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评论】圆桌 | 探索、辉煌、发展、多元——中国动画理论发展 在当今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消费社会结构下,动画既体现了明显的科技性,又体现出了明显的艺术性,还体现出了明显的商业性,属于一种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我国针对动画理论方面的研究,也依次经历了史前探索期(1926年—1949年)、内容为先期(1950年—1995年)、技术至上期(1996年—2006年)、商业主导期(2007年—2011年)、多元化发展期(2012年—今)这五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方向基本上属于创作理论,即与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属于相对宏观的理论研究。
动画实践领先于动画理论研究是不争的事实[1]。但中国动画从1926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开始,其的理论的萌芽研究其实也基本是同步开始的。当《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一批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中国上映,使得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开始对动画这种舶来的西洋产品着迷。应该说,中国早期的这些动画创作者,其实同时也是动画理论的研究者。他们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在创作中实践各自的理论。例如万氏兄弟注重动画的宣传作用,认为“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要让同胞觉醒起来……”[2],因而创作了《铁扇公主》、《国人速醒》、《抗战标语卡通》等符合当时国内形势的“左翼”及抗战美术电影作品;钱家骏注重动画通俗易懂的特性,认为动画可作为基础教育方式,为当时国人迅速普及基础文化知识而用,因而创作了《人与双手》、《耕田》等“识字教学片”;董筱鼎认为动画手段易于表现科学教育或现实拍摄难以完成的画面,因而创作了《咪咪猫》和《小青鸟》等科教美术短片;范敬祥从启发民智,倡导生活的角度,创作了一系列宣传卫生的教育片等等。此外,杨左陶、傅南棣、黄文农、张汇元、秦立凡、李允臣、沈延哲、梅雪俦等很多中国早期动画片创作者和理论家,都在这一时期按照各自对于动画的理解,或从创作角度,或从理论角度进行自己的动画表达。应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理论是随着动画作品的创作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本身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被称为“史前探索期”。
贴吧:
嘉拉迪雅之眼作者:
我是我天秤0 2014-09-18 13:16 回复:寻找一位被遗忘的动画大师 在中国动画的初创时期,不少人都完成了成熟的动画作品,其中记录最早的是杨左陶、名声显赫的有万氏兄弟,有致力于科教动画的傅南棣、还有鲜为人知的黄文农、张汇元、秦立凡、李允臣、沈延哲、梅雪俦、董筱鼎等人。在这些第一代动画先驱当中,只有钱家骏和
万氏兄弟坚持了下来,终身从事动画事业。但是,钱家骏的非凡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是个动画艺术家,还是中国动画教育的创始人和动画技术的先驱。如果没有钱家
骏培养的大量动画人才以及他在动画颜料、工具、制作工艺上的创造发明,中国动画史的很多篇章必定会出现缺漏,很多历史进程很可能要推迟。
贴吧:
漫语星空作者:
断笔_笔落 2012-08-12 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