贵人;初中时的文革参与经历成为他政治中的一个坎儿,幸运的是有很多人为他发声,使他免于被政治的漩涡淹没;他的《平凡的世界》最初不被看好,有诗人子叶力荐给《花城》总编辑李士非,评论家李炳银也极力推荐此书给《花城》;青年编辑李金玉多方奔走,为路遥《平凡的世界》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合作付出努力;叶咏梅女士把《平凡的世界》搬上了广播电台,由李野墨演播,在中国达到了轰动效果,一个事例足可说明效果之好:一位学员说,他们系三个队二百七十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一百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
六是一个人即使工作再狂热,他也舐犊情深。
1988年,路遥花60块钱给女儿买来两块三明治。在八十年代,60块钱相当于一个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啊!女儿喜欢钢琴,他就给女儿买了一台钢琴;女儿想学画画,他就请了一位老师教她;女儿喜欢小虎队,他就把票给女儿去看;女儿喜欢小虎队的剧照,轻易不求人的他就托人给女儿弄来,满足女儿的心愿。在他去世之后的挽联上,妻子和女儿署上这样一句话:
路遥:你若英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
这复杂的情愫中有多少不舍,有多少抱怨,又有多少伤痛啊!
摘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的一段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我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
贴吧:平凡的世界作者:大江东去? 2018-05-23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