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是我国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学科对太阳进行光学和近红外观测的主力设备,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在0.3~2.5微米波段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观测。该望远镜于2009年6月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亲自奠基,2010年9月开始试观测,2012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
2015年5月中下旬,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成果鉴定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召开。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云南大学教授张力等天文学和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经过现场测试(5月12日)和质疑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如下共识: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功能完整,技术和科学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望远镜运转正常,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位列国际三大前沿太阳观测系统之一。其中,太阳边缘的高分辨率观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艾国祥对该望远镜性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是全球最大的真空望远镜,也是约8个时区范围内唯一能进行亚角秒级高分辨率观测的太阳望远镜,配备了多台性能先进的观测仪器,可对太阳进行多波段的高分辨率成像及大色散光谱观测,初步具备对太阳表面磁场进行二维测量的能力。试观测以来,获得了约500TB的太阳及太阳活动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国内外太阳物理学家已经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并在ApJ等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首次观测到磁场重联释放磁扭缠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活动区暗条爆发与小尺度磁重联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首次观测到磁重联可以释放磁纽缠这一新的物理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11837)。该项工作主要是由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薛志科和闫晓理,南京大学程鑫和杨凯,紫金山天文台苏英娜,德国波茨坦大学Bernhard Kliem,国家天文台张军等合作完成。
磁重联,又称磁场湮灭,是天体物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普遍认为太阳上的能量释放就是磁重联导致的。本研究主要利用云南天文台抚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Hα波段观测数据,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观测的紫外(UV)、极紫外(EUV)和矢量磁场数据,以及日出(Hinode)和GOES等空间望远镜的X射线数据,详细研究了发生在2014年10月3日活动区12178中的暗条爆发中的磁重联过程,发现了在暗条细丝和周围的色球纤维之间发生了磁重联,并首次观测到通过磁重联把暗条的磁扭缠快速释放出去的物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