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儿童方言讲故事吸引名嘴 梁文道赞台山人寻根情 字体: [ 最大 大
(槟城27日讯)庇能台山宁阳会馆首办别开生面的中小学组台山乡亲“台山语讲故事比赛”,相似的乡音吸引路过的香港著名学者梁文道驻足聆听小学生以台山
贴吧:汉语作者:民权美利坚 2012-07-22 20:54
转载(华夏黄氏王)《黄氏族谱》
《黄氏族谱》是主要讲述黄氏的由来及家族地理位置的变迁的一本族谱。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 在书中列出的人物中,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也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中文名 黄氏族谱 人 物 黄香 时 期 东汉时期 黄氏史料 出自嬴姓 目录 00001. 1 历史背景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
贴吧:黄氏作者:月涩才俊 2022-04-02 10:16
泰山汶河宁阳人-宁阳会馆
新加坡宁阳会馆   1822年 (注册年份:1961年)该馆为本地广东省台山县同乡所设立的团体,属于地缘性组织,创设于1822年,为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族会馆,创立人为木匠曹亚志。   宁阳会馆初创时,称为"宁阳公司",馆舍以亚答叶和茅草建成。1948年,宁阳公司重建,改称宁阳馆。1894年再度重建,又改名为"宁阳会馆",且名称一直延续到现在。 群号199836670
贴吧:山东人作者:山水之间18 2011-12-09 14:49
回复:感受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浓厚的华人新年气氛!!!
编辑本段各籍贯的乡亲会馆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是由以下新加坡各大会馆共同发起:   新加坡福建会馆(闽南)、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潮州) 、新加坡兴安会馆(闽南) 、南洋莆田会馆(闽南) 、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闽南) 、新加坡广东会馆(粤)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客家) 、新加坡海南会馆(琼) 、新加坡三江会馆(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 、新加坡福州会馆(闽东) 。   还有其他的乡亲会馆如:义安公司(潮州)、 新加坡澄海会馆(潮州) 、新加坡潮阳会馆(潮州)、 新加坡揭阳会馆(潮州) 、宏安旅外同乡会(潮州)、 樟林旅外同乡会(潮州) 、新加坡惠来同乡会(潮州)、 茶阳(大埔)、励志社(潮/客) 、潮安会馆(潮州)、 南洋普宁会馆(潮州)、 冈州会馆(粤) 、新加坡鹤山会馆(粤) 、新加坡雷州会馆(粤) 、八和会馆(粤) 、新加坡三水会馆(粤)、 新加坡中山会馆(粤) 、新加坡宁阳会馆(粤) 、花县会馆(粤) 、新加坡南顺会馆(粤) 、新加坡顺德会馆(粤) 、新加坡增龙会馆(粤) 、会宁同乡会(粤) 、新加坡高要会馆(粤) 、新加坡肇庆会馆(粤) 、新加坡东安会馆(粤) 、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粤/客) 、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粤/客)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公会(粤/客) 、宁波同乡会(三江)、 新加坡温州会馆(三江) 、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客家)、 新加坡兴宁同乡会(客家) 、新加坡丰顺会馆(客家) 、丰永大公会(客家) 、新加坡惠州会馆(客家) 、新加坡应和会馆(客家) 、新加坡嘉应五属公会(客家) 、武吉班让客属公会(客家) 、新加坡河婆集团(客家) 、新加坡永定会馆(客家) 、漳州总会(闽南) 、龙溪会馆(闽南) 、新加坡武吉班让福建公会(闽南) 、新加坡诏安会馆(闽南)、 新加坡同安会馆(闽南) 、新加坡晋江会馆(闽南) 、新加坡惠安公会(闽南) 、新加坡金门会馆(闽南)、 新加坡浯江公会(闽南) 、新加坡永春会馆(闽南)、 泉菌江公所(闽南)、 新加坡厦门公会(闽南) 、新加坡南安会馆(闽南)、 新加坡仁和联谊社(闽南) 、新加坡禾山会馆(闽南)、 新加坡安海公会(闽南)、 新加坡安溪公会(闽南) 、星洲官山社(闽南) 、新加坡福清会馆(闽东) 、新加坡福州瀛洲同乡会(闽东) 、新加坡福清东张同乡会(闽东) 、新加坡龙岩会馆(闽西) 、新加坡海南协会(琼) 、新加坡后港琼崖同乡会(琼)、 东陵琼崖同乡会(琼) 、杨厝港琼崖同乡会(琼)、 新加坡善志社(琼) 、新加坡德侨社(琼) 、新加坡琼海同乡会(琼) 、新加坡琼崖重兴同乡会(琼) 、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琼) 、西河别墅。 编辑本段各姓氏的宗亲会馆  联宗会馆 新加坡六桂堂(洪、江、翁、方、龚、汪) 、刘关张赵古城会馆(刘、关、张、赵)、 南舜同宗会(姚、虞、陈、胡、田、袁、孙、陆) 、新加坡舜裔宗亲联谊会(姚、虞、陈、胡、田、袁、孙、陆、车、王) 、新加坡庄严宗亲会(海南庄氏、严氏) 、新加坡曾邱公会(曾、邱) 、姓氏会馆 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 、新加坡李氏总会新加坡辛氏公会 、新加坡锺氏公会 、苏氏公会 、杨氏公会、 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新加坡吕氏公会 、新加坡杜氏贞义祖祠 、新加坡南洋杜氏公会、新加坡南洋马氏总会 、新加坡南洋吴氏公会、 成氏宗亲会 、新加坡孙氏同公会 、星洲梁氏总会、 南洋江氏总会南洋方氏总会、冯氏总会、 邝氏公会(宣城堂) 、新加坡许氏总会、新加坡刘氏总会、新加坡丘邱氏公会 、新加坡白氏公会、新加坡叶氏公会 、新加坡朱氏公会、新加坡庄氏公会 、新加坡太原王氏总会、 南洋沈氏公会、 西林孙氏同乡会(广东潮安县西林乡孙氏、) 新加坡开闽王氏公会(福建王氏)、 南洋梁氏公会(闽南梁氏)、 新加坡琼崖王氏祠(海南王氏) 、新加坡琼崖朱氏社(海南朱氏) 、龙氏公会(海南龙氏) 、新加坡海南吴氏公会(海南吴氏)、 潮州陇西李氏公会(潮州李氏)、 济阳蔡氏公会(潮州蔡氏)、 新加坡刘陇同乡会(潮州刘氏)、 新加坡揭阳刘氏公会(潮州揭阳刘氏)、 新加坡潮州沈氏联合会(潮州沈氏) 、颍川鳌头旧家同乡会(潮州陈氏)、 新加坡客属刘氏公会(客家刘氏)、 新加坡客属张氏公会(客家张氏) 、新加坡荥阳堂郑氏公会。
贴吧:新青作者:贴吧用户_0aZ4NEa 2012-01-23 19:45
回复:难道仅仅是巧合?海外华侨最早创建的血源性社团之一“宁阳会
    五邑是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原新会五个县级市的统称。新会市于 2002 年 9 月撤市设区,并人江门市(隶属于广东省),称江门市新会区。
    五邑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 根据 1998 年的侨情调查,目前,海外五邑籍乡亲组建的社团中仍同家乡保持经常性联系的有 722 个,其中华侨华人社团 674 个,仅台山市有545 个,占总数的 84 %。五邑社团以族缘、地缘社团居多,主要集中在美国 (276 个 ) 和加拿大 (151 个 ) 。
    
    五邑华侨是海外华侨社团的先行者,他们组织的社团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
    1819年曹亚珠在新加坡创建的“曹家馆”,是海外华侨最早创建的血缘性社团之一。 1822年曹亚珠在新加坡建立的“宁阳会馆”,是海外华侨最早建立的地缘性社团之一。
    在美国、加拿大、秘鲁、澳大利亚、英国等,五邑华侨组建的“冈州会馆”、“宁阳会馆”、“四邑( 五邑 ) 会馆”等,都是当地最早的华侨社团,而且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台山人建立的宁阳会馆,在华侨社团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旧金山的中华总会馆( 先后称中华公所、六大公司 ) 是全美华侨最高的组织机构,被称为“华人的政府”。它有 55 名董事,宁阳会馆占 27 名。中华总会馆的总董 (主要领导人) ,每任两个月,一年 6 任,按宁阳一肇庆一宁阳一合和一宁阳一阳和一宁阳一三邑次序轮值。也就是说,宁阳会馆每年轮值 6 个月,其他侨团每年只能轮值两个月。仅此可见一斑。 
贴吧:宁阳作者:宁阳你好 2010-10-25 16:41
回复:客家人向前走 新加坡客家
从新加坡客属会馆的变迁和发展看客家人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自我转型与创新变革
作者:赖涯桥
新加坡草创期的客属会馆 新加坡应和会馆成立于1822年,由当时祖籍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属下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五个县属出身者所组成(现梅州市涵盖了大埔和丰顺,共七个县城)。 梅州旧称嘉应州,属下五县人士统称为“嘉应州人”。“应和会馆”成立宗旨在于团结乡人,联络感情,以谋求共同福利。嘉应州客家人的会馆,馆名何不以“嘉应会馆”命名而以“应和会馆”出现,创馆当时立意非常明确: “嘉应州人远渡重洋,异地谋生,凡事应以和睦共处,和衷共济,以和为贵”,可见应和会馆的名称源自“和”,因此突显“应和”两字而将之作为会馆名字。从中可看出草创期新加坡客家人结社的组织运营心态、核心价值观体系、族群间的人际关系展开和社会的价值行为规范要求。正是这些强韧纽结,历经了一百八十七年的风风雨雨,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仍然保持不变。 ·
客家人和新加坡之开阜 新加坡开阜是以英国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为始,客家先贤则于新加坡开阜三年后筹建了应和会馆。应和会馆可说是新加坡第一个客家人社团组织,也是新加坡历史上仅次于宁阳会馆的第二悠久的地缘组织。从应和会馆的草创时期考察,足见1822年之前已有为数不少,且具有起码经济能力的客家先贤聚集新加坡。换言之,在英国人登陆新加坡之前,早已有客家人在当地进行农作物(如甘蜜等)和从事手工业(如打铁、打石、制鞋、缝纫等)经济活动。 应和会馆的馆宇结构独特,内部画栋雕梁,龙飞凤舞,极具建筑美感。由于其历史意义和建筑设计,1998年被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列为国家古迹。从建筑物的构图和布局,可找到草创期客家人的“中国感情”元素和生活方式的审美观。 ·

草创期客家会馆的组织性活动 草创期的客属会馆的组织性活动是以庙宇、坟山管理和公开活动形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为主。当时的庙宇、坟山管理等均以广客联盟形式进行,如1824年设立的海唇福德祠和这个时期的青山亭以及19世纪40年代的绿野亭义山。其后,客属会馆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坟山管理组织。1885年,丰永大公司开辟了毓山亭,同年,三和会馆开辟了三和义山;1887年应和会馆在荷兰路开辟了双龙山;惠州客属人士则和广帮在淡申路开辟了广惠肇碧山亭。1844年建庙的客属八邑福德祠望海大伯公则由丰永大和嘉应五属客家人共同管理。 祠堂文化是客家人的历史文化资产和民系智慧,更是人际关系深化和族群凝聚力及向力的强大驱动力的空间存在。而坟山管理则高度体现了客家人的敬祖、崇拜祖先的信仰思想沉淀和互助精神的发挥。 ·

贴吧:客家作者:依水娉婷 2012-04-03 18:45
回复:客家人向前走 新加坡客家
尽量把历史缩影保存得更好发布时间:
2009-09-23 来源: 梅州日报
记:魏会长,作为新加坡最早成立的会馆之一,应和会馆是继宁阳会馆之后,第二个成立的会馆,已有187年的历史了。请您介绍一下近两个世纪来应和会馆在历史上起到的主要作用。
魏:客家人移居东南亚可上溯到700多年前宋元交替时代,大量移民是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在移民当中,客家人是少数,为了担负起照料同乡的工作,早期成立了不少社团,而最早成立的客家社团之一就是应和会馆。
作为历史的产物,应和会馆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早期来新加坡的嘉应五属人,都期望有朝一日赚了钱叶落归根,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客死异国他乡,是会馆为他们料理生老病死;其次是最早开办华文新式学校——应新小学,1905年5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应和还于1923年与丰永大公司发起召集八属客侨大会,组织南洋客总,设筹备处于应和会馆。
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馆发生了很多变化,两百年来,应和会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魏:首先是人的变化。叶落归根不可能了,后来,当地政策变了,面对现实,嘉应五属人加入了新的国籍,生老病死有政府管理了,会馆的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应新学校曾经有过她的辉煌,后因读英语就业广,读华文的少了,只得停办了;埋葬先人的双龙山也变了,原来安葬先人,在市区外,占地几百亩,后来政府征用了,只留下五属义祠。总之,日渐式微。
记:这是新加坡所有会馆的共同命运,可以说,你们更幸运一些,据了解,应和会馆会址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魏:应和早期馆宇是一座单层楼宇,在180多年的历史中,经过五次翻新修建,最大规模的是1997年的整修,1998年列为新加坡古迹,成为全新加坡留在原址的唯一会馆,成为新加坡会馆最原味的缩影。
记:作为历史产物,要发扬、保存下去,一定遇到不少困难。
魏:困难不少,对许多会馆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我们在这方面算好一些,会馆用双龙山的赔款,购得应和大厦空地,2000年初,建成丽河苑,20层的大厦,现出租租金比较可观;产业方面,还有五属义祠、望海大伯公庙、嘉应总坟等。要把会馆经营下去,必须把祖上留下的产业经营好。先辈们苦心经营才有了现在这些产业,到了我们这辈人手中,一定要把它经营好,才对得起祖宗和后代。
记:有资金支撑,会务方面问题不大吧?
魏:面临的问题,我们也不必回避。比如,政府在各社区开设的民众俱乐部,活动与设备都比会馆新颖有趣,更有吸引力。老龄化问题突出,会馆面临自我形象改造等等。近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如率先开办山歌班,举办客家会话班等,力求推广客家文化;在奖学金中开设华文优越奖,鼓励下一代学好华文;鼓励寻根,尽量组织年青人回去老家看看,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回乡,会馆给予一定补贴。总之,目的是尽量把会馆这个历史缩影保存得更好
贴吧:客家作者:秦汉重镇 2012-01-17 13:56
回复:宁阳-是永远的太阳的意思吗?
矗立在新加坡大坡市桥南路与福建街交界处的一座5层楼大厦,就是新加坡华族各籍会馆的始祖——宁阳会馆。
贴吧:山东作者:山水之间18 2010-09-02 15:38
回复:难道仅仅是巧合?海外华侨最早创建的血源性社团之一“宁阳会
人物简介:曹亚志——最早登陆新加坡的台山人
     江门日报讯,据史书记载,最早登陆新加坡的台山人是曹亚志,他是同英国人莱佛士率队登上新加坡的一位英雄。  
     1818年12月莱佛士与法库哈到达槟榔屿,组织远征舰队。招募的木匠中有一位名叫曹亚志的华人。据悉,登陆新加坡后,莱佛士为了奖赏他协助登陆的功劳,赏给他一块地,这块地是新加坡殖民政府特许的土地,而且还享有永久地契,并可免付地税。曹亚志为了显耀自己的功绩和招徕曹氏宗亲,于1819年在这块地上建立了曹家馆。曹家馆原名“星洲谯国堂曹家馆”,简称“曹家馆”,“谯国堂”是曹姓的堂号。曹亚志死后,曹家馆交由其弟曹符成管理,后来曹家馆的16名负责人怕该馆的产业被后人变卖或抵押,特地在地契背面以毛笔批明该馆产业不得变卖或抵押的文字。曹亚志到达新加坡后的第3年,在大坡上创建了宁阳会馆(台山同乡会馆),成为当地台山籍华人社群的领袖。  

贴吧:宁阳作者:宁阳你好 2010-10-25 16:43
回复:海阳花崖 村名的来历
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台湾嘉义县朴子黄姓宗祠,家族网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贴吧:东花崖作者:贴吧用户_73Gy1SM 2018-04-28 08:55

大家都在搜

  • 宁阳会馆铜钟新加坡
  • 台山宁阳会馆
  • 新加坡广东会馆
  • 冈州会馆
  • 新加坡潮阳会馆
  • 新加坡会馆
  • 新加坡八和会馆
  • 新加坡冈州会馆
  • 新加坡中国会馆
  • 新加坡同安会馆
  • 新加坡丰顺会馆
  • 新加坡晋江会馆
  • 新加坡三江会馆
  • 新加坡福州会馆
  • 新加坡海南会馆
  • 新加坡雷州会馆
  • 新加坡福清会馆
  • 新加坡顺德会馆
  • 宁阳宁尚兵
  • 宁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