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最近有什么活动啊?
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简介 [日期:2009-10-18] 来源: 作者:LY [字体:大 中 小] 中印比较研究所于成立于2008年,现任所长为贾海涛教授。该所以跨
贴吧:暨南大学作者:印度ABC 2012-09-14 12:54
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简介
中印比较研究所于成立于2008年,现任所长为贾海涛教授。该所以跨国联合办学(以联合培养博士为主)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为目的,展开日常的教学与科学
贴吧:印度作者:印度外贸 2013-11-11 15:33
《全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第一届顾问委员会名单》
新德里时间2018年5月17日,作为我会荣誉咨询机构的全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第一届顾问委员会(任期五年)正式成立,并在2018年6月29日实现第一次增补,现将《全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第一届顾问委员会名单》整理公布如下: 《全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总会)第一届顾问委员会名单》 总顾问(1人): 姜景奎(印度中央印地语学院) 印度国家文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副总顾问(2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体
贴吧:印度留学作者:乱世东林 2018-09-18 10:55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简介
3、拟创建一份名为“Chindian Studies”的英文刊物(季刊或半年刊),由中印双方学者共同编辑,在国外发行,以扩大暨南大学的影响。
研究所主要依托国际关系学专业。其他合作单位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系、文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单位和学科。
印度的合作单位目前是尼赫鲁大学。除印度尼赫鲁大学之外,我校还可以探讨与印度德里大学、甘地大学等学校的合作。这几个学校都有与我校互派教师和博士生的愿望。
贴吧:印度作者:印度外贸 2013-01-10 11:32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最近有什么活动啊?
打开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网站一看,没多少内容可以浏览啊。。。。
最近的一次也是2011年的了
“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征文大赛 [日期:2011-07-01] 来源: 作者:LY [字体:大 中 小]
为了促进中印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双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更为了增进中印人民的友谊,在印度驻广州总领馆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决定举办名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的征文大赛。该大赛征文活动自2011年6月中旬开始,2011年11月1日截止。评审工作将随后展开,获奖名单将于2011年11月30日前公布。 2011年12月中旬,颁奖活动将在暨南大学举行。本次征文活动对象将主要面向广东省的大学生,同时也兼顾外省的参与者。征文的其他细则如下:
贴吧:暨南大学作者:印度ABC 2012-08-19 12:42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最近有什么活动啊?
这个研究所现在的状况如何啊?贾海涛教授还在这个研究所吧?
贴吧:暨南大学作者:印度ABC 2012-08-19 12:43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最近有什么活动啊?
研究所主要依托国际关系学专业。其他合作单位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系、文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单位和学科。
印度的合作单位目前是尼赫鲁大学。除印度尼赫鲁大学之外,我校还可以探讨与印度德里大学、甘地大学等学校的合作。这几个学校都有与我校互派教师和博士生的愿望。
贴吧:暨南大学作者:印度ABC 2012-08-19 12:41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简介
献给印度文化爱好者 yogas.taobao.com
贴吧:印度作者:印度外贸 2013-11-11 15:28
回复:谈罗香林家世及后人:治史期用世,正名为客家
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
民国13年(1924)夏在兴民中学毕业后,往上海政治大学学习。两年后考取清华大学史学系,先后从王国维、梁启超、朱希祖、陈寅恪、顾颉刚及美国人韩廷敦等诸名懦治史学,毕生效法诸师之治学精神与态度,成绩斐然。在学期间被举为《清华周刊》总编辑。
民国19年(1930)夏,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翌年春,兼读燕京大学研究院。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华南考察民间问题及客家源流,获第一手资料甚多。返京后,在清华、燕京两校上课。民国21年(1932)接广州中山大学聘约,任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次年春,改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兼学校《文史研究所月刊》编辑。年末,整理其历年来收集之客家史料,撰写和出版《客家研究导论》,后来,该书被日本人元刚译成日文出版。后来又撰《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源流、转徙与具体分布诸问题。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客家问题的中国学者,被学术界誉为客家问题专家。
民国23年(1934)秋,他辞去中山大学各职,执教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核事宜。次年3月,他与朱希祖女儿朱俄在南京结婚。9月,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
两年后返粤,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与馆内同事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罗香林在整理馆藏书籍时,发现林凤超著《坤甸历史》与《兰芳公司年册》,细读之余,始知罗芳伯在西婆罗洲所建大总制,实为共和国政体,而罗芳伯竟为梅县石扇人氏。罗香林认为如此富有开拓精神又具有先进思想之客家人,实应撰专书志之,乃著《西婆罗洲罗芳伯所建共和国考》一书。这一大总制为共和国政体,始为世人所知。抗战不久,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告急,他乃日夜拣选馆藏善本与贵重图籍,舶运广西。甫抵苍梧,广州即告沦陷,旋雇船溯柳江将图书运抵桂平存放,珍贵图籍幸免战火。此时中山大学各院系亦已搬迁至各后方地区。罗香林短期寄居重庆岳父朱希祖家,并共同建议国民党当局设立国史馆,并拟定史馆诸条例。
民国29年(1940)春,罗香林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专门委员,筹划学术会议及开展经常性学术研究工作,完成《唐代文化史》出版。年末,回粤北乳源中大文学院授课。次年5月,于紫金县中坝孙桂香家索阅《孙氏族谱》旧钞本,始知孙中山上世原居广东紫金(客家地区),以抗清事败,迁居增城,再迁香山,历世义不仕清,以耕读自励。据此,罗香林特撰《国父家世源流考》,此书深得孙中山先生哲嗣、前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之肯定,开为之作序。9月,中大由云南迁返粤北。罗香林曾率领文科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先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迹,于桂林西山观音峰发现唐高宗调露元年(679)阿佛造象及其有关石刻。嗣后又在广州将光孝寺内所见前代遗迹如经典译述,高僧往来,铁塔、佛象。以及现在仍然生长良好之柯勒树与菩提树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发现由海道传入两粤之佛教,无论其所演宗派及艺术发展,皆与西域传入者有其不同系统与独特地位,并由此而察知其与中印海上交通发达之关系。他特将研究成果写成《唐代之光孝寺及桂林摩崖佛像》专著,深为佛教界及日本史学家所推重。
抗日胜利后,广东省政府改组,罗香林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创办《广东建设研究》季刊。次年初,倡议设立广东文献馆。9月,广东文献馆成立,他为9人理事会成员之一,对维护和发展广州文献事业,作出显著成绩。
不久,他辞卸广东省政府委员及所兼各职,专任中山大学教授。后来又出任香港《星岛日报》、《文史副刊》主编兼广州文化大学研究所史学部主任。1949年6月辞职,举家移居香港,先后在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官立汉文夜校及香港大学任教。
1956年秋至1963年底,先后被邀赴欧洲、日本、美洲、台湾等地作学术演讲并进行考察,对汉学、史学研究影响巨大。
1965年10月,发表其香港大学中文系系列讲座资料,他用英语发表题为《中国族谱研究》演讲。这是他首刨的研究课题,可说是继甲骨学之后,又一新学科领域。除以族谱中之资料撰著各有关专著及论文外,还就族谱研究之史学意义、中国族谱之源流与特征、中国族谱之流传与保存诸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后补充并撰成《中国族谱研究》一书,从此奠定中国族谱之学术地位,成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罗香林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
1967年,他就任香港大亚洲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席,对促进亚洲学术文化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当时香港各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纷纷聘他任职,他只任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一职,重点是考虑研究所博士班计划和学校出版事宜,繁忙之余多参加客属会议和中外学术文化活动以及编辑兴宁家乡文献。
1968年底,他任期届满退休,香港大学赠予他终身名誉教授衔。在退休后的10年间,曾去台湾、美国旅游、讲演并为乡梓文化和客家文献操劳。晚年因患糖尿病、肝硬化,虽多方医疗效果欠佳,于1978年4月29日病逝,终年73岁。
贴吧:客家作者:岭东才子 2019-02-18 15:19
回复: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最近有什么活动啊?
不是的,我是喜欢研究印度,想拜见请教一些专家学者
贴吧:暨南大学作者:印度ABC 2012-09-14 12:54

大家都在搜

  •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 暨南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
  • 暨南大学法学研究生
  • 暨南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官网
  •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
  • 考暨南大学研究生
  •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
  • 暨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 暨南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
  • 暨南大学护理研究生
  •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院
  • 暨南大学光学工程
  •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美容
  • 暨南大学 博士
  • 暨南大学包装工程
  • 中印对比
  • 中印发展对比
  • 中印各方面对比
  • 中印全面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