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海禁初探 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
贴吧:
宋豫人作者:
大森君 2017-03-30 20:07 回复:唐朝给我的感觉 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5] [6] 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1]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1] [2] [3] [4] [7] 中国姓氏为“唐姓”,[2] 中国衣饰为“唐衣”,[1] 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1] 而从海舶上转贩得到的中国货物则被成为“唐货”。[3] 甚至现代习称的“汉语”,也曾被宋代海外诸国称为“唐语”,[2] 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者,被称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住唐”。[6]
参考资料:
[1]汪大渊 (作者), 苏继庼 (注释).《岛夷志略校释》;
[2]赵汝适.《诸藩志校释》;
[3] 周达观 冯承钧.《真腊风土记》;
[4] 张燮.《东西洋考》;
[5]《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246-247页;
[6]朱彧《萍洲可谈》卷二;
[7]《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以上史料证据证明,是唐朝对外的巨大影响,导致宋、元、明时期外国以“唐人”称呼华人,以“唐”称呼中国,并将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呼为唐某某。这种影响导致了“唐人街”这称呼的出现。
唐人街 这称呼绝不是来自 chinatown 的音译。如果是 chinatown 的音译,那么应该音译成 支那街 甚至 钗那街 ,毕竟当年 支那 还没有贬义。 何况,唐人街 这称呼的出现 早于 chinatown 的出现。所以,唐人街 这称呼绝不是来自 chinatown 的音译。
贴吧:
唐朝作者:
贴吧用户_a1M57QR 2024-08-10 12:12 回复:200823 02 十九、
2到8楼内容发在历歴史大佬们的群里,历歴史大佬们用大量证据证明2到8楼内容严重造歴假。
另外,历歴史大佬们用大量证据证明以下事实:古代外国很多国歴家用“汉”、“唐”称呼中歴国;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一直将中歴国或与中歴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歴国”之地的代称, [1] 而且称中歴国人为“唐歴人”, [2] [3] [1] [4] [11] 中歴国姓氏为“唐姓”, [2] 中歴国衣饰为“唐衣”, [2] 中歴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 [1] 而从海舶上转贩到的中歴国货物则被成为“唐货”。 [3] 甚至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称为“唐语”,中歴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者,被称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歴国逾年不归,则称“住唐”。 [12] 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歴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歴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歴山”。历时千载,绵绵不绝。 [5]
《明史·真腊传》中提到:“唐歴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1. 汪大渊 (作者), 苏继庼 (注释).《岛夷志略校释》:中歴华书局,1⑨81
2. 赵汝适.《诸藩志校释》:中歴华书局,1996
3. 周达观 冯承钧.《真腊风土记》(《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中歴华书局,1956
4. 张燮.《东西洋考》:中歴华书局,1⑨81
5. 吴玉贵.《中歴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歴海文艺出版社,2001:246-247
11. 《明史·外国真腊传》:“唐歴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12.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
外国大部分国歴家,没有使用契丹称呼中歴国。古英语称呼中歴国是China,不是Cathay。
阿歴拉歴伯语、希腊语里的契丹都不是中歴国;
阿歴拉歴伯语称呼中歴国是“Sin”(秦);
希腊语称呼中歴国是“Seres”(赛里斯);
古印度称呼中歴国是“Cin”(秦);
古英语称呼中歴国是China,不是Cathay。
贴吧:
五凉作者:
?宋太祖尹人彘 2020-10-29 17:05 回复:【转自SC】昆仑层期——宋元时期对马达加斯加的记载 元代两次出海的旅行家汪大渊曾经记录过一个遥远的海外异域,<岛夷志•层摇罗>:“国居大食之西南,崖无林,地多淳,田瘠谷少,故多种薯以代粮食。每货贩于其地者,若有米与之交易,其利甚溥。气候不齐,俗古直。男女挽发,穿无缝短裙。民事罔古,取禽兽为食。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产红檀、紫蔗、象齿、龙延、生金、鸭嘴胆岩。贸易之货,用牙箱、花银、五色缎之属。”【<岛夷志略校释>汪大渊{元}著 苏继庼校释 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版p358】清末民初国学大家沈曾植最早提出:“摇”乃“拔”之误,并进一步认为“层拔罗”是<宋史•层檀传>中“大食”属国“层拔”的转写。“层摇罗”亦“层拔罗”位于今非洲大陆东部地区。这一观点在经过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美国汉学家柔克义等人的发展后逐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汪大渊所著<岛夷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然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於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徵者比。故所记罗卫、罗斛、针路诸国,大半为史所不载。又於诸国山川、险要、方域、疆里一一记述,即载於史者亦不及所言之详,录之亦足资考证也。”沈曾植为书作注,虽错讹颇多,实属披荆斩棘之首创。苏继庼先生揉合中西,博采众家之说为此书校释】
贴吧:
北宋作者:
只爱LOLI文清慧 2011-07-17 19:21 回复:文史类等各种书籍推荐专用帖子 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大唐西域记校注 释迦方志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西游录·异域志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大和上东征传
真腊风土记校注 岛夷志略校释
东西洋考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日本考
咸宾录 西洋番国志
西洋朝贡典录 海外纪事
清朝柔远记 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职方外纪校释
殊域周咨录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诸蕃志校释 安南志略
贴吧:
文史博学斋作者:
jingweiwansui 2013-11-11 21:48 回复:元代中西交通中的马 三 东西交流中的马
在古代,中国实属地大物博,加之务行节俭,重农轻商,绝大部分时期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很少大量需求进口物品,极少数能激起中国统治者渴求和热爱的西方商品之一就是骏马。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汉武帝为了汗血马,两次派兵出征西域,使这种马声名远扬。波斯学者认为所谓的汗血宝马,指的是马匹皮毛上的红斑,在波斯文中被称为“玫瑰花瓣”。即使在波斯历史上,这种马也受到热爱和赞颂。著名的波斯英雄鲁斯塔姆的坐骑,就是这样一匹有“玫瑰花瓣”状斑纹的骏马。传说那匹马的皮毛是蛋黄色,带有绯红色斑点以及从红花状到朱砂状的小玫瑰花形。人们认为马的皮毛与其性格一致,这样一匹马有血和火的颜色,因此也具有火一般的性格,以骠悍和疾速而出名。(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到元朝,统治者儒化较浅,重商好利,更因游牧民族的天性,对马有不同寻常的感情。元上都宫城南门名为御天门,每天皇帝巡幸上都,百官至御天门下马,皇帝则独自骑马长驱直入。元代前期未开科举,直到仁宗延祐元年才首次开科。传说元代著名文人欧阳玄幼时曾夜梦黑色天马,“大逾凡马数倍,横天而过”,他醒后作《天马赋》,参加延祐元年科举时就以此文中第(孔齐《至正直记》卷一《欧阳梦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元成宗大德三年,暹国国主遣使上表,说先国主在位之时,元朝曾赐以鞍辔白马及金缕衣,现在他纪委成为新的国主,祈请元朝循旧例赐马及衣物。然而蒙古人竟不舍得再赐马,当时的丞相完泽说暹国乃是偏远小国,不必赏赐太厚,因此只赐金缕衣,不再赐马。(《元史》卷210《外夷三》)。从这些细节,均可见元朝统治者爱马之深切。
爱马的东方君主不止元朝皇帝。在13-14世纪的旅行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常提到波斯湾地区向印度出口马匹的奇闻。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波斯国出产良马,该国居民把马贩卖到怯失和忽鲁模子等波斯湾港口,这里的商人将马匹用船运到印度,一匹马以高达200图儿镑的高价出售。图尔镑即图尔地区铸造的货币,也被称为图尔里弗。根据法王菲利普三世(1270-1285年在位)的法令,乘骑用马每匹最高价格60里弗,随侍用马20里弗。因此波斯出口到印度的马价格约是法国地区马匹的3-10倍。(Marco Polo, Henry Yule tr.& ed. Henri Cordier revised,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3rd ed., London : J. Murray, 1903.)
中国航海家汪大渊在记录甘埋里(即忽里模子,今霍尔木兹)物产时提到当地出产骏马,并且用船只出口到其他地区,出口马匹的船只被称为“马船”,“上载马数百匹,头小尾轻,鹿身吊肚,四蹄削铁,高七尺许,日夜可行千里。”这些马要运去印度西南岸的俱蓝(今奎隆),然后转运至古里佛(今科泽科德),因此古里佛成为一个马匹交易中心,该处“畜好马,自西极来,以舶载至此国,每匹互易,动金钱千百,或至四十千为率,否则番人议其国空乏也。”(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
波斯历史学家瓦萨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每年都有两万多匹波斯马经海路被运到印度马拉巴尔,又有更多的马经过阿富汗运到北印度。然而由于印度处于热带气候,不宜于马匹生活,且当地人不善于养马,由于珍爱这些骏马,给它们吃甜奶和酥油拌的煮熟的大米和豌豆,短时间内马匹就大量死亡,因此这种贸易经久不息,成为年复一年的传统。(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史》)
根据波斯与印度的这种马匹贸易关系,有学者猜测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很可能也有类似的马匹贸易,最起码有大量的西方骏马通过使团来到过中国。中国地处温带,气候事宜,然而这些来自西域的骏马却没有大幅改良中国的传统马种。波斯学者提出,这是因为波斯马在当地食用大麦和大麦秸,在中国却通常饲以小米和谷秸。这种饲料易引起马匹便秘,于是中国的养马人会给它们的食谱中加入一些大黄叶,起到轻泻作用。如此一来,这些马过一段时间就会衰弱不堪,来不及改良中国的马种,就痛苦地死去了。只有它们的身影和神采,在诗歌和画作中保留下来,让我们今天仍能遥想当年,书写这段历史。
贴吧:
元代作者:
alexeisenberg 2020-04-03 13:00 回复:《隋书·流求传》辨析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县)“俗无文字”、国无典籍,有关记事始见于唐代贞观十年(636年)成书的《隋书·流求传》中。 内含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物产农耕以及王姓和社会政治等,全传约达1300余字〔1〕。这是有关古代琉球最早的详细记录。唐代以后, 有关古代琉球的记事,也多有引录。亲临其境者的引述,可分为两种:一是传承、诠释,如清代周煌的《琉球国志略》;二是据情考订、增补,如明代陈侃的《使琉球录》,皆可谓为信史。
然而近代以来,学界出现了所谓《隋书·流求传》的记载难以确认的说法,形成了琉球说与台湾说的分歧。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苏继庼先生的《岛夷志略校释》(原著元代汪大渊), 内称“冲绳岛既有流求之名,于是明清撰述,在追叙冲绳古史时,每好引《隋书·流求传》中语以实之,而不知其适为张冠李戴也”〔2〕。 学界对《隋书·流求传》的疑惑,似已成为定论。
笔者在考察琉球归属问题与中日交涉这一课题时,触及了古代琉球的形成与沿革问题,现将读书所得寥陈于后,以期对《隋书·流求传》有一公允的评价。
贴吧:
隋朝作者:
哀-坠落地狱の天使 2020-09-14 19:50 回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新加坡早期港口的兴衰 降真是一种香木,广泛生长在整个东南亚海上地区,13、14世纪时东南亚陆地沿海、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港口都向亚洲贸易商提供降真。而单马锡的脱颖而出,源于它的质量。据《岛夷志略校释》记载,这一时期出口的降真的港口多达14个,以粗降真和中等降真为主。(58)而中国贸易商只认可包括单马锡在内的5个港口可以出口质量中上等的降真。(59)据汪大渊的分类,马来半岛港口中只有班卒的降真标记了“木”,表示可以用作建筑木材,马来半岛其他地方都没有。(60)而鹤顶(犀鸟壳),很可能是再出口产品。鹤顶以朝贡贸易的方式传入元代的中国,用于制作杯子、腰带等雕刻工艺品。其地理分布从马来半岛北端延伸至婆罗洲。尽管新加坡岛上可能也有犀鸟,但是班卒出口的品质上乘的犀鸟壳,也有可能来处柔佛,因为柔佛拥有丰富的林产品和野生动物资源,(61)比如犀鸟和《元史》中“中国遣使臣前往龙牙门索驯象”(62)的大象。木棉花一定是再出口产品,因为后来殖民时期曾将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在新加坡种植的实践失败了。(63)可见单马锡出产的产品,除了从岛上获得的特定产品外,也有可能从邻近地区获得的再出口产品。
根据《岛夷志略》附录中东南亚海域贸易港口出口货物种类记载,马来半岛的贸易中心,除淡马锡外,主要集中于其北部地区;苏门答腊岛和爪哇的贸易中心离柔佛南部和廖内群岛太远,或者服务于不同的贸易圈。(64)淡马锡坐落在柔佛河口,靠近廖内群岛,是柔佛南部和廖内群岛进入更广阔的亚洲海洋贸易最近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因此,柔佛南部和廖内群岛很可能作为淡马锡的经济腹地,通过交换本地产品和外国商品与淡马锡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淡马锡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65)。淡马锡作为柔佛南部和廖内群岛海域直接参与亚洲海洋贸易的中心,既是本地产品和外国产品的集散港口,也是区域商业中心。
贴吧:
史学作者:
黄庙人 2021-02-01 17:17 回复: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八十五:《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自明至今,一直为我国公、私藏书家所珍藏。
例如:明《文渊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钱氏《述古堂书目》等均收有《岛夷志》;《袁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东西洋考》、《古今图书集成》等,都引用过《岛夷志》,清代的《四库全书本》中有《岛夷志略》,而《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作《岛夷志略》,这说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岛夷志略》。
在明代,未闻有《岛夷志》刻本,当时藏书家所藏刻本当是汪大渊在南昌所刻的单行本。钱氏《述古堂》还藏有"元人钞本",《天一阁》则藏有明抄本。元、明抄本今已亡失。
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民国初年所见的抄本为旧抄本和《四库全书》传抄本。彭元瑞、李文田所藏的旧抄本与《四库全书》本有出入,说明在明、清有多种抄本存在。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丁氏《竹书堂》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在日本、美、英、法也有藏本。
《岛夷志略》自元以来,为中外研究海上交通的学者所重视,校注的人很多。从现存的来说,以沈曾植的注本为最早。
1912——1913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将该本刊于《古学汇刊》中,题名《岛夷志略广证》,分上、下两卷。沈氏认为不妥,在他本人著作《海日楼书目》中改为《岛夷志略笺》,孙德谦帮助校订。沈氏不懂外文,书中所考之地名往往游移不定,错误之处较多;孙氏校订时,亦仅以沈氏笔误、字误为限,因而价值不大。今本则以北京大学苏继庼教授的《岛夷志略校释》为最好,他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同时以龙氏《知服斋丛书》刊本、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丁氏《竹书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等书中引用的《岛夷志》互为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旁证,因而纠缪补正较为完备。在注释方面,更是详征博引,参考图书达100多种,涉及的语文、方言有10余种;他集中外诸家之说,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考诸家之所未考;
此外,在校释中,苏继庼教授还涉及到了中外交通史、华侨史、西域南海物产志和民俗学等,为研究古代中外关系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并有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是中外其他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贴吧:
文哲的博客作者:
文哲的博客 2012-12-27 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