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Y、1.余杜白 6.阳城三士
●鲜于绰,生卒未详,宋阳翟(今禹州市)人,与陈恬、崔鷃齐名,号称“阳城三士”。三士居涧上村(今禹州城西南13.5公里,鸿畅镇涧头河村),因号“涧上丈人”。
●陈恬(一○五八~一一三一),字叔易,号存诚子(《皇宋书录》卷下),又号涧上丈人,阆中(今属四川)人。尧叟裔孙。居阳翟(今河南禹州)涧上村,躬耕养母,与鲜于绰、崔鷃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以道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除校书郎,奉祠去,避地还蜀。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诏为主管嵩山崇福宫,以老疾求去,未几卒於桂州(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年七十四。有《涧上丈人诗》二十卷,已佚。事见《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涧上丈人诗》解题。
●崔鷃,宋代大臣,阳翟(今禹州)人。字德符。举进士后,任筠州推官。宋徽宗时,就任相州教授,他上书议论司马光、章的忠佞。丞相蔡京查上书的人,认为是错误的,被免官。后闲居郏城,治田百亩,建婆娑园,居住十余年,人无贵贱皆尊为师。靖康年间又被起用,任殿中侍御史。又同右正言上书论蔡京、冯 罪恶,就任龙图阁直学士。后辞归,卒于家。善写文章,尤精于诗,其诗清雅峭拔,雄浑淳厚。晁补之曾赞言:“有唐人之风”。著有《婆娑集》。困无子,其婿卫昂搜集遗文共三十卷。
贴吧:
名人并称作者:
187帮主哥哥 2015-12-24 09:25 回复: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然而,这两组诗的长处并非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也不仅仅在于它们清晰地勾勒了一条没有间断的行役路线,而在于它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又合零为整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空间跨度极大的陇蜀山水和历时三月的行役过程。正如苏拭所云:"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朱卉《风月堂诗话》卷上引)
蜀道山川,自古闻名遐迩。从张载的《剑阁铭》到李白的《蜀道难》,无数骚人墨客咏叹过它的险峻雄壮。但是那些作品往往未能展示它的全貌,因为它确实不是一篇诗文的篇幅所能包涵的。只有当杜甫找到了组诗这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诗的容量之后,才有可能对蜀道山川的全貌进行描绘。我们读这两组诗时,无异展开了一幅山水长卷,赤谷、铁堂峡、盐井……一一接踵而至,进入眼帘。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登绝顶、穿峡谷、经栈道、渡急流,最后来到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很难想象,除了这种组诗的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诗歌形式能够描摹出千里蜀道的全部雄姿。这是杜甫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对山水诗表现形式之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
① 《万丈潭》一诗作于杜甫逗留于同谷时,注家或以为非纪行诗,如宋人崔鷃曰:"诗题两纪行:《发秦州》至《凤凰台》,《发同谷县》至《成都》。二十四首皆以纪行为先后,无复差舛。"(《杜诗详注》卷八引)我们也认为它不属于"发秦州"、"发同谷"两组组诗,但它所描写的对象也是蜀道山川,故本节中仍论及之。
②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八二《诗话新集》中引网山《送蕲帅》诗句。按:来人林亦之号网山先生。
-----------------------------
贴吧:
杜甫作者:
我是杜鹃wsdj 2017-05-31 07:05 回复:【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 33、《过庭录》
记述北宋士大夫以及范仲淹等祖辈施政、家训等方面事迹的历史笔记,一卷,北宋范公偁撰,范公偁,范仲淹玄孙,生卒年不详,生平无考。
《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是书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故名《过庭录》。所记多切实有据,极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苏轼等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又记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背景: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因所记均不见诸家著录,又直接闻之于父,故史料价值颇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及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孔凡礼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002年版。
贴吧:
二十四史作者:
閑庭信步? 2013-06-15 22:20 回复:【存档】我拿我的风花雪月,换取你的 先贤崔鷃有言:君子君子不记旧恶,以德报怨;而小人忘恩背义,至以以怨报德。
贴吧:
政斗作者:
姮娥 2015-12-02 00:09 回复: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山水诗的第一位大师谢灵运,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遂肆意游邀,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所至辄为诗咏"。(《宋书·谢灵运传》)他所游历和描写的山水都在浙东一带,时间也比较集中,所以那些诗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例如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一路上有诗纪行,从《初往新安至桐庐口》、《富春诸》、《七里獭》、《夜发石关亭》等诗可以大致上看出他此行的路线。但是这样的诗在谢灵运集中为数不多。他在永嘉期间虽然写了不少山水诗,所咏及的绿蟑山、岭门山、石鼓山、白石山和匝江孤屿都在永嘉境内,地理上相当集中。但是诗人究竟是一次还是数次出游,所游的地点孰先孰后,都已不可考知。也就是说,谢灵运山水诗中体现出来的连续性是不够清晰的。大谢之后,用组诗的形式对一个地区内的山水风景分别予以描写的诗人虽然不少,但是一路写去,次序井然的山水组诗则罕有所闻。可以说,谢灵运诗中偶一现之的这个特点在杜甫之前并未得到发展。
杜甫的"发秦州"、"发同谷"是两组结构严整的山水、纪行诗。第一组作于秦州至同谷途中,共十二首:
《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
《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
首章《发秦州》开宗明义,说明南行的原因:"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接下来的十一首皆以所历地名为诗题。
第二组作于同谷至成都途中,也是十二首:
《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
《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
首章《发同谷县》说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之原因,接下来的十一首亦皆以所历地名为诗题。最后以《成都府》作结,表明此次行役之结束。① 时间是从十月到岁末,地点是从秦州到成都,井然有序,历历可考。来人说"杜陵诗卷是图经",② 诚非虚语。
然而,这两组诗的长处并非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也不仅仅在于它们清晰地勾勒了一条没有间断的行役路线,而在于它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又合零为整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空间跨度极大的陇蜀山水和历时三月的行役过程。正如苏拭所云:"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朱卉《风月堂诗话》卷上引)
蜀道山川,自古闻名遐迩。从张载的《剑阁铭》到李白的《蜀道难》,无数骚人墨客咏叹过它的险峻雄壮。但是那些作品往往未能展示它的全貌,因为它确实不是一篇诗文的篇幅所能包涵的。只有当杜甫找到了组诗这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诗的容量之后,才有可能对蜀道山川的全貌进行描绘。我们读这两组诗时,无异展开了一幅山水长卷,赤谷、铁堂峡、盐井……一一接踵而至,进入眼帘。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登绝顶、穿峡谷、经栈道、渡急流,最后来到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很难想象,除了这种组诗的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诗歌形式能够描摹出千里蜀道的全部雄姿。这是杜甫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对山水诗表现形式之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
① 《万丈潭》一诗作于杜甫逗留于同谷时,注家或以为非纪行诗,如宋人崔鷃曰:"诗题两纪行:《发秦州》至《凤凰台》,《发同谷县》至《成都》。二十四首皆以纪行为先后,无复差舛。"(《杜诗详注》卷八引)我们也认为它不属于"发秦州"、"发同谷"两组组诗,但它所描写的对象也是蜀道山川,故本节中仍论及之。
②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八二《诗话新集》中引网山《送蕲帅》诗句。按:来人林亦之号网山先生。
-----------------------------
贴吧:
杜甫作者:
我是杜鹃wsdj 2017-05-16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