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堂改高等学堂与齐鲁大学的创立探究 1901年山东大学堂创办,但是到了1904年,山东大学堂更名为山东高等学堂。 根据当时的学校设置,分小学堂(9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以及大学堂
贴吧:
小树林作者:
山大首席评论员 2012-04-25 14:37 山东大学渊源新探:同源归一 源远流长 今年是新山东大学组建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山东大学110周年华诞。 3月27日,我应邀到烟台招远市出席山东大学烟台校友会第二
贴吧:
小树林作者:
小树林吧服务组 2011-07-28 01:35 山东大学是袁世凯创建的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
贴吧:
山东大学作者:
wangchong3838 2013-10-15 10:09 山大大学一共有多少学院,一起来看看! 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她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
贴吧:
山东作者:
MoreMeta 2014-12-15 23:31 回复:随便写点 发个连载帖子...... 1903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九年十月甲寅) 光绪皇帝载湉33岁
参考资料:《清实录》《东华录》
○通知内阁(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批复礼部(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法)关于冬至日次日朝贺礼的奏折,按照慈禧太后(69岁)指示,朝贺礼停止进行。下发礼部收悉。
○因救援保护遭遇海盗的商船表现出色,表彰代理山东蓬莱县(今属山东烟台)知县(正七品)朱行祺。
○因捐助小学堂经费,加封山东蓬莱县知县李于锴(42岁)同知(正五品,辅佐知府之副长官)衔,本人及家属享受四品爵位待遇。
贴吧:
潍大花园作者:
天神之魔123 2024-05-31 15:46 回复:【转载】乾隆已经意识到英国可能侵华 腾讯文化:你如何了解这个去世多年的人?
沈艾娣:我去了李自标的老家武威。我在那不勒斯书院的档案馆,查到他哥哥给他写过信。他哥哥做过清朝绿营守备,在四川金川打过仗,我可以从他哥哥的材料中了解他的材料。
很有意思的是,在武威,很多人也知道李自标,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知道。我尝试找他们家的家谱,但没有找到,只找到一些类似的资料。大概因为他信天主教,他家的后代不信教,就重新做了家谱。
我推测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李铭汉是李自标的家人。他也来自宁夏武威。但是我找不到李铭汉的前几辈是谁,我还在找。
因为是神父,李自标没有孩子。他的哥哥有孩子。我了解到,李铭汉的儿子是李于锴,李于锴的次子李鼎文现在90多岁,定居新西兰。
腾讯文化:我发现,从《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传记》到关于山西传教士的书《传教士之诅与一个中国天主教村庄的其他故事》,到这本未来的李自标传,都和山西有关。
沈艾娣:对,这三本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山西。这些都可以算是山西的近代史。我做的是地方史研究,需要了解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建立密切关系,建立了就好好用,不能浪费啊。
还有,山西是很少人研究、很值得研究的地方。我希望将来可以用英文写一本山西省的近代史,这也是我的“野心”。
腾讯文化:李自标之外,你还想写谁?
沈艾娣:我要同时写另一个有意思的翻译——英国副大使斯当东(GeorgeLeonardStaunton)的儿子小斯当东(GeorgeThomasStaunton)。当时他只有10多岁,跟爸爸一起随马戛尔尼来到中国。
在船上生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跟中国的神父学习汉语。他很聪明,学得很快。从马戛尔尼以及斯当东的日记得知,小斯当东在这次出使中国的行程中也担任了重要的翻译。因为能说中国话,小斯当东还得到乾隆皇帝的恩赏。
更有趣的是,1816年,他跟随阿美士德英国使团,以副使身份再次访华。他的汉语水平很厉害,翻译出版了《大清律例》。
贴吧:
乾隆作者:
贴吧用户_5JeWKDC 2018-08-19 10:56 回复:祖上阔过,输! 山东大学堂是山东大学在1901至1904年之间使用的名字,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清光绪二十七年)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1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
贴吧:
山东大学作者:
小?ED 2022-05-14 11:41 回复:【Piratas 】袁世凯 教育方面袁世凯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49] 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袁世凯曾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折稿》获光绪皇帝批准,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为山东高等教育写下浓重一笔。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另外,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48]
贴吧:
海盗联盟作者:
大瑞士帝国 2014-08-09 14:38 回复:中华贾氏望出武威
贾明先生经过多方考证发现,贾姓虽然源于商周,但形成名门望族却是在汉代。先秦时,贾氏除了在山西省境内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迁至山东省济南。而到了汉代,贾氏多迁至甘肃、陕西一带。西汉成帝时有贾子光,是长安市中的名豪。东汉时的贾徽,史书都称其为贾谊的后裔。而贾谊的九世孙贾季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自他之后数代居于武威,形成郡望。
历史上的贾姓名人
翻开《武威通志》“人物卷”可以看到,贾诩(公元147-224):武威姑臧(今甘肃民勤)人,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官至太尉,寿乡侯;时称“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初仕李傕,策划了长安之乱;李傕败亡后转投张绣,以计策多次击败曹操;后又于袁曹交战时劝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大喜,委以重用;随曹操击败袁绍,又以计谋平定马超,后助曹丕成为太子。曹丕继位后,贾诩因拥立之功受封太尉,至死一直为曹丕心腹谋臣。后被陈寿评价为不亚于张良陈平的谋臣。
贾思伯,字士休,武威姑臧(今甘肃民勤)人,因长期在山东一带为官,后入籍青州(今山东寿光)。他和其弟贾思同(字士明)刻苦读书,志向远大,博通经史,受到家乡人民的敬重。贾思伯从20岁开始即入朝为官,历任中书侍郎、辅国将军、青州刺史等职,功勋卓著,为人敦厚,深受孝文帝信任,被召进宫为侍讲,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师。其弟贾思同历任尚书考功郎、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襄州刺史等,后也入宫为静帝讲授《左氏春秋》,成为帝师。贾氏兄弟官高位显,同登帝师,被誉为凉州“双凤”。
贾彝,字彦伦,武威姑臧人。公元398年,被北魏拓跋珪拜为尚书左丞,参与国政,加给事中。贾思勰是北魏高阳郡太守,中国著名的农学家,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在中国科学史上影响深远。清代著名学者张澎在《凉州府志备考》中指出,疑贾思勰是贾思伯、贾思同同族兄弟,但关于他的身世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贾姓一氏枝柯全国
关于贾姓出自武威郡的说法,多名专家学者亦有证明。
明代陈士元在《万姓宗谱》一书中说贾姓,“古代家族在武威郡”。清代雍正年间出的《百家姓》中曾记载:“贾:武威。”民国10年所出的中国人名大词典及附录《姓氏考略》中写道:“贾姓,望出武威。”
清代著名武威学者张澎在《姓氏录源》中也说:“《广韵》云:贾姓,本自周贾伯之后,望出武威。而韦昭《国语注》贾佗即狐射姑,食采于贾,字季,后为贾氏。吾武威之贾氏,自(三国)魏贾诩始著于史。”清代学者李于锴也在《武威贾氏族谱序》中说:“贾氏望出武威,武威之贾,源自汉贾谊。”由此可见,贾姓自贾季玉世居武威形成郡望后,到三国魏太尉贾诩始著于史,繁衍发祥,枝柯全国。
眼下,在武威市中心巷34号院落,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贾氏大院——贾坛故居,已被武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武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座贾氏故居也记载了贾氏一族曾经在武威的繁华和没落。
近年来致力于贾氏家谱研究的贾明先生,更为敬业和执著。这位61岁的老人个人出资三四十万,开着一辆车跑遍了全国十五个省市,寻找“漂泊”在外的贾姓武威人。目前贾明先生除了打算出一本关于贾氏家谱方面的书籍之外,他已向当地政府投递申请报告,打算开创一家姓氏文化研究院,专门致力于姓氏文化的开发和研究。看来,武威堂“篇陈训诂,策上治安”的一页,不久将得到更加确切的印证。
贴吧:
贾诩作者:
算无遗策の贾诩 2011-05-21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