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卷16 / 明弘治十四年日新堂刻本存一册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卷16 / (宋)尹起莘撰,明弘治十四年日新堂刻本,存一册。尹起莘字耕道,号尧庵(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宋宁宗至理宗时代。其人从小酷爱读书,尤喜研究历史,他有感于古今治乱兴亡之变,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为本,阐发其旨意,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59卷行世,魏了翁为之作序,称“深得朱文公秉笔之意”。《资治通鉴纲目》卷帙浩繁,阅读费时,《资治通鉴纲目发明》提纲挈要,利于学生学习,有益于后人对古文化
贴吧:古书作者:敝卷半箧斋 2019-06-29 16:48
【资料】《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本书不能算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因为朱熹不过是修订了司马光的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他的弟子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
贴吧:汪直作者:墨吏花开 2013-08-14 15:41
好多人说曹操比刘邦强?罗列赞美刘邦强于或比肩或仅次于三代的评价
王充“项羽与高祖俱起,威力轻重,未有所定,高祖诛羽,难于斩铁也。武王伐纣,易于摧木也。然则汉力胜周多矣。汤武伐桀纣,一敌也;高祖诛秦杀项羽,兼胜二家,力倍汤武。” 孔融:“又武王伐纣,斩而刺之;高祖入秦,赦子婴而遣之,是宽裕又不如高祖也。” 皇甫谧:“是以圣居帝王之位,无一定之制,三代之美,故难及矣。” 荀悦: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
贴吧:历史作者:贴吧用户_J7X4PWP 2025-04-25 00:08
回复:讲真,罗贯中脸皮挺厚的
《三国演义》的原作是向《通鉴纲目》和《三国志》两本史书内里掺入当时人喜闻乐见的三国故事。并且,在明清两代出版《三国演义》的书商们,都会找来史书参考和校订,添加新的内容,这才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作者其实参考的最多的就是《通鉴纲目》,甚至有些文绉绉的场面,是直接抄用《通鉴纲目》的记载。然后,作者会根据需要突出什么人物,使用《三国志》进行扩写——当然作者引用最多的并非是陈寿《三国志》本文,而是裴松之注释部分引用的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史料,作为扩充。当然,大量当时民间津津乐道,但是并不在史书上的故事也必不可少。其实作者到合理性,已经删除了不少当时的名场面,比如说当时元杂曲中已经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但是统一体系内还有杂曲《关云长单刀劈四寇》,也就是关羽斩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的故事,可能作者觉得过于不合理,就被删除。另外,作者还别出心裁的利用《事林广记》这本当时流行的生活百科全书中对于云南的记载,利用云南的地名原创了大量的南蛮武将,别具匠心。因为《三国演义》的火热,因此在明代中后期,有数十家乃至上百家的书坊都会印刷《三国演义》。由于最初是抄本,因此抄写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改内容,而书商在出版前,也会请人重新校正抄本再印刷。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名大同小异,内容却各有不同,因此现代人都以印刷方的名字加以区分。因此,《三国演义》其实在明朝就有上百个版本,流传至今的却还不足一半。直到清朝中期,”毛氏父子批评本“才逐步成为主流。我们现在看到的“嘉靖本”,其实是出版之前经过一位相当有学识的人修订而成的。他不但找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进行了补充,而且还使用一种现在不常见的史料《十七史节要》补充了论赞。在“嘉靖本”成书之后,拿到“嘉靖本”修订抄本、或者一种失传的出版本的出版商们,注意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使用《通鉴纲目》作为底本进行创作的,因此陆陆续续也使用《通鉴纲目》类的史书填充内容这些出版商收藏的书籍比较丰富,因此参考的书目更加丰富,比如元代潘荣的《通鉴论断》,带宋代尹起莘的《纲目发明》、元代王幼学的《纲目集览》、明代冯智舒的《纲目质实》三种注释的《通鉴纲目》等等。经过这些出版商陆续使用史书进行的修订后的版本,最后形成李卓吾评本,而毛纶、毛宗岗父子最终参考了“关索系”本《三国志传》,修订了目前最为常见的版本。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不但懂史实,而且出版商们也搞得清史实,人家创作和出版小说就是迎合社会上流传的三国故事创作,甚至把原来已经和史实差距越来越大的故事给救了回来,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要不是“龙傲天”花关索和他的老婆们的故事,要不就会因为清代的评话、评书而“隋唐化”、“说岳化”,变成”第一条好汉司马京,手撕第二条好汉曹训“的故事。
贴吧:蜀粉笑话作者:清梦栎璐 2024-08-11 16:00
回复:【收集】其他统治者对刘邦的锐评
背信弃义,不仁不义不孝
而汉王不急于救父,其恶意自不言可知。况汉既得太公,乃始背惠食言,进兵攻楚,故此明书解而东归,而下书汉王追项籍至固陵,则汉王违信背约之失又可知矣。
——尹起莘《资治通鉴纲目发明》
贴吧:邦粉笑话作者:竹烟槐 2024-10-18 22:33
回复:演义 稗官小说出闾巷 社鼓村箫走翁媪 宋金元明清 布衣文学
《小腆纪年 先生仰遵纯庙谕旨,独能搜罗野史,博采稗官诸家之说,实事求是,会萃而成此书》
跋三
  「小腆纪年」一书,详叙福、唐、桂三王始末,自南都立国、至台湾郑氏止;皆我朝定鼎以后事,有明史所未及载而其人、其事不容湮没而不彰者;固人人所欲目而睹之,而又不敢笔而书之者也。
先生仰遵纯庙谕旨,独能搜罗野史,博采稗官诸家之说,实事求是,会萃而成此书;笔削本之「春秋」、褒贬衷诸「纲目」;而于每条后自为评语,华衮、鈇钺不爽毫厘:则刘友益之书法、尹起莘之发明,又兼而有之。煌煌巨制,实擅才、学、识三长。
此书一传,必与河山并寿。盖所纪皆忠义节烈之事、贤奸劝惩之端,其有关于世道人心,正非浅鲜也。
先生著作如林,文集、诗集外,「读书杂释」十四卷考据详明,洵堪羽翼经传。其「周易旧注」、「四书广义」、「度支辑略」、「务本论」若干卷,皆以卷帙繁多,未付剞劂。见刻者「小腆纪年」二十卷,「小腆纪传」卷倍之;指日合刻成书,允称全璧。后之秉笔修史者,将有所遵循而奉为指南之针也;岂第独出机杼,自成一家而已哉!镇宁宋光伯谨跋。
跋四
  癸丑(咸丰三年、一八五三)之春,粤匪窜距金陵,犯六合;夫子奉命团练,为桑梓卫。谓士民必知忠义而后可为某家用,登陴之暇,辄举所著「小腆纪年」中之忠义城守事及纯庙褒谥祠祀之典,慷慨陈说;众多感奋。
书中寓褒贬、别善恶,俾孤忠不至以微贱没草莱、大憝不得假名号逃斧钺,自叙所谓「正人心」以「维世运之愚衷」也。紫阳踵事「春秋」,是书则又踵事「纲目」。范蔚宗曰:『体大思精,天下奇作』。是书殆无愧夫!同里受业汪达利谨跋。
------------------------------
贴吧:古代文学作者:爵士爵士猫 2024-05-13 17:25
转贴:分享自全球尹氏一家亲 《尹尧庵(尹起莘)墓》
尹尧庵(尹起莘)墓 尹尧庵墓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街头村西至培坞村方向约3华里处土名西处山上.坐东北朝西南方位1... (来自 @头条博客)转自:http://bl
贴吧:全球尹氏作者:ycyljz 2013-01-04 20:53
转贴:分享自全球尹氏一家亲 《尹起莘【南宋】》
尹起莘(生卒年不详),字耕道,号尧庵,南宋浙江遂昌大柘人.约生活在宋宁宗至理宗时代.从小酷爱读书,尤喜研究历史.... (来自 @头条博客) 转自:http://blo
贴吧:全球尹氏作者:ycyljz 2013-01-04 20:52
回复:致黄涵铜制
回复 ZH指导 :朱熹仿孔子以鲁史作春秋,作《通鉴纲目》,尹起莘又仿春秋三传,作《通鉴纲目发明》,阐明其微言,魏了翁称“深得朱文公秉笔之意”。
贴吧:朴正熙作者:铜驼荆棘 2025-02-06 08:33
回复:淝水之战是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战役吧?为什么谢玄很少见有人吹?
回复 风定花犹落℃ :【尹起莘所谓天幸,非刻论也。】关键不止一个人认为淝水之战靠侥幸取胜不知道你又会编个什么理由来告诉我“你贴的人物评价不可靠”??
贴吧:历史作者:李忆如?亲dad 2023-01-09 08:43

大家都在搜

  • 尹家的老祖宗是谁
  • 谁到遂昌拜访过尹廷高
  • 宋尹起莘
  • 尹起莘怎么读
  • 赵金刚
  • 尹十
  • 赵师渊
  • 尹在继
  • 尹敏
  • 范祖禹
  • 钱大昕